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鋅刻度,作者 | 黎炫岐,編輯 | 李季
雙十一如火如荼,AI 假圖卻成為買賣雙方最大的 " 敵人 "。
近日,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不少博主轉發(fā)一網(wǎng)友的僅退款經(jīng)歷:將購買的枸杞用 AI 工具 P 成發(fā)霉的樣子,發(fā)送照片給商家后成功申請了僅退款。該微博迅速引發(fā)爭議,并有不少網(wǎng)友 @電商平臺官方賬號,表示," 謹防新型詐騙行為 "。
事實上,這并非個例。
從衣服上的污漬,到書本的破損,再到生鮮的腐爛……已有不少電商賣家收到過類似的 AI 假圖,目的只是為了申請不退貨,僅退款," 有的甚至連 AI 水印都忘了截。" 即便有賣家提出拍視頻進行驗證,也有消費者會發(fā)來 AI 制作的視頻。如此種種,令許多電商客服和商家深受困擾。
而另一邊,消費者同樣對電商商家使用 AI 圖作為商品圖感到不滿,尤其是當商品詳情圖使用假背景、假模特和假商品,甚至還批量偽造 " 買家秀 ",可謂防不勝防,一不留神就 " 踩坑 "。
" 豆包們 " 成了退款神器
" 真是沒想到還有這種操作。"90 后寧珂今年在電商平臺開了一家網(wǎng)店,主要做綠植種苗批發(fā)。最近,店里一位老客申請退款,發(fā)來的圖片里,種苗葉片上有不少大小不一的蟲洞。乍一看,寧珂立即向?qū)Ψ降狼覆⒃儐?" 有幾顆是這樣的?",但仔細一看,她才發(fā)覺不對勁," 右下角還留著水印:豆包 AI 生成。"
寧珂一時哭笑不得," 太絕了,也太用心了,就為了這么不到十塊錢,何必呢?" 而當她向?qū)Ψ街赋鲞@一 " 馬腳 " 后,對方撤回了退款申請。

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許多電商客服或商家都吐槽過自己收到的 AI 假圖。有的是在帽子上 P 出明顯的污漬,有的是讓 AI 生成了破損的包裝,還有的讓 AI 給鞋子或衣物生成裂縫……而不少 AI 假圖都有著明顯的 AI 痕跡,比如包裝上的字變成亂碼,或是一組照片里裂縫的位置卻不同。但也有不少圖騙過了平臺,商家不得不進行賠付或者同意僅退款。
其中,一位售賣美妝產(chǎn)品的商家在小紅書上發(fā)布 " 識破了一個 AI 假圖退款 " 的筆記,根據(jù)其發(fā)布的對話截圖,消費者給她發(fā)來了自己使用產(chǎn)品后臉部過敏的圖片,圖片上的人面部出現(xiàn)大面積的紅疹。但當商家提出進行視頻聊天以便確認情況時,對方掛斷視頻聊天并表示 " 不要了 "。后來,商家指出," 你這個明顯是 AI 假圖了,涉嫌造假了。" 對方才道歉并表示," 我不是故意的。"

此外,當消費者因為商品瑕疵提出僅退款時,許多商家會要求消費者把商品剪壞后丟棄,并拍攝圖片或視頻。這也成為了消費者利用 AI 假圖的 " 契機 "。
有博主曾發(fā)布微博提到," 很多買家開始用 AI 做假圖來騙,說自己已經(jīng)銷毀掉了,其實襪子還是好好的,又能白得襪子又能退到錢。" 而其發(fā)布的圖片里,是買家用 AI 做出的襪子破損圖,以及襪子變成兩段的圖。
而另一位博主則分享了一段視頻,當商家要求消費者提供商品銷毀視頻時,對方發(fā)來的視頻里 " 明明是在用右手把商品丟進垃圾桶,結果突然又出現(xiàn)一只一模一樣的右手,一起丟商品。整個視頻濃濃的 AI 味。"
近年來,僅退款規(guī)則一度引發(fā)電商商家不滿,而去年 11 月,市場監(jiān)管總局也曾約談 6 家網(wǎng)購平臺,指出 " 僅退款 " 擠壓商家生存空間,要求整改。今年 8 月,市場監(jiān)管總局再次公開表態(tài),將督促網(wǎng)絡交易平臺取消僅退款、強制運費險等不合理限制。但如今,當 AI 生成軟件成為僅退款 " 神器 ",商家面臨的處境顯然更難了。
商家也用 AI 假圖,主打 " 貨不對版 "
不過,倒也不只是部分消費者利用 AI 假圖鉆空子,許多商家也在使用 AI 假圖作為商品詳情圖,甚至批量偽造 AI 買家秀。
不久前,知名零食品牌良品鋪子給 " 四粒紅花生 " 拍宣傳圖,竟將長在地里的花生 " 掛 " 上樹枝,鬧了個大笑話。良品鋪子對此回應稱,系在電商平臺商品詳情頁中錯誤使用了由 AI 生成的圖片素材所致。
如果說這類 AI 假圖尚且只是讓消費者一笑而過,有些商家使用的 AI 假圖則讓消費者收到貨后笑不出來。

又比如服裝,許多商家不僅利用 AI 生成商品圖,更是開始生成假的模特圖," 要細節(jié)沒細節(jié),清一色的單角度,顏色剪裁都跟實物有所出入。" 并且還有不少商家使用明星或者博主的照片換臉為模特圖。這讓消費者望而退步," 所有用 AI 圖的店鋪我都不會買。貨不對版概率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而在這些店鋪的評論區(qū),往往也還能看到不少 AI 生成的買家秀:同樣類型的 " 模特 ",相似的造型風格,有的甚至還出現(xiàn)了手指變形等明顯 AI 痕跡。

事實上,國家網(wǎng)信辦等 4 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nèi)容標識辦法》已正式實施。" 標識辦法 " 明確所有 AI 生成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nèi)容都要 " 亮明身份 "。而淘天集團則早在今年 3 月發(fā)布公告,表示要 " 治理 AI 假圖,保護消費者和原創(chuàng)商家權益 "。該公告提到," 商品圖片應以商品實拍圖作為核心的效果體現(xiàn),修飾行為應當適度,避免失真。嚴禁利用 AI 等技術合成方式,呈現(xiàn)顯著失真的與實際不符的商品信息效果圖。"

當然,無論是賣家用 AI 做的 " 賣家秀 ",還是買家為退款炮制的 " 證據(jù) ",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結局——買賣雙方的信任危機。技術本無對錯,但當 AI 成為投機取巧的 " 神器 ",顯然需要更明確的法規(guī)約束、更嚴格的平臺審核機制,以及更成熟的內(nèi)容標識技術共同發(f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