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1 月 4 日訊(記者 李佳怡)隨著 iPhone Air 的發布帶動 eSIM 技術推廣,國內三大運營商相繼宣布支持 eSIM 手機業務。然而,這項被業界看好的技術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卻遇到了不少問題。
近期,不少用戶反映在辦理 eSIM 業務時遭遇障礙,包括營業廳排隊時間長、部分網點權限不足、異地辦理受限等情況。《科創板日報》記者實地探訪也發現,這并非個別現象,而是 eSIM 業務推廣初期存在的普遍問題。
eSIM 卡辦理難?記者實探
隨著 iPhone Air 推動的 eSIM 技術浪潮不斷擴展,國內三大運營商陸續宣布正式支持 eSIM 手機業務。然而,眾多用戶在實地申請開通 eSIM 時卻遭遇諸多不便," 辦理 eSIM 為何這么難 " 一時間成為不少用戶的共同疑問,相關話題迅速攀升至微博熱搜,引發廣泛討論。
盡管三大運營商均高調宣傳,卻有不少用戶發文反映,在辦理 eSIM 業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包括線下排隊時間過長、業務流程繁瑣、異地辦理業務未能開通,以及部分門店因權限不足無法處理相關業務等等。
有用戶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反映,因其手機號碼歸屬地問題,在多個營業廳均未能成功辦理 eSIM 業務,導致買的 iPhone Air 只能暫時閑置。
近日,記者在上海浦東新區一家移動營業廳排隊近 20 分鐘,同樣得到 " 無法辦理 " 的答復。
門店工作人員解釋稱,該廳 " 權限較低 ",無法處理 eSIM 業務,建議記者前往規模更大的營業廳,并提示可通過官方 APP 提前查詢支持業務的網點。
與此同時,《科創板日報》記者也致電中國移動服務熱線,客服人員表示,當前 eSIM 業務預約量較大,排隊人數較多,雖可線下取號,但建議優先通過線上渠道提前預約,并稱 " 最好前往直營店辦理 "。

而關于異地辦理 eSIM 業務,不同運營商也有著不同的政策。中國移動客服人員明確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支持異地辦理 eSIM 業務;而中國電信客服人員則表示,該業務暫未開通異地辦理。電信客服進一步說明:" 支持異地補卡、銷戶或辦理已開通后的業務,但暫不支持異地辦理 eSIM 卡。"
此外,辦理該項業務需要攜帶身份證原件與支持 eSIM 卡手機前往營業廳,當前僅面向年滿 18 周歲且持居民身份證、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港澳居民居住證、臺灣居民居住證的用戶提供 eSIM 手機業務辦理服務。
手機 " 吐槽 " 蘊藏機會藍海 全面落地還需時日
據介紹,通過 eSIM,用戶無需插入和更換實體 SIM 卡即可辦入網、換卡、補卡、停機 / 復機、銷號及攜號轉網等業務。
在使用體驗上,其與使用實體 SIM 卡手機的業務功能一致,提供上網、語音通信、發短信等基礎服務。
此外,用戶出國旅行時,也能夠直接在線購買當地套餐,避免高價漫游費。同時,手機等設備因此取消卡槽,防水防塵能力更強,設計更簡潔、輕薄。此類擺脫實體卡所帶來的便利,也是 eSIM 吸引眾多用戶踴躍嘗試的原因所在。
據 GSMAIntelligence 預測,到 2025 年年底,全球 eSIM 智能手機連接數將達到 10 億;而到 2030 年,這一數字將大幅增長至 69 億,屆時 eSIM 將占據全球智能手機連接總數的 76%。
在國內首款 eSIM 手機 iPhone Air 十月正式發售前,用戶對 eSIM 的熱情便已在運營商預約平臺急劇升溫。截止 10 月 22 日,中國聯通預約人數突破 19.5 萬;中國移動的預約排隊人數在上線僅 4 小時后便超過 15 萬。
此外,eSIM 的普及也將推動整個產業鏈的變革與升級。隨著手機、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終端全面支持 eSIM,整個產業鏈從芯片設計、模組研發到平臺服務都將迎來新的增長點。
然而,盡管趨勢明確,但 " 無卡時代 " 的全面到來仍需時日。一位電信業內資深業內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eSIM 在國內的全面普及和落地仍面臨不少挑戰:
首先是基礎設施層面,各運營商的 eSIM 平臺尚未完全互聯互通,跨運營商體驗的流暢性仍需完善。
其次是用戶認知層面,從實體卡到虛擬卡的變革意味著用戶使用習慣的轉變,這還需要時間和系統性的市場教育。
另外,在安全機制層面,如何在實現便捷 " 空中寫卡 " 的同時,找到與可靠的身份核驗之間的平衡,獲得用戶信任,仍是整個產業需要持續探索的課題。
總的來說,從平臺標準統一到用戶習慣培養,再到安全機制完善,eSIM 技術的成熟應用還需要產業各環節的持續優化。" 無卡時代 " 何時真的到來,還需持續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