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ZeR0
編輯 | 漠影
芯東西 11 月 4 日報道,9 月 26 日,蘇州微納米制造解決方案供應商和林微納正式遞表港交所。

該公司自 2008 年進入微納米制造行業,目標是成為全球領導者,截至 2017 年已在中國 MEMS 微納米制造市場確立領先地位。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4 年和林微納在全球 MEMS 聲學模組微納米制造元件市場的收入排名全球第二。
在全球半導體最終測試(FT)探針市場,該公司在中國境內企業中排名第一,在全球所有供應商中排名第四。
于最后實際可行日期,和林微納是中國境內唯一向海外市場出口半導體最終測試探針的領先企業,亦是中國境內首家實現同軸探針大規模生產的企業。
該公司通過與客戶聯合研發,成功進入領先消費電子及半導體企業的核心供應鏈,并將業務拓展至 AI、高性能計算、機器人及 5G 等下游應用領域。
和林微納今年自 2021 年 3 月起在 A 股上交所科創板上市,截至今日收盤,最新市值為 73.60 億元。
01.
上半年收入超 4 億元,
扭虧為盈
和林微納創始人是駱興順、錢曉晨、馬洪偉。
駱興順今年 51 歲,擔任董事長、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持股 33.33%;錢曉晨今年 49 歲,擔任執行董事、副總經理、研發中心負責人,持股 7.39%;馬洪偉今年 51 歲,擔任非執行董事,持股 5.19%。



同期,其毛利率分別為 38.1%、20.9%、15.8%、21.1%。





02.
MEMS 聲學模組產品全球第二,
半導體 FT 探針國內第一
和林微納提供三大類產品:MEMS 微納米制造元件、半導體測試探針、微型傳動系統。

半導體測試探針由主要芯片制造商及獨立半導體測試服務提供商采購,是封裝及測試環節的關鍵任務消耗品,用于邏輯、存儲、模擬、功率及射頻(RF)器件,這類器件為 5G 智能手機、AI/ 數據中心計算、網絡設備及汽車電子提供支持。
微型傳動系統則供應予清潔機器人 OEM 廠商,是家用機器人的緊湊型傳動系統,可滿足低噪音運行、耐用性及精確運動控制的需求。
2025 年上半年,和林微納賣出 7.49 億件 MEMS 微納米制造元件、561 萬件半導體測試探針、775 萬件微型傳動系統。

按 2024 年收入劃分,4 家中國公司位列全球 MEMS 聲學模組微納米制造元件市場前 5 名參與者,其中和林微納在中國公司中排名第一。

它已通過服務 AI、汽車及消費電子終端市場的頂尖國際半導體設計商及制造商的認證,證明具備大規模供應高可靠性產品并實現具有競爭力良率的能力。
按 2024 年收入劃分,3 家中國公司位列全球半導體 FT 探針市場前 5 名參與者,其中和林微納在中國內地公司中居第一。

該公司初期以清潔機器人為目標市場,并計劃將業務拓展至無人機及其他消費級機器人平臺等應用領域。
針對清潔機器人,和林微納正研發精密變速箱總成,預期該產品日后將成為其收入的重要來源。
2024 年中國掃地機器人微型傳動系統參與者按收入排名如下圖所示:

擬擴大半導體測試探針生產線,
年產 3600 萬個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和林微納蘇州生產設施的解決方案設計年產能分別為約 23.20 億件 MEMS 微納零部件、0.48 億件半導體測試探針、0.14 億件微型傳動系統。

該公司計劃通過安裝配備先進制造設備的靈活生產線來擴大產能,從而實現不同產品之間的快速轉產,包括計劃建設一條用于高端智能手機光學元件的 MEMS 產品生產線,設計年產能為2.4 億個,預計于 2026 年開始商業化生產;亦計劃投資擴大半導體測試探針生產線,設計年產能為3600 萬個,預計建設工程于 2027 年完成。
其預計主要通過經營產生的現金流為計劃的制造產能擴張提供資金。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2025 年 1-6 月,五大客戶合共分別占和林微納總收入的 56.1%、46.9%、54.6%、62.8%。
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16" onclick=''>








結語:實施全球戰略,
強化全流程芯片測試鏈
和林微納正實施全球戰略,以獲取頂尖工程人才、緊密聯系核心客戶并提升供應鏈韌性。
通過在核心市場設立專業子公司開展業務,該公司已在日本、瑞士、美國及新加坡設立子公司,形成覆蓋研發、生產及銷售的網絡。
其日本子公司專注于探針卡設計及驗證,瑞士子公司則研發超高精度自動化設備,美國子公司服務北美地區客戶,新加坡子公司則作為東南亞市場樞紐。
研發方向上,和林微納聚焦于下一代半導體芯片測試及 MEMS 微納制造技術,并持續強化從芯片探測到最終測試的全流程芯片測試鏈:
在半導體測試探針領域,正研發在高電流、高頻率條件下仍能保障信號及功率完整性且可實現嚴格阻抗控制的接口及方法;
在 MEMS 微納米制造元件方面,正在推進多工藝制造,將沖壓金屬件、精密注塑結構件及電子元件(包括線圈、磁鐵及 PCB)相結合,以提升光學及聲學模組的功能密度、可制造性及可靠性。
芯圈 IPO
深度追蹤國內半導體企業 IPO;在國產替代的東風下,一批優秀的國內半導體公司正奔赴資本市場借勢發展。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