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多家財險公司 " 翻身 " 扭虧
出處:北京商報 作者:李秀梅 網編:武杉 2025-11-05
壽險市場暖意漸濃,財險領域亦不甘示弱。今年前三季度財險行業經營業績表現同樣可圈可點。11 月 4 日,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已有 77 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交出了前三季度答卷。整體來看,這些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大幅提升,超九成公司實現盈利,且多家此前處于虧損狀態的險企成功 " 翻身 " 扭虧。
不過,從競爭格局來看," 馬太效應 " 依舊十分明顯,頭部公司市場份額占比高,一些中小財險公司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超九成公司實現盈利
今年前三季度,財險行業整體盈利狀況有明顯改善,77 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中,有 71 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超過九成。
具體來說,77 家險企合計實現凈利潤 137.14 億元;去年同期 75 家(申能財險、東吳財險沒有同比數據)財險公司凈利潤僅 65.03 億元,增長超過一倍。
雖然整體盈利規模和增速水平都不低,但具體到單個公司則 " 有人歡喜有人愁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相較于去年同期,多家險企在今年前三季度實現了凈利潤的扭虧為盈,包括比亞迪財險、大家財險、安盛天平財險、亞太財險、中路財險、富德產險、合眾財險、珠峰財險等。
硬幣的另一面,仍有 6 家公司處于虧損狀態,包括前海財險、現代財險、長江財險、東吳財險等。其中,前海財險前三季度實現凈虧損 0.64 億元,位列虧損榜首位,較上年同期虧損幅度有所擴大。根據償付能力報告,前海財險前三季度綜合成本率高達 228.93%。值得注意的是,綜合成本率包含公司運營、賠付等各項支出,由費用率和賠付率組成。該指標是保險公司用來核算經營成本的核心數據,綜合成本率越低說明財險公司盈利能力越強。前海財險該指標超過 200%,說明業務成本已經遠超保費收入;且該公司最新一季度風險評級結果為 C 類,屬于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
前海財險在償付能力報告中稱,公司未來將提升盈利能力并強化自身造血能力。一是持續加強經營分析研判,對關鍵財務指標進行動態監測與分析,并制定分階段減虧方案與長效扭虧策略;著力優化業務結構與提升業務品質、強化成本管控、嚴控費用支出,堅定不移地推進各項經營策略,以切實改善盈利能力,持續增強內源性資本補充能力;二是進一步加大與監管和股東溝通力度,通過多種資本補充舉措來實現外部資本補充,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同時,加強風險管理,降低最低資本。
綜合成本率明顯優化
盈利大幅增長背后,得益于財險公司在承保和投資兩端發力。財險公司在投資收益率上升的同時,也實現了綜合成本率的優化。
在投資方面,受資本市場回暖影響,財險公司總投資收益同比增長明顯。承保方面,近兩年,在監管引導以及風險減量等成本管控手段下,成本結構逐步優化,因此,行業綜合成本率亦有所優化。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除綜合成本率數據不適用的勞合社以及上述兩家沒有同比數據的險企,74 家險企中,有 50 家險企綜合成本率均有所降低。
據媒體報道,金融監管總局財險司(再保險司)司長尹江鰲 10 月 28 日在 2025 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財險業今年 1 至 9 月綜合費用率創 20 年最低,綜合成本率創 10 年最低;2024 年以來,財險公司降本增效的全部增量中,壓降成本的貢獻約 74%,投資增效的貢獻約 26%。
接下來的財險市場,再次面臨新機遇,那就是非車險 " 報行合一 " 的實施。近日,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加強非車險業務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財產保險公司強化保險費率管理,嚴格執行經備案的保險產品費率,推動非車險產品的使用與備案情況一致。該《通知》于 11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這意味著非車險業務 " 報行合一 " 落地。
在業內專家看來,對比車險 " 報行合一 " 的經驗,非車險 " 報行合一 " 的落地有望進一步促使險企降低業務成本。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周迪表示," 報行合一 " 政策有助于規范非車險市場秩序,減少保險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和違規行為,促使保險公司更加注重業務質量和風險管控,從而有效控制費用率和賠付率。
此外,奧優國際董事長張玥提到,短期內,部分險企可能因費用調整面臨業務拓展壓力;但從長期看,隨著市場適應與險企自身調整到位,綜合成本率有望趨于合理水平并實現優化。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