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2025 年度日本移動出行展在東京臺場的填海陸地上拉開帷幕,這場兩年一度的全球汽車盛會不再是日系車企的獨角戲。作為年內最后一個全球大型車展,它歷來是解碼日本這個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的核心窗口。

K-Car 圍城與智能斷層
在本屆東京車展上,K-Car 作為日本汽車文化的核心圖騰,依然占據了日系車企展臺的絕對 C 位。豐田、本田、日產、大發、鈴木、斯巴魯等本土巨頭紛紛亮出最新 K-Car 車型,無不延續著日系車企對 " 輕自動車 " 法規的適配與空間利用率的追求。日本媒體曾評價 K-Car 是 " 日本汽車工業的匠心濃縮 ",這種車型憑借購置稅減半、年檢周期延長、停車便利等政策紅利,長期占據日本車市半壁江山,每年 200 多萬輛的銷量中,豐田、本田、大發三家便壟斷了 87% 的份額。然而當全球汽車產業加速向智能電動化轉型,日系車企的集體堅守卻凸顯出與時代浪潮的脫節。

這種技術滯后與中國車展上智能電動車的密集亮相形成反差,日本汽車研究機構分析師在接受采訪時坦言:" 日系車企陷入了‘ K-Car 圍城’,過度依賴成熟市場的路徑依賴,導致智能電動化轉型步伐遲緩,現實與未來之間出現了明顯斷層。"

本土化攻勢與技術重構
就在日系車企堅守 K-Car 傳統陣地時,比亞迪的展臺前排起了長龍,這款中國車企全球首發的純電 K-Car 車型 RACCO(直譯為海獺),成為本屆車展最受矚目的明星之一?!冻招侣劇繁硎荆? 中國車企這次摸透了日本家庭的需求。" 這款專為日本市場打造的車型,車身尺寸嚴格控制在 3395/1475/1800mm,完全契合 K-Car 法規,短前后懸設計讓軸距占比超 65%,后排空間利用率甚至超越本田 N Box,精準擊中日本消費者對狹小空間操控與安全視野的核心訴求。

這種 " 本土化 + 技術優勢 " 的組合拳,讓比亞迪在日本市場的攻勢極具穿透力。《產經新聞》分析指出,比亞迪的突破并非偶然:三年前進軍日本市場時,ATTO3(元 PLUS)因尺寸過大、價格等原因遭遇水土不服,累計銷量不及本田 N-Box 單月銷量,而此次 RACCO 的推出,標志著中國車企出海已從 " 產品出口 " 升級為 " 需求定制 "。
此外,極氪 009 借助日本代理商 Folofly 亮相車展,計劃 2026 年正式交付;東風日產 N7 的智能座艙、AI 零壓云毯座椅也讓日本工程師承認 " 速度比本土研發快半拍 "。
2025 東京車展上,日系車企堅守的 K-Car 陣地,曾是外國品牌難以突破的銅墻鐵壁,而比亞迪用一款定制化電動 K-Car 撕開了口子,其背后是中國汽車工業在電池技術、智能座艙、全產業鏈整合上的長期積累,更是對 " 本土化 " 理念的實踐。

對于日系車企而言,本屆車展是警示也是契機,鈴木汽車社長鈴木俊宏的發言頗具代表性:" 比亞迪帶來的沖擊,比當年德國車進入日本時更強烈,世界上有許多小型車的標準,比亞迪選擇了日本的輕型車標準,新的競爭即將開始。" 而且其售價也讓鈴木在內的眾多本土車企頗為 " 尷尬 ",至少鈴木汽車無法做到無利潤的擴張。鈴木俊宏稱,日本人對中國產品的購買門檻正在降低。中國電動車的 " 卷 " 已經到了海外市場,而如何在堅守本土優勢與加速智能電動化轉型之間找到平衡,或將是日本車企未來的核心命題。
當然,日本汽車市場對本土品牌忠誠度高且極為重視服務,這要求進入者不僅要有適配的產品,更必須構建強大的服務網絡來回應市場需求。為此,比亞迪正積極推進渠道本土化,在已開設 15 家門店的基礎上,計劃于 2025 年底前在日本拓展至 100 家門店,通過提升體驗與覆蓋來贏得消費者信任。從東京到慕尼黑,從挪威到更多全球市場,中國車企的出海之路正清晰呈現出一條以技術為支撐、以深度本土化為路徑的務實策略,而這正是其在國際市場穩步打開局面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