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李馨婷
傳出中國業務部分股權出售消息的整整一年后,星巴克終于敲定中國業務買家。
11 月 4 日,星巴克宣布與博裕投資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運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
根據協議,博裕將持有合資企業至多 60% 股權,星巴克保留 40% 股權,并將繼續作為星巴克品牌與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向新成立的合資企業進行授權。基于約 40 億美元(不計現金與債務,折合人民幣超 280 億元)的企業價值,博裕將獲得其相應權益。
星巴克預計其中國零售業務的總價值將超過 130 億美元。總價值由三部分構成:向博裕出讓合資企業控股權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資企業中保留的權益價值,以及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內持續支付給星巴克的授權經營收益。
新成立的合資企業將繼續以上海為總部,管理并運營目前國內的 8000 家星巴克門店,雙方的目標是未來將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規模逐步拓展至 20000 家。

平安、聯想前高管創立的投資機構,拿下星巴克中國股權
結合過往報道,自 2024 年 11 月星巴克傳出中國業務部分股權出售消息后,對星巴克中國股權表露過收購意向的除了博裕資本,還包括 KKR、方源資本、太盟投資集團、華潤集團、高瓴資本、凱雷投資等明星資本。
最終拿下星巴克中國股權的博裕資本,成立于 2011 年,目前管理著總募集規模近百億美金的美元基金,主要關注科技創新、消費零售以及醫療健康三大重點領域。
博裕資本的高管團隊群英薈萃。
博裕資本由張子欣與馬雪征參與創立。張子欣曾在 1993 年至 2000 年任麥肯錫公司管理顧問及全球合伙人,并在 2003 年至 2011 年擔任中國平安(601318.SH)總經理。
馬雪征則是中國投資界為數不多的女將。其 1976 年從首都師范大學畢業,留英進修后入職中科院。1990 年,馬雪征加入聯想集團(00992.HK),曾擔任聯想集團執行董事、高級副總裁、首席財務官等職務,在聯想收購 IBM 個人電腦業務一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7 年離開聯想集團后,馬雪征曾出任知名私募股權基金 TPG 中國的董事總經理兼合伙人。
由明星團隊掌舵的博裕資本戰績頗豐。2011 年,成立不到一年的博裕資本斥資 8000 萬美元購入日上免稅行 40% 股權。2014 年,博裕資本聯合其它投資方先后投資同程旅游與中糧肉食。2020 年,博裕資本聯合其它資本方對完美日記進行了 1 億美元戰略投資。
近一年以來,博裕資本在消費領域的動作更加密集。
2024 年以來,華潤飲料(02460.HK)、蜜雪集團(02097.HK)與海天味業(03288.HK)三大細分賽道龍頭登陸港股,在上述企業的基石投資者名單中,博裕資本均在列。
今年 5 月,據北京市場監督局公示的 SKP 股權收購文件,博裕資本旗下基金將收購北京 SKP 42% 到 45% 的股權。SKP 是中國頂級高端百貨商場。此前,北京 SKP 多次登頂國內商場銷售額第一位置,被稱為 " 中國店王 "。
對于此次的合作伙伴,星巴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評價頗高:" 博裕在本地市場的經驗與專長,將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及新興區域的拓展。"
前有麥當勞,后有漢堡王,美國餐飲想抱上中資大腿
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26 年,星巴克并非首次尋找外援。
早在 1999 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時,星巴克就曾采取授權本土公司特許經營、成立合資公司的策略。不過,隨著中國市場發展持續向好,星巴克又對合資公司進行了一系列增持與收購動作,在 2017 年將內地所有門店收歸直營。

再次找來本土合作伙伴的背后,星巴克欲在中國尋求新一輪發展周期。
靠著標志性的 " 第三空間 " 定位,星巴克曾是中國咖啡消費的代名詞。但近年,在瑞幸、庫迪等本土對手的圍剿,以及咖啡行業的低價競爭趨勢中,星巴克中國的業績受到明顯沖擊。
2024 財年(截至 2024 年 9 月 29 日),星巴克中國營業收入 29.58 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 210.55 億元),同比下降 1.4%。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 8%,其中同店交易量與去年持平,受頻繁促銷的環境影響,平均客單價同比下降 8%。
為適應當前中國的咖啡市場,今年以來,星巴克通過入駐京東外賣平臺、推出與五月天等人氣 IP 聯名的產品、對 " 非咖 " 產品降價等措施吸引消費者。一系列調整動作已有階段性成果,根據星巴克最新財報,2025 年財年,星巴克中國營收為 31.05 億美元,同比增長 5%。
在此階段,與博裕資本達成合作,或許能幫助星巴克加速在中國市場重振聲量。
國際餐飲品牌與中國資本聯手并不缺乏案例,星巴克的 " 美國老鄉 " 麥當勞就是其中之一。
2017 年,同屬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股份、中信資本組成 " 中信聯合體 ",與美國凱雷投資集團組團以最高 20.8 億美元的總對價,收購了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并獲得上述兩地 20 年特許經營權。交易完成后,中信聯合體持有麥當勞中國共 52% 的股權。自此,中信系開始主導麥當勞在中國內地與香港的經營。2017 年,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更名為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
根據今年 8 月麥當勞中國披露的信息,中信系入主后,麥當勞中國的開店速度從每年約 200 家躍升至如今每年超 1000 家,同時進一步打開下沉市場。目前,麥當勞約 50% 的餐廳分布在三至五線城市。截至 2025 年 8 月,麥當勞中國門店數量突破 7100 家,是 8 年前的三倍。
此外,中信系入主后,麥當勞中國也建立了本土化的董事會。過去,中國管理團隊需向遠在美國芝加哥的麥當勞總部匯報,現在管理團隊是向本土化的董事會匯報,董事會里面約一半董事都是中國人且長期居住在國內。
而繼星巴克之后,為改善中國市場業務,另一國際餐飲品牌或也將迎來中國資本操盤手。
今年 2 月,漢堡王母公司 RBI 宣布與原漢堡王在華主特許經營商完成交易,由此完成對漢堡王中國的全資控股。同時,RBI 宣布正物色新的本地合作伙伴來投資和運營漢堡王中國。據媒體 10 月報道,私募股權機構 HSG 紅杉中國與 CPE 源峰正在參與競購漢堡王中國業務的主要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