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孫藝格

不上 " 餐桌 ",就上 " 菜單 ",全球最大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與國內咖啡品牌的較量或許剛剛開始。
11 月 4 日,據星巴克中國資訊中心,星巴克宣布與亞洲私募股權機構博裕投資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博裕將持有合資企業至多 60% 股權,星巴克保留 40% 股權,并將繼續作為星巴克品牌與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向新成立的合資企業進行授權。
這是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首次出讓中國業務的控股權,這也標志著星巴克中國再次從獨資模式轉變到合資經營模式。
星巴克已經入華 26 年,從一開始的國內高端咖啡巨頭到現在出售一多半股權給 " 中國合伙人 ",這是外資企業 " 水土不服 " 后的最終歸宿。
無論是幾年前瑞幸、庫迪推出的 "9.9 元 " 咖啡,還是如今外賣平臺 " 激戰 " 中推出的大額咖啡優惠卷和 "0 元購 " 咖啡,都將星巴克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優勢大大削弱。本次股權出售,是星巴克中國被動根據中國市場而做出的改變。
" 割肉 "130 億美元中國業務
據星巴克預計,其中國零售業務的總價值將超過 130 億美元。此外,新成立的合資企業將繼續以上海為總部,管理并運營星巴克在華門店,雙方還將拓店目標定為從現有的 8000 家門店拓展至 20000 家。
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 博裕在本地市場的經驗與專長,將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及新興區域的拓展。"
博裕投資合伙人黃宇錚表示:" 我們既認同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為中國顧客帶來更創新、更本土化體驗的巨大機遇。基于這一共同的信念,我們將與星巴克精誠協作,融合星巴克在全球咖啡行業的領導力與博裕深度的本地市場洞察,致力于加速增長,為更廣大的中國消費者締造卓越的咖啡體驗。"
天眼查顯示,博裕資本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大中華地區從事私募股權投資業務的投資基金,是中國最大的私募投資公司之一,由中國平安集團前總經理張子欣及 TPG 資本前中國區高管馬雪征成立,基金早前亦獲曾任職高盛私人基金分析員的江志成加入。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接手星巴克中國的博裕投資近年來在消費零售領域頻頻出手。
2025 年上半年,博裕資本收購了全球頂級奢侈品百貨——北京 SKP 約 42%-45% 的股權,成為其重要股東。除此之外,博裕資本還投資了極兔速遞、網易云音樂、完美日記、猿輔導、貨拉拉、德琪醫藥、蜜雪冰城、恒瑞醫藥、海天味業、華潤飲料等多個項目。
星巴克為何投奔 " 中國合伙人 "?
星巴克在 1999 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時,采取的是特許經營模式,分別將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的門店經營權交給北京美大置業集團有限公司、統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心食品有限公司。
2017 年,星巴克斥資 13 億美元收購其在華東市場合資企業——上海統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的剩余 50% 股份,此次收購完成后,星巴克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門店全部實現直營。
可以看到,對于未來星巴克中國的規劃,雙方都將目標盯在了門店加速擴張上,20000 家門店的目標或許并不容易達成,但這是多數餐飲品牌在中國市場中的生存法則。
可以看出,星巴克在中國市場一直有著不小的野心,一直以來,中國市場是星巴克發展最快且規模最大的海外市場。
然而,隨著中國咖啡市場的迅速發展,星巴克在本土市場的 " 水土不服 ",成為其投奔 " 中國合伙人 " 的根本原因。
當瑞幸咖啡推出 "9.9 元 " 平價咖啡,在外賣平臺高額補貼后 1 元就能買一杯咖啡后,動輒 40 元、50 元一杯的星巴克變得不再吃香,其在價格敏感度上明顯 " 失守 "。
今年以來,星巴克開始在中國市場投放的低價策略,在國內咖啡品牌持續的價格戰之下,星巴克也發放了大量優惠券,在外賣平臺上,星巴克將抹茶星冰樂大杯、椰子絲絨燕麥拿鐵大杯的價格降至 24 元,并推出 72 元經典咖啡 3 次卡等優惠,折算下來一杯均價也在 24 元左右。
今年 6 月,星巴克又官宣三大王牌品類——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共計數十款產品將集體推出全新夏日 " 心動價 ",大杯飲品的平均價格降幅達到 5 元左右。
不過,低價策略的影響在星巴克 2025 財年的業績上得到更直觀的體現。總體來看,其整體業績依然保持增長,但增幅較小。報告期內,星巴克全球凈營收為 372 億美元,同比增長 3%。
同時,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單店 " 含金量 " 有所下滑。
2025 財年,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實現營收 31.05 億美元,同比增長 5%,在單店營收方面,2025 財年星巴克中國的同店銷售額下降 1%。值得注意的是,其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長 4%,但客單價同比下滑 5%。在第四季度,其同店銷售額增長 2%,平均客單價下降 7%。
另外,星巴克的創始人霍華德 · 舒爾茨的 " 第三空間 " 概念,也成為制約其在國內市場發展的關鍵因素。
由于主打 " 第三空間 " 體驗,對門店和面積和地段要求很高,星巴克的門店一般都在 150-300 平方米,且多位于核心商業區,這也意味著更高昂的租金和人員開支。
此外,星巴克目前在中國市場只有直營一種模式,門店風格統一和產品質量能夠得到保障的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其擴張成本。
反觀瑞幸咖啡的門店面積,數據顯示,瑞幸 20-60 平方米的快取店占比 92%,大多數快取店只需要 3 名以內的店員。
在國內市場快節奏的消費習慣面前,星巴克一直延續的 " 空間 " 感體驗,顯然無法迎合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
為此,星巴克也調整了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模型,采用 " 小而美 " 的輕量化模型,即把單店面積從傳統大店的 200 平方米壓縮至 80-120 平方米,減少堂食座位占比,適配 " 即買即走 " 的消費習慣。
星巴克此番出售中國市場股權,引入中國本土資本,不僅是股權結構的調整,也是換了一種更加理智的經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