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立場 Pro
海關總署統計,2024 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約 2.71 萬億元,同比增長 14%;高于 2024 年我國貨物貿易增速 9 個百分點,占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的 6.2%。
毫無疑問,跨境電商仍是風口,只是風向已然改變。近幾年,市場反復探討一個關鍵議題:低價能否作為一種持久的競爭力?另一邊,物流、售后等短板也不可能長期懸置。行業的轉型因此成為平臺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今年初的關稅沖突事件加快了這一進程。" 低價模式 " 風險更大,品質及合規要求更高,受限頗多的平臺和商家們紛紛尋找出路,品牌作為差異化關鍵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B2C 跨境電商平臺中,速賣通算是較早布局品牌出海的一例,當前也正清晰地感受著這股推力——既有主動求變的決心,也有環境倒逼的緊迫。
去年就有 " 百億補貼品牌出海 ",今年 3 月平臺透露目標是再扶持 1000 個新品牌實現年銷售額突破百萬美金。今年上半年,速賣通入駐品牌數同比增長 70%。正值雙 11 期間,除了直接對標亞馬遜,速賣通又在強調品牌、IP、品質貨盤會是本次大促重點。
品牌化歷來被視為電商平臺的關鍵一躍,只不過這一次,跨境電商們面對的是收縮的環境、搶灘的競爭者,以及嚴陣以待的本土巨頭。
01、不得不變的時刻
為雙 11 造勢,速賣通公布了一系列為品牌出海提供的便利與加持,核心其實可以總結為讓中國出海品牌 " 在海外市場本地化生長 ",從 " 跨境賣貨 " 跨越到 " 品牌經營 "。

上述 " 超級品牌計劃 " 可以提煉為三層邏輯。
一是通過上線品牌專區明確定位從從 " 賣產品 " 到 " 做品牌 ",強調信任、品質、品牌認知等長期心智。
二是以本地化滲透為路徑。" 開放本地化營銷資源 "" 強化本地服務與履約能力 ",都表明了平臺不想只做出口通道,而在試圖幫助品牌真正融入當地消費文化、媒體體系與物流基礎設施。
其三是技術手段革新。比如啟用全鏈路 AI 工具,通常是為了搭配更精細的本地化運營。
就操作可行性而言,平臺在物流、支付和技術等本地服務能力方面確有資源優勢,政策提到的本土市場快閃、媒體合作等項目也說明了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
速賣通畢竟是最早一批(2010 年)進入國際跨境 B2C 電商市場的中國平臺。" 跨境四小龍 " 中,SHEIN 起步也早但主攻快時尚并非貨架式電商,Temu 2022 年美國上線,TikTok Shop 作為母公司向電商的延伸也不過是近幾年的動作。就本土基建而言,速賣通至少有足夠的先行時間差;再者,阿里國內電商也有豐富的品牌運營經驗。
我們也看到,速賣通今年有重點宣傳一些成功品牌輸出的案例,比如今年上半年爆火的 Labubu。IP 熱度,帶動速賣通潮玩類目整體 GMV 同比增長 300%。
平臺順勢與泡泡瑪特加強綁定,包括發售獨家限量版 Labubu,還邀請到海外千萬粉絲網紅 Teala Dunn 來到北京泡泡瑪特樂園開設專場直播。
而一系列可謂激進的品牌化策略,背后是主動與被動并存的推力。
主動在于品牌升級的內在需求。據億邦動力不完全統計,2024 年前三季度,跨境電商領域共發生至少 66 起融資事件,其中出海品牌完成融資 47 起,服務商完成融資 19 起。大多數融資項目集中于早期階段,出海品牌也還在探索時期,需要平臺體系深度配合。
被動推力,或者說外部環境壓力前文已有提及,除了年初的美國關稅沖突,近幾年全球關稅壁壘多有調整,不同地區相關政策接連出臺,都指向了對白牌低價出海模式的限制。比如歐盟,去年底金融時報就有報道,歐盟在考慮針對跨境電商平臺采取新的稅收政策,對每件商品收取行政處理費用。
東南亞這一重點市場亦有變動。比如今年 7 月越南取消了低成本進口商品的免稅待遇,所有進口商品均需繳納 10% 增值稅。電商平臺還需代扣代繳平臺上個體經營者的相關稅費。
與之對應的是,我國跨境電商平臺多有面臨嚴苛的監管審視。除了美國關稅沖突矛頭直至 Temu,TikTok Shop 也受母公司持續已久的禁令事件影響。包括速賣通,今年初成了首個受歐盟 DSA 調查的電商平臺,后又因泄露用戶信息被韓國個人信息保護委員會處以近 19.8 億韓元罰款。
此類被動,讓速賣通的品牌化之路顯得更為緊迫且合理。
在此背景下,跨境電商自然產生了 " 改良或改革 " 兩類思路。如果堅持性價比定位,則需積極調整供應模式,守住低價心智;如果想要跳脫性價比這一中國跨境電商常見的標簽,就必須做系統改造,還得去與本土巨頭比拼硬實力。分歧在于,哪一邊的判斷更切中主流。
02、亞馬遜補課低價,速賣通攻堅品牌
