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傳統旅游目的地人氣依舊,寶藏小城則成為出行 " 新寵 ",文旅市場持續復蘇。
近年來,在文旅消費熱潮中,借助社交媒體和流量經濟,網紅城市層出不窮,一批中小城市也在流量紅利中被 " 重新發現 "。
" 潑天流量 " 如何改變和重塑曾經默默無聞的中小城市?潮水退去后,這些城市是回歸沉寂,還是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從 " 網紅 " 到 " 長紅 " 的路徑與挑戰是什么?
城市的故事生生不息,一切紅利的釋放都源于發展的決心。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重訪近年來成功出圈的現象級網紅城市,聚焦 " 后網紅時代 " 的城市生長軌跡,以期揭示流量經濟賦能城市發展的真相,探尋城市韌性生長的法則。
天水:一座不 " 退燒 " 的西北小城
一碗麻辣燙,讓偏居西北的小城天水在 2024 年春天突然站上流量中心。如今,一年多過去,天水是否已歸于沉寂?那些因麻辣燙而來的游客,是否只是曇花一現?
10 月 1 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重訪天水,網紅麻辣燙門店前依舊人頭攢動。
" 哈海英麻辣燙 " 店主哈海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她的店鋪從 9 月 30 日起就陸續迎來大批游客。10 月 1 日早上剛開門,就餐的座位就基本坐滿,等候的隊伍延伸出二十多米,工作人員忙得腳不點地。" 已經雇了幾個臨時工幫忙,日常采購也增加了相應備貨。" 哈海英表示,"(假期)前幾天,政府還幫我們把院子里的桌椅和棚子都換了一遍。"

這個看似普通的四合院,正是天水麻辣燙 " 意外走紅 " 的起點。
自麻辣燙爆火后,院子里的店鋪紛紛轉行,做起了麻辣燙生意,由此引發了一波創業潮。目前,天水麻辣燙店鋪數量穩定在 1400 家左右,比走紅前增長五倍。
如今在天水,不少游客堂食之后,會順手將幾包麻辣燙料包塞進行李。這碗原本只存在于街頭巷尾的天水麻辣燙,正悄然升級為一種具有地域標識的伴手禮。
而以 " 馬玉林 "" 哈海英 " 為代表的頭部商家,也從去年開始布局預包裝麻辣燙產品。如今,線下門店、街邊超市、火車站隨處可見標榜 " 天水麻辣燙 " 的預包裝產品。

此外,天水還申請將麻辣燙納入 " 中華名小吃 " 名錄,啟動集體商標注冊,并成立產業協會整合產業鏈,力圖實現 " 抱團發展 "。" 希望天水麻辣燙能像重慶火鍋、柳州螺螄粉那樣,成為一個真正代表地方的美食符號。" 當地麻辣燙產業協會負責人表示。
在 " 一碗麻辣燙 " 的牽引下,天水力圖將自身豐厚的文化、產業家底推至全國視野。
2024 年,天水接待游客 5950 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 383 億元,同比增長均超 23%。更值得關注的是,麥積山大景區在全國 5A 景區排行榜中沖至第八,高居西北第一。
在當地政府與從業者眼中,天水的 " 出圈 " 并非偶然。" 文化底子厚,但缺一個破圈的契機。" 天水宣傳系統的一名工作人員坦言,麻辣燙就像一個觸發器,提前點燃了天水文旅的引擎。
流量來得迅猛,去得匆忙,似乎是大多數 " 網紅城市 " 逃不開的宿命,天水卻似乎走出了不一樣的軌跡。
爆紅一年多后,這座西北小城并未迅速 " 退燒 ",反而呈現出一種平穩且持續的 " 長尾效應 "。每逢節假日,游客依然絡繹不絕。
" 一個明顯變化是,以前來的大多是周邊省份,現在東部、沿海城市的游客也多了,全國各地的車牌在天水都能看見。" 上述當地宣傳系統的工作人員表示。
流量不僅帶來了人氣,更轉化出實實在在的產業機遇。
" 以往外出招商時,往往需要從‘天水在哪兒’開始介紹。" 天水市招商局負責人感慨道," 隨著麻辣燙在社交平臺爆火,現在一提天水,對方都愿意多聊幾句,甚至主動提出想來實地看看。"
當地政府也迅速響應流量帶來的紅利,系統推出《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方案》,凝練出集成電路、電工電器、人工智能與信創等 11 條產業鏈,并編制《投資機會清單》和《重點產業鏈招商項目冊》,實現 " 按圖索驥 "、靶向招商。
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11 月底,天水簽約招商引資項目 253 個,總投資 798.63 億元。
從一碗麻辣燙的 " 被看見 ",到產業底蘊 " 被看重 ",天水正在完成從 " 流量 " 到 " 留量 " 的關鍵一躍。
淄博:" 網紅 " 喧囂過后的萬億元雄心
提到網紅城市,淄博比天水還要更 " 資深 " 一些。2023 年初,淄博憑借一爐煙火氣十足的燒烤出圈,堪稱現象級 " 網紅城市 "。而過去兩年," 淄博是不是涼了 " 幾乎成了一個周期性問題。它在此起彼伏的網紅城市熱潮中似乎已被遺忘,但又時不時被拿來比較,成為衡量 " 網紅生命力 " 的隱形標尺。
10 月 3 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重訪淄博。淄博 " 初代網紅店 " 牧羊村燒烤淺海店門前,來自天南海北的車輛排起長隊。剛停好車的 " 津 A" 車主李楠(化名)探頭望了望店內攢動的人頭,略帶懊悔地對同伴說:" 看來要排隊了,不知道今晚幾點能吃上。"

