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徽蕪湖智界超級工廠,這里正以 " 每分鐘下線一臺車 " 重新定義中國汽車制造標桿,華為深度賦能的 32 道 AI 檢測工序,為其構建起嚴密的質量防護網;江淮汽車尊界超級工廠的車間內,1800 余臺智能機器人高效協作,搭配 AI 視覺質量監控實時監測,最終實現車身外覆蓋件零磕碰、零變形的嚴苛標準;而在蔚來全鏈路數字化智能工廠,90 公里光纖搭建起工廠的數據傳輸網絡,形成專屬的 "100G 數據通道 ",將工廠控制系統與每臺設備、每個工序實時連接,大幅提升指令傳遞效率……這就是安徽汽車業 "AI+ 制造 " 的真實圖景。曾幾何時,未來工廠只存在于暢想當中,而如今,機器人高效協作、數據高速傳輸、人工智能調度檢測已經成為了現實,在 "AI+" 的制造車間里,每分每秒都在上演著效率革命。

安徽的硬核成果從基礎到應用全面突破
算力是 AI 發展的 " 生命線 ",也是安徽布局 AI 制造的首要突破口,不同于部分地區依賴外部算力資源的路徑,安徽選擇以自主協同打破算力瓶頸:依托科大訊飛與華為的深度合作,國內首個萬卡國產算力平臺 " 飛星一號 " 已穩定運行," 飛星二號 " 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建設,將進一步擴大算力供給規模。數據顯示,安徽智能算力已經從 2023 年初的 838P 飆升至 2025 年 6 月的超 3.7 萬 P,兩年多時間實現跨越式增長。這意味著,企業在開展 AI 研發時,無需再受限于復雜工業數據處理、智能模型訓練的算力桎梏,更意味著安徽在 "AI+ 制造 " 的底層基礎設施上,掌握了自主可控的 " 計算動力 ",為后續技術落地與產業擴張奠定了堅實根基。


技術基座的夯實,最終要轉化為產業規模的壯大與生態的成熟。安徽在產業落地環節,展現出極強的 " 場景化 " 與 " 協同性 " 思維:通過場景招商,將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場景開放給 AI 企業,實現 " 需求牽引技術 ";通過基金招商,以資本為紐帶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通過大賽招商,借助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等平臺,篩選優質項目落地轉化。截至目前,安徽已招引人工智能落地項目 1076 個,擬投資金額超 4039 億元,全省人工智能規上企業達 893 家。更具戰略意義的是,隨著安徽人工智能產業先導區啟動,合肥 " 中國聲谷 "(智能交互)、蕪湖 " 中國視谷 "(機器視覺)、蚌埠 " 中國傳感谷 "(感知技術)形成 " 三足鼎立 " 的產業集群格局,三者并非各自為戰,而是在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形成技術協同,構建起覆蓋 " 感知—交互—決策 " 的完整產業生態。連續兩屆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吸引 800 多個項目團隊參賽,近 20 個高質量項目成功轉化,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生態的吸引力與活力。

科大硅谷構筑 AI 產業生態創新策源地
在安徽 "AI+ 制造 " 的全局布局中,科大硅谷絕非簡單的產業承載空間,而是肩負著 " 突破技術轉化瓶頸、構建自主創新生態 " 的戰略使命。作為安徽科技創新 " 一號工程 ",它以 " 硬科技 " 為錨點,以市場化機制為紐帶,在資金、人才、產業三大維度構建起相互支撐的生態閉環,不僅為安徽 AI 產業注入了持續活力,更探索出一條 " 從科研突破到產業落地 " 的有效路徑,成為安徽在 AI 賽道實現彎道超車的核心引擎。
科創企業的成長,往往受制于 " 早期融資難、中期缺支持、后期少協同 " 的困境。科大硅谷的破局思路,是構建一套覆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多層次基金體系,讓資本真正成為技術轉化的 " 助推器 " 而非 " 旁觀者 "。其核心舉措在于打造總規模 2500 億元以上的 " 基金叢林 ",其中省級引導基金認繳 50 億元,重點投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基金不僅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高校院所成果轉化母基金,更以 " 長期限、高容忍度 " 的特性,打破了傳統資本對短期回報的追逐,為需要長期研發的 AI 硬科技項目提供了 " 耐心資本 "。
更具創新性的是,科大硅谷并未止步于基金設立,而是通過 " 投貸聯動 + 風險補償 " 的模式激活社會資本活力。一方面,搭建科創金融服務平臺,常態化舉辦融資路演,開發 " 初創貸 " 等特色產品,為不同階段的企業匹配差異化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通過風險補償機制降低投資機構的顧慮,成功吸引可可資本、可可空間等長三角標桿機構入駐——這些機構依托在管基金,聚焦 AI 領域的優質項目,既帶來了資本,更導入了產業鏈資源與產業經驗。這種 " 政府引導 + 市場運作 " 的資本生態,既避免了行政干預的低效,又彌補了純市場資本的短視,讓 AI 項目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每一步都有資金支撐。
AI 產業的競爭,本質也是人才的競爭。科大硅谷深諳 " 引才只是第一步,留才、用才才是關鍵 ",因此在人才服務上跳出 " 補貼思維 ",轉向 " 生態思維 ",構建起有溫度、有前景的人才保障體系。針對初創人才 " 落地無門、創業無依 " 的痛點,其打造的 " 科漂驛站 " 不僅提供最多 15 日的免費住宿與創業空間體驗,更配套政策咨詢、產業鏈對接、市場考察等 " 一站式 " 服務——這一舉措看似細微,卻精準解決了創業者初到陌生城市的 " 水土不服 ",讓人才能夠快速融入本地創新生態。對于 " 高精尖缺 " 核心人才,科大硅谷則在核心功能區推出差異化補貼政策,從住房、子女教育到科研經費支持,構建起 " 生活有保障、發展有空間 " 的全維度支撐。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才并非 " 單兵作戰 " ——依托科大訊飛、中科大等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園區搭建起 " 產學研用 " 協同平臺,讓人才的技術研發能快速對接產業需求,科研成果能及時轉化為市場產品。這種 " 引才—留才—用才 " 的閉環,讓科大硅谷成為 AI 人才的 " 引力場 ",更成為人才實現價值的 " 舞臺 "。


安徽 "AI+ 制造 " 的機遇與未來
站在新的起點,安徽的 "AI+ 制造 " 將邁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融合滲透。隨著技術基座的持續夯實,人工智能將與物聯網、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更緊密地交織,催生能夠實時感知、自主研判、精準執行的 " 工業大腦 "。" 中國聲谷 " 的智能交互、" 中國視谷 " 的機器視覺、" 中國傳感谷 " 的感知技術,將在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領域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構建起更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高地。通過構建從技術突破、成果轉化到產業集聚的創新生態,安徽不僅為本土制造業轉型升級注入智能動力,更有望將其 "AI+ 制造 " 的系統性解決方案推向更廣闊的市場。這場深刻的產業變革,不僅勾勒出安徽從 " 制造 " 邁向 " 智造 " 的清晰路徑,更以其在頂層設計、技術融合與生態構建方面的前瞻實踐,為中國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貢獻了獨特的 " 安徽智慧 "。安徽的探索,正成為觀察中國制造如何借力人工智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