文 | 節點財經,作者 | 七公
2025 年 11 月 2 日,上證指數盤中再度突破 4000 點,最高觸及 4025.7 點,創逾 10 年新高。
氣沖斗牛的股市,自然離不開資金推動。渴望發財的牛馬們再度掀起 " 存款搬家 " 潮,銀行理財則成為主要承接陣地。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9 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已達 32.13 萬億元,同比增長 9.42%,對比上半年的 7.53%,繼續提速。
央行報告進一步證實,7 月非銀機構存款激增 2.14 萬億元,而同期居民存款則減少了 1.11 萬億元。這一增一減的 " 剪刀差 ",被市場普遍解讀為 " 存款搬家 " 迅速蔓延,財富正通過理財等資管產品進行新一輪配置。
面對持續涌入的資金和不斷擴大的管理規模,理財公司順勢開啟密集 " 補血 " 模式。
近日,興銀理財官網公告稱,公司獲批以未分配利潤轉增注冊資本,注冊資本從 50 億元提升至 100 億元,并已完成工商變更登記。

這意味著,此番增資后,興銀理財的體型又壯碩了一圈,等同于和后梯隊成員拉開了差距。
問題是,這會對其經營發展產生哪些深遠影響?其又能否憑此契機扭轉當下的業績頹勢?
一、順勢增資," 圖謀 " 富貴
興銀理財成立于 2019 年 12 月,初始注冊資本 50 億元,為興業銀行在福州設立的全資子公司。
時隔 5 年后突然 " 大手筆 " 增資,興銀理財表示,注冊資本金額是評估公司實力的重要指標,關系到公司的財務穩健性和長期經營韌性,增加注冊資本為公司持續經營和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加穩固的基石。
" 增資旨在傳遞長期穩健發展理念,展示深耕資管領域、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投資者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決心。" 興銀理財稱。
《節點財經》梳理,經此增資動作,興銀理財注冊資本規模的排位將大幅提升,僅次于工銀理財(160 億元)、建信理財(150 億元)、農銀理財(120 億元),與中銀理財并列行業第四。
同時,在 11 家擁有股份行中背景的理財公司中,興銀理財注冊資本規模一舉奪魁,是招商銀行旗下招銀理財約 2 倍,也超過大多數城商行。

一來,雄厚的資本本身就是最強的廣告,它向市場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 我實力最強,我最安全,我最有能力幫你賺錢 "。這會吸引大量資金從中小機構流向興銀理財,形成資本強→規模大→收益穩→口碑好的財富正向循環。
二來,憑借資本優勢,可以設計出更高收益、更具吸引力的 " 明星產品 " 和 " 爆款基金 ",迅速搶占投資者心智,成為他們財富增值的首選平臺,進而構建起高而深的競爭 " 護城河 ",接住當下這波 " 潑天富貴 "。
換言之,增資不止是興銀理財的強勢 " 防守 ",更是積極的 " 進攻 ",目的是搶抓行業機遇,做強自己,增厚業績。
二、業績波動,上半年營、利雙降
興銀理財增資背后,不得不提的還有承壓的業績。
根據公司披露的信息,2025 年上半年,興銀理財實現營收 18.86 億元,同比下降 5.23%;實現凈利潤 12.62 億元,同比下滑 5.89%。
放寬視線,興銀理財是賽道里少數出現 " 營利雙降 " 的選手。
拉長時間軸,興銀理財的業績并不穩定,且盈利回落態勢較為明顯。
財報顯示,2021 年至 2023 年,興銀理財的營收分別 39.4 億元、44.24 億元、38.5 億元,對應同比增速為 101.95%、12.28%、-12.97%;凈利潤分別為 28.29 億元、30.88 億元、25.82 億元,對應同比增速為 110.33%、9.16%、-16.39%。

但這一好轉跡象并未延續太久,興銀理財多很快又在 2025 年掉頭向下。
探幽索隱,或有兩重原因。
一方面,行業管理費率普遍下行,不斷擠壓盈利空間。
今年以來,伴隨行業 " 內卷式 " 競逐,理財公司紛紛打起 " 價格戰 ",通過調降管理費率,搶占市場。
據普益標準統計,截至 2025 年二季度,全國性理財公司的平均管理費率較去年同期下降 15%,部分固收類產品管理費已跌破 0.1%,逼近成本線。
以興銀理財為例,上半年持續壓降管理費與銷售服務費,試圖 " 以價換量 ",但這也可能削弱整體利潤水平。
另一方面,重固收,輕權益,產品結構單一化,制約 " 恰飯 " 能力。
三、重固輕權,產品短板待補齊
產品結構失衡,是興銀理財業績下滑另一重因素。
財報顯示,2025 年上半年,興銀理財的固收類產品規模達 2.26 億元,占比超過 98%;權益類產品規模僅 67.32 億元,占比尚不足 1% — 0.29%。

這一局面直觀反映出,興銀理財的業務和營收高度依賴固收類產品。同時," 單腿 " 走路更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且鑒于固收類產品的利潤空間本身比較狹窄,限制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
事實上,近一年債市震蕩調整,使得興銀理財以債券作為主要底層資產的固收類產品短期承壓,諸多理財產品破凈,即購買這部分興銀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賬戶出現了虧損。
根據同花順 iFind、wind 等統計的數據,近一年時間里,興銀理財單位凈值低于 1 的產品數量在股份行理財公司里,遙遙領先。
好在,興銀理財已意識到癥結所在,并逐步優化產品機構,加大了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推動業務體系更加多元化。
比如,公司順應政策導向和客需布局了多條 " 固收 +" 含權品產品線;在權益資產選擇上,紅利、港股、價值、成長等多種專屬策略理財均衡布局。
興銀理財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嵩曾在今年 4 月的主題演講中稱:" 公司將資產配置和產品布局相結合,通過‘策略產品化、產品策略化’的實踐,推動形成更均衡、多元的產品和配置體系。"
總體來看,此次興銀理財股本翻倍,對外彰顯了自身更為強勁的擴張實力,但資本只是業務發展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收益、創新、運營等核心能力上取得突破。
換句話說,增資百億固然氣勢如虹,但若產品 " 偏科 " 嚴重,投資者賬戶持續 " 飄綠 ",再厚的資本也難筑 " 護城河 "。理財公司終究是靠收益說話:想 " 圖謀 " 自己的富貴,先得幫投資者賺到真金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