" 進淄趕烤 " 的熱情余溫尚在,但淄博顯然并不滿足于此。如今,淄博正努力撕掉單一的 " 燒烤 " 標簽,將流量引導至更廣闊的文旅版圖。
" 早在爆紅之時,我們就對流量退卻有了擔憂和思考,如何將流量轉化,并向另外的維度擴散,也成為政府部門著重思考的方向。" 淄博市文旅局有關人士坦言。
2024 年 8 月,淄博出臺《關于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目標直指 " 旅游強市 ",并提出到 2026 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達 6500 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 640 億元以上。
成效是顯著的。在外界普遍認為淄博 " 燒烤熱 " 已降溫的 2024 年,淄博重點景區的游客接待數量和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了 12% 和 121.3%。
淄博市文旅局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這個看似‘反直覺’的數據恰恰證明,淄博已初步成功地將因燒烤而來的短期客流,轉化為對城市深度游的持久興趣,實現了從‘網紅’到‘長紅’的關鍵一步。"
這個國慶中秋假期,淄博海岱樓鐘書閣、陶瓷琉璃博物館、顏神古鎮等地人潮涌動。除了文旅,在多位淄博當地政府人士看來,淄博已經完成了從被動迎接流量,到主動引導流量服務于城市長遠發展的戰略切換,冷靜地將城市的未來押注在更為堅實的產業引擎之上。
在 2025 年淄博市政府工作報告中," 燒烤 " 二字已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 " 新質生產力 "" 制造業轉型升級 " 等硬核詞匯。
作為一座工業底蘊深厚的城市,淄博敏銳地抓住燒烤熱帶來的食品產業機遇,利用自身在食品加工和物流領域的既有優勢,聚力打造 " 中國北方預制食品產業發展高地 ",力圖將 " 淄博味道 " 從街頭巷尾延伸至工業化生產線,塑成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淄博錨定新材料、智能裝備、新醫藥、電子信息 " 四強 " 產業,將其作為工業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攻方向。2021 年至 2024 年," 四強 " 產業增加值占淄博全市規上工業的比重從 48.9% 提升至 59.8%。
此外,在氫能及儲能、機器人、無人機、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新賽道上,淄博也已前瞻布局,2025 年計劃氫能、儲能產業規模突破 300 億元。
如今,淄博已為自己定下清晰的 "3510" 城市發展目標:以 2022 年為起點,用 5 年左右時間,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塑成優勢,地區生產總值突破 7000 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邁過萬億元大關;用 10 年左右時間,早日躋身 GDP" 萬億元俱樂部 "。
支撐這一目標的,不只是節假日涌入的游客,更是以魯油魯煉等百億元級項目為代表的重大投資,以 " 四強 " 產業為骨架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及以超過 1800 家高新技術企業為基礎的創新生態。這也是淄博工業立城、制造強市的不變底色與堅定決心。
榮昌:如何將 " 潑天流量 " 轉為 " 產業增量 "
一個由偶發事件出圈的 " 網紅城市 ",如何將轉瞬即逝的線上關注,轉化為可持續的線下產業增長和長久的地方經濟繁榮?從榮昌身上,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10 月 8 日,國慶中秋假期的最后一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重慶市榮昌區榮濱南路東段的夏布小鎮,在 " 鹵鵝哥 " 林江的江哥特產館門口,穿著印有 " 榮昌鹵鵝哥 " 字樣紅色短袖的林江本人悠閑地坐在店門口,他的身邊則擺放著 1 ∶ 1 復刻的穿著紅色大棉襖的人形紙板。" 鹵鵝哥 " 仍主動配合著零星游客的合影請求,但早已不見今年 " 五一 " 假期時游客蜂擁而至的喧囂與狂熱。

