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最近影像圈都被一則短訊刷屏了:
上市僅 90 天,大疆 Osmo 360 迅速橫掃全球,斬獲超過 43% 的銷量份額,在中國電商渠道更是逼近半壁江山,高達 49%。
這一成績,或許是大疆下注全景相機決心的回響。
在大疆的供應鏈哲學中,復用是一門臻至化境的藝術。從過去 1/1.3 英寸傳感器,到尺寸近似的 OLED 顯示屏,通用模塊在運動相機品類中復用,將規模效應發揮到極致。
然而,對全景相機,大疆卻做了一次堪稱破例的豪賭。
它毅然放棄了現成的方案,選擇了那條費力不討好的路徑:深度定制一顆專為全景而生的方形傳感器。
這顆特制 CMOS,讓全景的圓形像場在方形的感光區域內實現完美內切,一舉將傳感器利用率提升了 25%。這背后,是數倍于采購成熟方案的研發投入、漫長周期與無數未知的挑戰。
這一反常態的非常規動作向市場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大疆對全景賽道,絕非試水,而是志在必得。
當全景相機這塊拼圖就位,我們才猛然發現,大疆的影像帝國版圖已如此清晰。
大疆早已不僅是無人機之王,它正以持續進化的影像技術矩陣,從一家卓越的產品公司,演進為一個驅動消費影像未來的平臺型生態。(雷峰網將推出移動影像調研專題,歡迎添加策劃人微信 Yukuaikuaier 交流)
1、 從空中到地面:誰能讀懂大疆的手持智能影像版圖?
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許多企業憑借單一爆款曇花一現,而能持續穿越周期、不斷開疆拓土者,方顯巨頭本色。
大疆,這個從無人機領域崛起的全球科技品牌,便以其清晰的業務演進路徑,上演了一場從 " 單點突破 " 到 " 全域布局 " 的經典商業敘事。
其在手持智能影像設備的拓展,并非簡單的品類延伸,而是一場步步為營、環環相扣的戰略合圍。
大疆的帝國版圖,始于空中。通過 Phantom、Mavic 等系列產品,大疆不僅定義了民用無人機市場,更積累了核心的飛控技術、影像系統和算法能力。
這份從空中積累的技術家底與品牌勢能,成為其進軍地面市場的通行證。
運動相機取代 GoPro 六年稱王
在運動相機領域,GoPro 曾是不可撼動的霸主,其名字幾乎成為品類的代名詞。這是一個看似固若金湯的市場。
然而,大疆的破局方式扎實而有力。2019 年,大疆推出 Osmo Action 系列,沒有炫技式的噱頭,而是直面用戶核心痛點:
更出色的防抖性能、更持久的續航能力、自成一派的色彩調校和極具市場競爭力的價格,在當下提供了綜合體驗更優的解決方案。它或許不是第一個挑戰者,但卻是最懂得如何用技術實力和用戶體驗說話的那一個。

90 天奇襲全景相機近半市占,對手還剩多少時間?
全景相機市場長期由影石等品牌憑借先發優勢占據主導。然而隨著大疆發布 Osmo 360 后, 市場格局被再次重塑。
依托強大的技術整合能力、品牌影響力及供應鏈優勢等,大疆上演了一場 " 后來者居上 " 的經典戲碼。


Pocket:手持智能影像的 " 新權杖 "
如果說運動相機是 " 破局 "、全景相機是 " 奇襲 ",那么 Pocket 系列的推出,則集中體現其 " 定義新品類 " 的戰略遠見及能力,大疆再次開辟了一個只屬于自己的 " 游戲版圖 "。
大疆開創并獨占一個品類。
在 Pocket 問世之前,消費級影像市場長期處于 " 手機 "、" 運動相機 " 甚至 " 微單 " 傳統品類中。大疆憑借在無人機領域積累的深厚增穩技術與結構小型一體化能力,成功將專業級系統微型化、消費電子化,精準地切中了 Vlog 創作和日常記錄的需求痛點,開創了 " 手持云臺相機 " 這一全新品類。
這一產品創新之處在于,它彌補了手機拍攝防抖差的短板,又補齊了運動相機在畫質與日常適用性上的局限,真正實現了 " 拿起即拍 " 的體驗閉環。Pocket 系列不僅是一款產品,更重新定義了 " 日常手持拍攝 " 的新形態。
因此,大疆 Pocket 系列的成功,不在于爭奪了多少存量市場份額,也不僅僅是打造了一款爆款產品,而在于它開辟了全新的賽道,并通過持續迭代與市場教育,將這一品類實現了行業規模化。
至此,大疆再次落下其在手持智能影像領域的又一塊 " 拼圖 ":
空中,無人機提供上帝視角,并成為各行業必不可少的生產力工具;
地面,運動相機應對極限場景,Pocket 系列滿足日常 Vlog 拍攝;
全景,尤其補齊運動場景下的全景視角需求;
從專業到大眾,從靜態到動態,大疆構建了一個覆蓋全場景的影像產品矩陣。在這樣的 " 疆場 " 里,局中的對手能如何突圍,新入場的選手又能如何破局?
