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 8 月上線 AI 播客功能,支持將文本、網頁、文檔一鍵轉化為自然流暢的雙人對談等形式音頻后,日前騰訊混元方面宣布推出國內首個交互式 AI 播客。支持用戶在收聽播客的過程中,隨時打斷主持人和嘉賓的發言,并通過語音或者打字的方式 " 舉手 " 提問。
據騰訊混元方面介紹,基于大模型意圖識別、長上下文理解、多輪對話和外部聯網檢索能力,交互式 AI 播客能夠結合上下文以及背景信息,更準確地給出答案。目前用戶使用電腦訪問騰訊混元官網,點擊首頁對話框下方 "AI 播客 " 即可體驗。
眾所周知,在視頻播客大咖云集的同時,AI 播客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除騰訊混元外,從海外的谷歌 NoteBookLM 到國內的字節豆包,都已經開始探索這一方向。所以如今推出號稱國內首個交互式 AI 播客,騰訊混元顯然是為了打出差異化這張牌,試圖率先搶奪用戶心智。
不可否認的是,騰訊混元選擇的這一切入點頗為精準。在當下這個直播盛行的時代,用戶與創作者的距離已經被無限拉近,互動也變得更方便," 用戶共創 " 更是已經成為創作者講故事的新方式。然而傳統播客也好、新興的視頻播客也罷,都只能單向收聽,無法進行實時互動。
但問題是騰訊混元推出的交互式 AI 播客,真的能滿足用戶的交互需求嗎?要知道從讀者來信到直播間發彈幕,不論互動方式如何演進,從渴望對話到喜歡創作者的個人風格,不管互動的目的歸于何處,用戶與創作者之間的互動仍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然而騰訊混元這一所謂的交互式 AI 播客,本質上依舊是用戶在與 AI 互動。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用戶省去了打開另一個 AI 助手 App 的步驟,AI 輸出的也變成了語音。而且與用戶對話的 AI,其實是一個與創作者無關的 AI。創作者產出的內容,在這場用戶與 AI 的互動中扮演的不過是長下文、背景信息的角色。這也就意味著用戶通過交互得到的答案,與創作者并無直接關聯。
就好比當你向他人請教,希望借助后者的經驗與智慧解答疑惑時,對方卻幫你打開瀏覽器輸入了問題,然后再當著你的面把搜索結果念出來。雖然答案可能沒錯,但顯然大概率不夠精彩。而且如果只能得到隨處可見的 " 大路貨 ",那么用戶又為什么要打斷自己的收聽體驗呢?
總而言之,希望改變播客的交互方式來重塑、建立用戶心智,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創意,但想要讓其落地,騰訊混元可能還需要繼續探索。
事實上,面臨質疑的不只是交互式 AI 播客,整個 AI 播客賽道都還有諸多難題需要解決。
例如,盡管相比以往的 " 聽文章 " 功能,AI 播客大多支持用戶對播客風格、主持人數以及音色進行自主選擇,使其更具可聽性,但目前主流的 AI 播客產品邏輯,依舊是對既有內容的 " 照本宣科 ",而這就自然就會牽扯到創作者的權益。當用戶選擇復制鏈接、交由騰訊混元生成播客,而不再瀏覽圖文時,創作者又該如何從用戶的 " 收聽 " 中獲得收益呢?

至少就目前而言,雖然在重信息傳達,輕解讀評論的新聞類播客中,AI 有用武之地。但除了這類播客,無論是主打 " 博人一笑 " 的娛樂類,還是以 " 對話權威 " 為主的知識類播客,AI 暫時都還很難有更多的作用,并達到能被聽眾喜愛、消費的標準。
說到底,用戶想聽的從來都不只是一段流暢的音頻,而是一個個有趣的靈魂。而且就國內市場來說,視頻播客也好、AI 播客也罷,層出不窮的新概念背后,是播客始終沒能變成一門大眾生意的殘酷事實。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