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3 日,上海有色網六氟磷酸鋰報價最高達 11.7 萬元 / 噸,較 10 月初幾近翻倍。財聯社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相關上市公司,石大勝華(603026.SH)、新宙邦(300037.SZ)等公司均表示訂單飽滿。有公司表示,當下該產品需求旺盛," 訂單還在增加。"
真鋰研究院創始人墨柯表示,六氟磷酸鋰的這輪漲價,是原材料成本增加、產能收縮和需求釋放三重共振的結果,短期看仍有一定的持續性,長期則需要關注新增產能對供需格局的變動和新的電池技術對行業的影響情況。
價格 1 個月上漲近 1 倍
據上海有色網數據,六氟磷酸鋰價格曾在今年 7 月下探至年內低點,約為 4.7 萬元 / 噸,但 9 月中旬以來六氟磷酸鋰價格加速上揚,截至 11 月 3 日,六氟磷酸鋰均價為 11.35 萬元 / 噸,最高報價為 11.7 萬元 / 噸,較 10 月初的 6.33 萬元 / 噸幾乎翻了一番。
財聯社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石大勝華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近期六氟磷酸鋰價格變動很快,公司銷售部最新反饋的出廠價為 11 萬元 / 噸 -12 萬元 / 噸之間,下游客戶需求很旺盛,公司訂單還在增長。
新宙邦證券部工作人員則表示,近期六氟磷酸鋰價格飛漲,公司六氟磷酸鋰出廠價格保密,當前訂單飽滿。
受此影響,相關公司業績明顯改善。多氟多(002407.SZ)2025 年三季報顯示,公司主營產品六氟磷酸鋰市場價格自 9 月中旬以來超預期上漲,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同比增長超 4 倍。
行情好轉,相關公司也開始積極提升產能。新宙邦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公司現在六氟磷酸鋰每個月的出貨量為 2000 多噸,正在進行技改,預計到年底可以實現年產能 3.6 萬噸。
目前,多氟多六氟磷酸鋰產能為 6.5 萬噸,并有 2 萬噸六氟磷酸鋰產能在建。公司管理層表示,目前正按照既定計劃穩步推進新產能建設。在出貨目標上,多氟多管理層預計今年出貨 5 萬噸左右,2026 年出貨量預計在 6-7 萬噸之間。
三重因素共振帶動漲價潮
多氟多方面在 10 月份的機構調研活動中介紹,六氟磷酸鋰價格上漲主要由供需矛盾及原材料價格波動共同推動,下游新能源與儲能產業需求爆發,而供給端產能集中且擴產謹慎。
六氟磷酸鋰的下游為鋰電池,下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與儲能出貨量增加迅猛,提升了六氟磷酸鋰行業的景氣度。
供給方面,經歷此前行業低谷期的深度調整后,國內六氟磷酸鋰產能格局已顯著優化。據百川盈孚統計,截至 2025 年 10 月,國內六氟磷酸鋰總產能 44.29 萬噸 / 年,有效產能 38.94 萬噸 / 年,同比增長 13.7%。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庫存的持續降低,行業已經進入緊平衡階段。
需求方面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中汽協數據顯示,2025 年 1-9 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 1119.60 萬輛,同比增長 34.55%,市場占比升至 46.03%,同步帶動動力電池裝機量高增,2025 年 1-9 月累計裝機 494.10GWh,同比提升 42.52%。
儲能領域同樣表現亮眼,高工鋰電統計顯示,2025 年前三季度我國儲能鋰電池總出貨 430GWh,同比增長 99.07%,預計全年總出貨量將達 580GWh,增速逾 75%。
另外,上游原材料價格提供了較強的支撐。有上市公司表示,近期碳酸鋰等鋰電原材料價格穩步上行,為六氟磷酸鋰的價格上漲提供了成本端支撐。
短期行情仍有支撐 長期存不確定性
從短期來看,六氟磷酸鋰價格上漲的態勢仍具備支撐條件。
國聯民生化工新材料首席分析師張瑋航認為,六氟磷酸鋰的這波行情,至少會持續到明年二季度。" 現在行業一噸盈利 3-4 萬元,明年盈利情況有望更好。"
需求端,新能源汽車和儲能景氣度持續,對上游維持高需求,且鋰離子電池在 eVTOL、機器人等新興場景的滲透正進一步打開新增需求空間;供給端,頭部企業當前已接近滿產,而新增產能多在 2025 年底后才能逐步釋放,短期內供需緊平衡格局或難以改變。
但長期來看,六氟磷酸鋰價格上漲的持續性仍面臨多重挑戰。
當前,可在一定程度上對六氟磷酸鋰形成替代的雙氟磺酰亞胺鋰(LiFSI)因適配高鎳電池需求,滲透率正快速提升,多家上市公司正積極擴產。
墨珂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六氟磷酸鋰屬于小眾產品,這波碳酸鋰漲價對其帶動作用較大。" 但是鋰價上漲本身不可持續,因為供求基本面并沒有明顯改善,主管部門要求的只是鋰價基本穩定,為反內卷(改善供求基本面)工作打好鋪墊。從這個角度看,六氟磷酸鋰的漲價不可持續,之后大概率會有所下跌,然后穩定比這一輪價格上漲前價格稍高一點的水平線上。"
新增產能方面,百川盈孚預計 2025-2027 年每年將分別新增投產 30.40 萬噸、51.83 萬噸、15.30 萬噸,若未來需求增長不及預期,可能引發供需格局反轉。
多氟多管理層認為,市場對六氟磷酸鋰的需求具有較高的確定性,但價格波動幅度將趨于理性,不會重現上一輪行業周期中的暴漲行情,各廠家擴產趨于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