2、 從 " 可用 " 到 " 爆款 " 缺的是什么?
大疆在多個戰場的成功,常被歸因于其獨特的技術中臺能力。但真相是,技術復用只是入場券,真正的勝負手,在于其如何將技術壁壘轉化為精準的產品定義能力,甚至不惜以慢打快,進行近乎偏執的長期投入。
大疆的技術復用確實創造了顯著優勢。
飛控增穩技術,從對抗空中氣流延伸到抵消手持抖動;視覺識別算法,從無人機避障應用于地面設備的智能跟隨;旗艦影像系統,通過海量航拍數據錘煉后,下放至全系產品,確保色彩統一。
然而,這既是優勢也是陷阱。若僅停留在技術搬運層面,只能打造出 " 可用 " 的產品,而非 " 爆款 "。大疆的深層競爭力,在于其以用戶洞察為矛,刺穿了技術復用的天花板。
大疆的許多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殘酷的自我迭代:
運動相機曾歷經三代蟄伏,初期還未展示強勢優勢,直至影像、生態、性能上持續深耕,才真正在市場中殺出血路。
Pocket 3 能成為 " 電子茅臺 ",關鍵突破在于精準狙擊了 " 拍人好看 " 這一核心痛點。其所搭載的一英寸傳感器,也非直接移植,而是在無人機旗艦機中完成驗證,再于 Mini 系列中優化成本,最終才在 Pocket 上臻于成熟。這背后是巨量的資金與時間投入。
大疆最令對手生畏的,并非其技術儲備,而是其敢于放棄短期效率,進行戰略性豪賭的決心。
在全景相機領域,大疆發現沿用手機現成的矩形 CMOS 會導致傳感器利用率低下。行業普遍選擇將就,而大疆的選擇是:投入一兩年時間,深度定制一顆全景專用方形傳感器。這種 " 反效率 " 的操作,是其能后來居上、碾壓市場的根本原因。
除了硬件,大疆的軟性生態也值得一提。
其產品線共享同一套操作邏輯與色彩語言,設備間可互聯互通。
一個無人機用戶,極可能同時是運動相機、Pocket 的潛在買家。
當用戶發現,在大疆生態內就能獲得從空中到地面的全套創作方案時," 逃離成本 " 已悄然筑高。
3、沒有終局:大疆的版圖與無限游戲的未來
過去,大疆最響亮的標簽是 " 無人機巨頭 "。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無人機這一單一爆款產品的持續迭代與全球熱銷。
在那個階段,大疆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其無與倫比的產品定義與工程實現能力上。
無人機、運動相機、手持云臺、全景相機,它的戰略縱深,遠非某個單一產品的成功所能概括。
每次在新領域站穩腳跟,都是大疆對 " 如何更好地捕捉和呈現動態影像 " 這一核心命題的深刻理解與工程積累。
大疆的手持智能影像征程,是一部 " 無限游戲 " 的生動教科書。
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頂級玩家的思考方式:游戲的邊界由我定義,游戲的終點永不到來。
大疆眼里的對手,從來不是某個品牌,而是游戲本身。
從天空到地面,從運動相機到全景相機和 Pocket,大疆正在下一盤沒有邊界的棋。當別人還在思考這一步時,大疆思考的,是如何走出下一步去定義影像世界的新邊界。這場 " 大疆 vs 大疆 " 的游戲,才剛剛開始。
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