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 黃昱
全球品牌與本土資本聯手的商業故事,又一次上演。
11 月 4 日,星巴克正式宣布與中國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博裕投資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運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
根據協議,合資公司中,博裕投資將持有合資企業至多 60% 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而星巴克保留 40% 股權,并將繼續作為星巴克品牌與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向新成立的合資企業進行授權。
基于約 40 億美元(不計現金與債務)的合資企業價值,博裕將獲得相應權益。這也意味著,博裕在合資公司中將出資 24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173 億元。
全球咖啡連鎖巨頭 26 年來首次讓渡中國業務控股權,這既是星巴克在競爭壓力下的自我革新,也是中國消費投資領域一次標志性事件。
目標是 20000 家門店
本次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其中一個重要的信息便是星巴克門店的擴張。
根據合作雙方披露的信息,新成立的合資企業將繼續以上海為總部,管理并運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 8000 家門店。雙方將致力于未來將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規模逐步拓展至 20000 家。
而根據星巴克最新財報,截至 2025 財年末,星巴克在中國門店數達 8011 家,共進入 1091 個縣級市場。2025 財年全年新開門店達 415 家,第四季度單季新開門店 183 家,新進入 47 個縣級市場。
這一擴張速度雖然不慢,但相比本土品牌仍顯保守。未來隨著博裕投資開始操盤,這一進程或將會加快。
星巴克預計,星巴克中國零售業務的總價值預計超過 130 億美元。
據了解,這一總價值由三部分構成:向博裕出讓合資企業控股權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資企業中保留的權益價值,以及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內持續支付給星巴克的授權經營收益。
這一收購傳聞自 2024 年開始流傳,在星巴克中國業績經歷下滑后逐步回暖的關鍵節點終于靴子落地。當前,也正值星巴克在全球和中國市場業績出現分化的節點。
從全球表現來看,星巴克面臨不小的壓力。2024 財年第四季度,星巴克全球可比店銷售額下降了 7%,合并凈收入下降 3% 至 91 億美元。時任 CEO 布萊恩 · 尼科爾斯承認公司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策略以恢復增長,正在執行 " 回歸星巴克 " 計劃。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市場開始顯現回暖跡象。
2025 財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國實現營業收入 8.316 億美元,同比增長 6%,這已經是星巴克中國連續四個季度保持增長態勢。2025 財年全年,星巴克中國市場的收入達 31.05 億美元,同比增長 5%,高于全球平均增幅。
這些向好的業績數據,無疑為此次交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對于星巴克而言,此次交易是其在中國市場面臨日益激烈競爭環境下的一次戰略調整。
早在去年,星巴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倪睿安 ( Brian Niccol ) 在談及中國業務時就表示:" 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戰略,才能恢復增長。"
星巴克在全球市場倡導 " 重回星巴克 " ( Back to Starbucks ) 戰略,在中國市場則需要應對瑞幸、庫迪等本土品牌的強勢競爭。
通過這一合作模式,星巴克實現了 " 進可攻、退可守 " 的戰略布局。一方面,星巴克可以通過出讓控股權獲得大量現金回流,反哺全球創新業務;另一方面,通過保留 40% 股權和長期授權收費模式,星巴克仍然能夠分享中國市場的未來增長紅利。
博裕為何能成為摘桃者
星巴克出售中國業務的消息傳向市場之后,感興趣的資本公司與商業巨頭一度超過 20 個。據市場消息,私募股權公司 KKR、方源資本、太盟投資集團(PAG),以及美團、華潤等商業巨頭等曾對星巴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倪睿安 ( Brian Niccol ) 明確表示:" 博裕在本地市場的經驗與專長,將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及新興區域的拓展。"
這一表態顯示出星巴克已經意識到,要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尤其是低線城市,必須加強本土化運營能力。而從博裕過去的投資來看,其在本土化運營方面,有著成熟的經驗。
公開信息顯示,博裕投資創立于 2011 年,是一家深耕中國市場、布局全球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所謂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即相對傳統資產(如股票、債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而言,泛指不在傳統公開市場頻繁交易、流動性較低、結構更復雜、估值方法特殊的資產類型。
據了解,博裕投資組合超過 200 家企業,構建了涵蓋私募股權、公開市場、基礎設施及創業投資的多元化投資管理平臺。
梳理來看,其近些年的投資目光集中在新科技和新消費等領域,代表性的有極兔速遞、網易云音樂、蜜雪冰城、蔚來汽車、寧德時代等項目。據了解,博裕還深度參與了蜜雪冰城下沉市場供應鏈搭建和萬店擴張策略。
有意思的是,今年上半年,博裕還通過旗下基金收購了高端百貨商場北京 SKP 約 42% — 45% 的股權。在高端零售與大眾茶飲等方面的綜合布局,也可以讓博裕在未來運營星巴克之時,既可以保持其原有的調性,又有下沉的能力。
根據 Preqin 的統計數據,博裕的歷史基金凈內部收益率穩定在 25% 以上,超過亞洲私募股權基金平均 15% 的水平。這一優秀的歷史業績記錄,或許是博裕能夠在這場長達 9 個月的競購戰中最終勝出的原因之一。
盡管易主事項告一段落,但星巴克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依舊是激烈的,價格戰持續,市場份額分散化趨勢明顯。
今年以來,星巴克中國也曾積極采取措施應對。今年 7 月,星巴克罕見降價 3-6 元,部分產品下探至 25 元區間,這一舉措帶動交易量環比增長 12%。
星巴克此次 " 合資求變 " 并非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本土化的首例。回顧歷史,麥當勞與中信股份的合作、可口可樂與中糧集團的合作,均是代表性的案例。這些全球品牌在本土資本的助力之下,更深層次地滲透到中國居民的日常消費當中。
隨著本次易主,星巴克中國正式進入 2.0 時代。星巴克中國首席執行官劉文娟表示:" 在星巴克中國當前健康的發展勢頭下,與博裕的強強聯合將進一步助力我們充分釋放巨大的市場潛力。"
未來,星巴克或許不再只是 " 第三空間 " 的提供者,而是走向多維模式,以多種形態駛向 20000 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