五個月前,因在中國多城投喂網紅 " 甲亢哥 ",林江和他手中的榮昌鹵鵝,為這座渝西小城帶來了 " 潑天流量 "。
" ‘五一’假期是有史以來的最高峰,之后熱度有所下滑是正常的,但比起往年同期,銷售額還是增長了很多。" 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流量有起落,但我更看重如何利用這波關注度,為家鄉做些實事。"
" 鹵鵝哥 " 特產館所在的夏布小鎮,是觀察榮昌游客流量變遷最直觀的窗口之一。
" 五一 " 假期,作為 " 流量擔當 " 的夏布小鎮,接待游客 89.11 萬人次,同比激增 743.6%,一舉超越洪崖洞、磁器口等重慶傳統熱門景點,問鼎重慶市 A 級景區游客接待量榜首。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夏布小鎮在國慶中秋假期接待游客 37.76 萬人次,同比增長 165.90%,人流量較五個月前的 " 五一 " 假期下滑明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時注意到,一位專程從成都開車來的女士買完鹵鵝并與 " 鹵鵝哥 " 合影后便匆匆離開,已看不到曾經那種需要出動大量安保人員維持秩序的場面。

街區的業態也在發生變化。" ‘五一’假期爆火之后,這條街上和周邊至少增加了八九十家賣鹵鵝的攤點。" 榮昌鹵鵝協會會長鄒朝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巨大的流量和商機吸引了大量新玩家入局,其中不乏小作坊。
行走在夏布小鎮和周邊,這種 " 冷暖 " 對比十分鮮明:一邊是 " 鹵鵝哥 " 等老品牌門前穩定的客流,另一邊則是一些新開店鋪門庭冷落的景象。10 月 8 日晚餐時點,夏布小鎮對面的眾多餐飲店門可羅雀。流量的潮水退去后,那些僅依靠模仿和打價格戰的投機者,正在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對于夏布小鎮而言,如何規范市場秩序、引導業態良性發展,是從 " 網紅街 " 走向 " 品牌街 " 的必經之路。
" 今年年初來榮昌,街上還沒這么多‘鵝’的元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乘坐的網約車的司機表示。如今,行走在榮昌城區,道路兩旁的燈柱上裝飾著飛鵝的造型,墻體上隨處可見 " 中國鹵鵝之鄉 " 的宣傳標語。這座小城,正在將 " 鵝 " 的印記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官方數據顯示,榮昌常住人口僅 66 萬,今年 " 五一 " 期間卻涌入游客 234.5 萬人次,賣出 29 萬只鹵鵝,實現零售額約 20 億元。即使在五個月后的國慶中秋假期,全區接待的游客也有 233.13 萬人次。爆發式增長的需求,讓榮昌本地每年七八十萬只的白鵝養殖量顯得杯水車薪。鄒朝文指出,此前每日活鵝缺口一度高達 2 萬只,需要大量從四川周邊乃至山東、河南等地調運,這帶來了品控和食品安全的巨大挑戰。
危機亦是轉機。榮昌區迅速出臺《榮昌鹵鵝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目標到 2026 年全區鹵鵝產值超過 10 億元,并最終建成 " 中國 · 榮昌鹵鵝美食地標城市 "。
從 " 鹵鵝哥 " 一個人的爆紅,到一座縣城的系統性求變,榮昌的實踐為全國眾多 " 網紅城市 " 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樣本。這只 " 鵝 " 能否帶領榮昌實現 " 長紅 ",答案或許就藏在這場仍處于 " 進行時 " 的城市與產業協同進化之中。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