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 11 月 4 日訊(記者 梁柯志)近期披露的三季報顯示,對公客戶及公司金融業務越來越成為各家銀行爭奪的主陣地。
而總所周知,商業銀行的公司金融客戶群體基本呈 " 金字塔 " 式分布——除頭部客戶需要類投行的個性化、定制化服務外,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的中等以下客戶群體,實際考驗著銀行前中后臺一體化、標準化的解決方案提供能力。這份重擔,落在了各家銀行的交易銀行部之上。
近日,招商銀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劉學武接受財聯社專訪時表示,近年來,國內企業及產業鏈出現生態化、集團化和國際化的特點,激發了企業對財務、采購、銷售以及合規等方面的高頻、復雜且高效的系統管理需求,同時也衍生了高頻的短期結算和融資需求。
劉學武認為,2015 年國內首次有銀行成立交易銀行部以來,當前是企業客戶需求最為旺盛的時期。傳統的結算和貿易融資已難以滿足當下企業的業務特點和融資需求,交易銀行的業務邏輯正在被改寫。
數字化浪潮正改變交易銀行業務邏輯
劉學武表示,過去企業更多依賴經驗驅動,現在無論是生產、銷售還是財務,數據都是決策核心。越來越多的財務負責人在談 " 實時洞察 "、" 風險預測 "、" 資金可視化 ",這都是科技公司的詞匯。
" 招商銀行從 2023 年開始,整個交易銀行服務邏輯就不再是‘把傳統業務線上化’,而是以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連接為核心,讓銀行成為客戶的實時數據伙伴。" 劉學武對記者表示。
以數據為支撐節點,意味著傳統上主要解決支付結算、票據融資等需求的交易銀行業務,將迎來巨變。在劉學武看來,交易銀行當前有三大趨勢正在展開。
首先,交易銀行正在成為企業 " 數智中樞 " 的外部延伸。這是因為隨著企業數字化進程深入,財務部門越來越需要實時、可視、自動的數據支撐。交易銀行正是連接企業經營與資金流的橋梁。
其次,交易銀行正在成為科技金融的主戰場。金融科技不再是后臺工具,而是直接嵌入到客戶界面的體驗中。從招行內部看,交易銀行的創新幾乎全部來自科技驅動,其底層都依賴于 AI 與大數據的融合。
其三,產業生態的重構帶來了新的連接機遇。當下,制造業、能源、消費、跨境電商等行業都在加速數字化重構,企業希望在產業鏈上形成更加緊密的金融連接。銀行如果能在產業生態中提供資金撮合、數據驗證、信用增級等功能,就能成為整個生態的信任節點。
銀行與其他機構共建生態將是主流
但很顯然,在數字時代手中握有海量數據資產的機構并不止銀行一家。
藉由技術和應用領域的便利性,疊加當前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跨境、資金管理、供應鏈融資需求旺盛,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一批來自互聯網行業的新玩家也在不斷滲透交易銀行相關業務,尤其是跨境領域。
對此,劉學武認為銀行面對的并非零和競爭。" 當前民營及中小企業旺盛的跨境、資金管理與供應鏈融資需求,單一銀行和機構無法滿足所有需求,各類主體共建金融生態,用生態服務生態才是常態。"
劉學武表示,銀行的核心優勢在于穩定的低成本資金、成熟的風控體系、深厚的跨境網絡及綜合化產品矩陣,尤其擅長處理復雜跨境業務與大額融資;科技公司的突出優勢,則體現在深度嵌入產業生態的場景觸達能力、基于實時交易數據的大數據風控技術,以及為海量小微企業提供極致敏捷的線上服務體驗。
劉學武認為,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雙重驅動下,未來交易銀行業務模式還將不斷迭代。AI 將使金融機構能主動預測客戶需求、并形成快速響應的智能化服務。技術與金融融合,其想象空間仍有極大拓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