亞馬遜在上一輪中國跨境電商急火猛攻本土市場時,有一定的 " 輕敵 "。
2023 年底,亞馬遜 CEO 安迪 · 賈西在公開訪談中聊到與 Temu 和 SHEIN 的競爭,表示 " 你可以通過更少的品類、更低的價格、更久的配送時間來取得成功,但我對亞馬遜提供的廣泛選擇、價格以及交付速度感到非常滿意。"
然而彼時的戰況我們都知道," 跨境四小龍 " 風頭正盛,性價比商品對亞馬遜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但跨境電商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亞馬遜已然足夠重視。

亞馬遜的低價商城 Haul 去年 11 月上線,據其官網描述,Haul 擁有獨立的購物體驗、搜索、購物車和結賬流程;所有商品價格均在 20 美元以下,大部分商品價格在 10 美元以下,部分商品低至 1 美元。這很明顯是對標 Temu 一類的中國跨境平臺,補上低價心智。
同一時段,亞馬遜還 " 一反常態 " 地宣布了 2025 年不會提高美國站銷售傭金和亞馬遜物流 ( FBA ) 費用,也不會引入新的費用類型。進入 2025,Haul 以及同樣主打低價的 Bazaar 已在全球多點布局,10 月剛在日本市場上線了測試版。
此外,亞馬遜去年也圍繞 AI 做了一些優化。比如針對買家的 AI 購物助手 Rufus,和針對賣家的智能個人助手 Amelia。簡單總結就是,從性價比到精細運營,亞馬遜在完善自己的 " 立體防御機制 "。
其實其他跨境平臺亦有積極布局品牌出海,比如 SHEIN 9 月推出 "SHEIN Xcelerator" 品牌孵化與扶持計劃,面向全球新興設計師、獨立品牌及成熟品牌。包括京東也宣布了一個 " 百億千品新增長 " 計劃,要帶領 1000 個中國品牌進軍全球市場,推出海外倉半托管項目并開啟種子商家招募。
但速賣通,包括其背后的阿里巴巴顯然對品牌化有更深的執念。我們在此前的文章中有提到過,速賣通 2016 年就有過較為激進的品牌轉型計劃,要求商戶具備企業資質和品牌授權,并全面清理個人賣家,甚至直接邀約天貓大賣家入駐。
但彼時效果欠佳,畢竟當時平臺自身的本地化基建不算完善,倉促將國內 " 天貓 " 模式復制出海,難免遭遇 " 橘生淮南 " 的困境。
而今的資源儲備和時機顯然更加成熟,速賣通的 " 后端 " 主張也更明確:為出海品牌提供一個亞馬遜之外的選擇,且以一半的成本實現更高成交。那么品牌需要跨越的關節基本就在于 " 信任 " 二字。品牌與平臺都憑借信任讓消費者接受溢價,這背后是一整套的物流、售后與品質背書。這也是亞馬遜的壁壘所在。
深耕本土的一個可識別資產是亞馬遜極成熟的 Prime 會員體系,會員往往深度參與亞馬遜生態,復購更高,更有助于平臺和商家做長期品牌經營。會員與信任如何掛鉤,國內淘天顯然也已經從 88VIP 中得到啟示。而如何跨越文化和管理半徑的局限,搭建這種 " 前臺 " 強信任,就成了速賣通品牌化征程中亟待突破的挑戰。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性價比路線并未因為關稅的沖擊從此退出舞臺。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跨境電商市場,與此同時它的增長也在放緩。據 Digital Commerce 360 對美國商務部數據的分析,今年二季度美國電商增速同比增幅降至 5.3%,為 2022 年第四季度以來最低水平。其報告指出經濟不確定性和高物價對電商增長持續產生負面影響,關稅政策與全球供應鏈擔憂亦有負面干擾。
在此背景下,瑞銀近期的一份報告認為,Temu 的性價比模式仍具有韌性。比如關稅事件以后 Temu 在美國市場迅速從全托管轉型為半托管模式,將更多物流和稅務合規責任轉移給商家,有效緩解了關稅壓力。關稅對最終售價的影響也因此降低。
低價在海外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生態位,只是實現低價的門檻變高。相比調轉車頭硬攻本土企業的長項,如果能夠守住性價比定位,其長期價值未必不如前者。
03、寫在最后
如果說對品牌的執念可視為典型阿里思維,那么對大消費場景的追逐也幾乎是一種阿里 " 基因 "。國內淘天如何推動購物、即時零售、出行旅游匯集于一體不必贅述,速賣通在其主攻的韓國市場有類似嘗試。
The Korea Times 報道,速賣通正在韓國追求建設一個 " 一體化 " 平臺,其旅行相關服務與優惠活動需求強勁。今年 7 月份,速賣通旅行的商品交易量環比增長了一倍多。此外,K-venue 購物平臺 2023 年就在韓國上線,業務范圍從美妝和電子產品,擴展到汽車配件和高爾夫裝備等領域,支持三天快速送達。
在無數個主動或被動的戰略轉型節點上,阿里系業務大都無條件地延續著對 " 消費升級 " 的信任,相信大而全的生態和更高的客單價方為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