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波波夫同學,作者:波波夫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說,微軟已對 Outlook 團隊進行重組,目標是把這款經典電子郵件客戶端改造為 AI 時代的智能助手,能自動閱讀郵件、撰寫回復并管理日程。
我不敢想象,這樣一套自動工作流搭建完成后,Outlook 是否仍然可以稱之為電子郵箱。
在今何在寫作《悟空傳》的年代,也就是大約二十多年前,大家上網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注冊一個電子郵箱,這既是給自己打造的數字小窩,同時也申領了一個網絡 ID,總之,那一長串帶有 @的英文字符,給很多網民在登陸賽博世界提供了最初的歸宿感。
在接下來的歲月里,電子郵箱存在的價值:身份、通訊、社交、存儲和協作,開始一點點地被蠶食,人們在電子郵箱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少。
在職場中,Slack、Teams、企業微信接管了辦公室內部的 " 高頻協作 ",它們用 " 頻道 " 和 " 即時反饋 " 取代了繁瑣的 " 回復全部 ",而 Notion、Google Docs、騰訊文檔則能提供比電子郵箱更好的實時協作功能。
推特、微博甚至小紅書,都比電子郵件更像是人聲鼎沸的廣場,而微信和 WhatsApp 則接管了大部分用戶的私人生活,它們用已讀回執和表情包,提供了電子郵箱無法企及的在場感和情感濃度。
只有航空公司、銀行和電商,還孜孜不倦、不發白不發地給用戶推送各種營銷郵件,填充了數個 G 的內存,讓你感覺這個地方并沒有完全淪為廢墟。
雖然你感覺用電子郵箱越來越少了,但全球范圍內電子郵件的發送數量不減反增。
權威的市場調研機構 Statista,常年追蹤全球電子郵件使用數據,結果發現,全球每日發送和接收的電子郵件總量,包括個人和企業在內,在過去十年中呈現清晰的上升曲線。據 Statista 的數據,2017 年全球每天發送的電子郵件總量約為 2690 億封。到 2023 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了每天約 3473 億封。預計 2025 年底,這個數字將達到每天超過 3760 億封。
電郵增長的驅動力,來自事務性郵件的爆炸式增長。今天,幾乎任何一個在線行為都會觸發一封電子郵件,數字世界擴張的每一步,電子郵件都留下了記錄。
當你注冊新服務,密碼重置,或登錄提醒,雙重驗證(2FA)時,服務提供方就會給你發一封郵件;在網絡購物時,從訂單確認、付款收據到發貨通知、物流更新,以及退款處理,平臺都會給消費者發送電子郵件告知;幾乎所有機構的通知依然第一個會選擇采用電郵模式,從訂閱提醒、賬單支付、政策更新到系統通知,莫不如此。
在企業環境中,尤其是跨公司、跨部門的正式溝通中,電子郵件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動:郵件提供了可存檔、可追溯、具有法律效力的溝通記錄,這是 IM 工具難以替代的。郵件異步溝通特點,比 IM 工具更適用于非緊急、需要深思熟慮的復雜問題討論。特別是用電子郵件作為正式合同、報告、演示文稿等文件傳輸的正式渠道地位,至今依然穩如泰山。
電子郵箱的網絡護照功能依然強大。無論你注冊微信、抖音、Instagram,還是任何一個 App 或網站,幾乎總是需要一個電子郵箱作為核心身份標識。
所以,雖然在你智能手機的主屏上,也許并沒有一個電子郵箱的獨立 App,但這并不代表著電郵死了,它只是不在當今互聯網舞臺中央。
微軟發起的 Outlook 智能大改造,引發了一個可能被忽略的核心問題:引入強大的人工智能,是為了重振電子郵箱的重要性,還是在承認其功能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后,提供的一種全新的功能?
AI 會把所有重要的互聯網應用重新改造一遍,電子郵箱必然也會經歷智能化的蛻變,可以預見的是,AI 將極大地強化郵件客戶端的功能,如自動分類、智能優先級排序、自動摘要和智能回復建議。AI 還將幫助用戶起草、潤色、翻譯郵件,甚至根據上下文自動生成回復草稿,提高溝通效率。
未來的電子郵件將更像是 Mini-App,不再是靜態的文本。以 Google 推動的 "AMP for Email" 技術為例,未來用戶可以直接在郵件內部完成復雜操作,而無需跳轉到網頁:用戶可以直接在郵件里回復評論、填寫表單。在郵件里瀏覽商品圖庫、確認日程安排。
在 AI 重塑的工作流中,電子郵箱不會消亡,它正變得像 TCP/IP 協議一樣——至關重要,但日益 " 隱形 ",就像半個世紀前,電子郵箱被發明的那一刻那樣。
那是 1971 年,BBN 公司的工程師雷蒙德 · 塞繆爾 · 湯姆林森在 ARPANET(互聯網的前身)上進行實驗。他需要一種方法在網絡上的不同計算機之間發送消息。他將本地消息程序 SNDMSG 和文件傳輸協議 CPYNET 結合起來,實現了這一目標。為了區分 " 誰 " 在 " 哪里 ",他做出了一個影響至今的直覺性選擇:@符號。
湯姆林森后來說,這 " 似乎是個合理的選擇 ",因為它在英語中意為 "at"(在),邏輯清晰。這個看似隨意的技術決策,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學后果。user@host(用戶 @主機)的格式,無意中發明了互聯網上的第一個數字身份,它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異步的、可被尋址的 " 數字坐標 "。
到了 1990 年代,以 Microsoft Exchange 和 Lotus Notes 為代表的企業軟件,將電子郵箱確立為現代辦公室的 " 中樞神經系統 "。它不僅是通信工具,更是工作流、層級結構和企業政治的載體。"CC"(抄送)和 "BCC"(密送)功能,承載了透明度、權力和信息分配的微妙平衡。
再后來,電子郵箱退回到了今天這樣一個更基礎、但同樣重要的角色:" 數字公證處 " 和 " 中央檔案室 "。
電子郵件的一個可以想象的最好結局是,它將作為數字工作的 " 中央儀表盤 ",更深入地與日歷、任務管理、云存儲、即時通訊和 CRM 系統集成。郵件不再只是 " 收發信 ",而是成為觸發和管理所有工作流的起點和終點。@作為一個符號,仍將被我們長久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