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資金的 " 持股 " 動作是越來越大膽。
當我們把視角放到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單一險資賬戶的持股規模,已經足以對標一家中型公募機構了。
來自第三方對上市公司股東持股的統計顯示,"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 傳統 - 普通保險產品 -005L-CT001 滬 " 正是這一趨勢的 " 低調大戶 " 代表。
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這個由國壽資產管理的傳統險資金賬戶,已現身 142 家 A 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名單。其中超過 100 家公司單票持倉市值突破 1 億元,總持倉規模跨過千億元大關。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樣的體量與廣度,僅僅是國壽權益投資版圖的一隅,遠非全貌。若以之為樣本窗口,或可映射出險資資金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的資產配置思路與實踐路徑。
這是不容錯過的一個趨勢性變化。
600 億持倉 " 底盤 "
如果把中國人壽傳統險這個賬戶的前十大持倉攤開,會發現它像一張中國經濟底層動脈分布圖:
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紫金礦業、工商銀行、中信銀行、伊利股份、海康威視、大秦鐵路、中國移動、南京銀行。
通信、銀行、消費、資源、鐵路……每一個方向背后,指向的是高確定性的現金流與分紅能力。
最搶眼的是運營商三巨頭齊聚:上述產品對中國聯通流通盤比例超過 10.37%,對應持倉市值 175.5 億元;中國電信持倉 75.96 億元;中國移動則為 28.5 億元。
這種對 " 算力 + 基礎設施 + 分紅 " 的押注,使運營商幾乎成為險資眼中接近 " 權益類債券 " 的存在。
金融股同樣是核心底倉。
其對工商銀行持倉 55.28 億元,中信銀行 51.5 億元,南京銀行 28.07 億元。銀行股在很多交易型資金眼中吸引力有限,但在長線險資眼中,它們是現金牛,是分紅水庫,是保險長期負債的天然匹配。低估值高股息穩收益,這套邏輯很保險。
最大的亮點則出現在紫金礦業。
這筆資金在三季度作為新進股東一亮相就持有 73.8 億元市值,直接坐上前十大第三名。紫金過去幾年持續兌現業績,過去一年股價更接近翻倍,此時國壽突然 " 現身 ",值得玩味。
值得注意的是,國壽并沒有把資源押注停留在礦產端。
大秦鐵路的持倉 35.79 億元雖然未變,但它的存在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能源運輸鏈條邏輯,即資源開采加運力保障。
除此之外,伊利股份以 50.19 億元進入前十大,是名單中唯一的消費公司。與高波動的新消費股相比,這個選擇更符合保險負債匹配邏輯。
從這些持倉中可以看到,這不是一份追熱點的清單,而是一套 " 準公共資產底倉 "。
底盤之下的 " 脊梁層 "
如果說前十大持倉構成了國壽傳統險權益組合的 " 地基 ",那么持倉市值在 10 億元以上的下一批股票,就是它的 " 脊梁層 "。
這部分公司名單包括:中國神華、中國建筑、雙匯發展、陽光電源、濰柴動力、中國石化、萬達信息、宇通客車、招商公路、蘇州銀行、京能電力、中國銀行、愷英網絡、拓普集團、中航沈飛。
相比 " 底盤層 " 的通信、銀行、資源、鐵路,這一層呈現出兩個明顯特征:
上述公司遍布能源、建筑、消費品、重卡動力、客車制造、軍工裝備,這些并非同一個行業賽道,但都處于中國重大產業鏈條的功能環節上,屬于 " 能賺錢、能產生現金流 " 的企業類型。
在這一組公司中,有持續持有的;有加倉的;也有減倉的。以食品和消費制造類公司為例:雙匯被減持,但伊利仍在上層組合中扎根并得到加倉,說明國壽對消費股并非一刀切。
看完上述國壽組合單票持倉超 10 億元的 25 只選股后,可以摸索出如下線索:
前十大持倉像這套險資組合的 " 國家底盤 ",掌握核心命脈;接下來的持倉就像把產業鏈條、技術環節、供給能力和現金流真正 " 接 " 起來。
" 毛細血管 " 的長線配置
再往下看這只國壽產品的重點持股——從第 26 名到第 100 名——這部分持倉的市值區間大致在 1 億至 10 億元之間 ( 間文末長圖 ) 。
雖然這些不是組合的 " 主角 ",但組成了典型的 " 大資金毛細血管網絡 ",有三個鮮明特點。
第一,這個組合相當于 " 中國經濟地圖 "。
這層持倉覆蓋電力、制造、化工、軍工零部件、醫藥、消費品、建材、傳媒、環保、港口物流、運輸高速、公用事業……更細顆粒度的中國產業切片都能看到。
理論上,險資這種大體量的資金,不會依賴 " 賭哪一個風口 ",而是將核心產業鏈 " 踩點 "。
第二,加倉與新進公司集中如下產業,即電力與新能源鏈、裝備與軍工零部件、交通與物流樞紐、數字產業與工具型軟件公司、食品、醫藥、消費等。
看到這里,這個險資組合的資金分布的全貌出來了:
第 1 到 10 名是 " 核心資產 "
第 11 到 25 名是 " 產業脊梁 "
第 26 到 100 名就是 " 毛細血管網絡 "
形象一點來說:底盤穩得住,脊梁撐得起,毛細血管跑得通。這恰恰是大體量資金投資配置的關鍵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