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年過四十,一定記得每個周六晚上全家圍坐電視機的場景——趙忠祥渾厚的嗓音響起 " 正大綜藝 ",鏡頭切換至世界各地的奇觀異景。那是 1990 年,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正大集團,用一檔節目為剛打開國門的我們推開看世界的窗。早在 1979 年,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正大作為愛國華僑創辦的企業,第一個來中國內地投資開廠,為中國送來最需要的資金和農牧業技術。
誰能想到,46 年后的今天,這個曾經象征 " 西方先進 " 的企業,卻轉身向中國尋求最硬核的零售科技。歷史在這個瞬間完成輪回。
01
從 " 正大綜藝 " 到 " 菜鳥系統 "
10 月底的曼谷,空氣中彌漫著熱帶季風的味道。在正大集團旗下 CP AXTRA 的發布會現場,泰國首富家族的第四代,也是公司批發業務首席執行官的謝宇宸用流利的中文說出 " 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 時,臺下響起會心的笑聲。
這家在東南亞擁有 2700 家門店的零售霸主,在數字化轉型的十字路口,放棄了沿用多年的 " 歐美技術迷信 ",選擇了中國科技企業菜鳥。這個決定背后,是泰國零售業正在經歷的一場地震式變革。
在曼谷的萬客隆超市:一邊是推著購物車悠閑選購的顧客,在貨架間慢悠悠地比較商品;另一邊是拉著揀貨籠車疾走的揀貨員,在數萬平米的賣場里與時間賽跑。線上訂單如雪片般飛入系統,占比從疫情前的 3% 飆升至 30%,這個數字背后是一場供應鏈的極限挑戰。
為了應對這場變革,送貨車輛從 400 輛暴增到 4000 輛,配送時效從次日達壓縮到 3 小時達,現在更是向著 25 分鐘達的目標發起沖刺。每一分鐘都在考驗著這個傳統零售巨頭的應變能力。
" 在泰國,有什么事確實會習慣性找英美軟件大廠合作 " 謝宇宸坦言。這種習慣,就像肌肉記憶般根植于東南亞的商業基因中。然而,當公司管理層在全球尋找供應商的過程中,菜鳥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慣性思維。他們發現,這個來自中國的科技伙伴,不僅理解零售業的痛點,更擁有經受過全球最復雜電商環境考驗的技術實力。
02
為什么是中國技術?
曾幾何時,我們仰望著這些跨國企業帶來的先進管理經驗與技術,而今天,這家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卻將信任票投給了中國的科技力量。
從習慣性選擇歐美技術供應商,到主動擁抱中國解決方案,這個看似簡單的選擇背后,是中國科技實力歷經數十年沉淀后的必然結果。
而菜鳥憑借其硬實力為這個轉變畫上了最生動的注腳。
首先,實戰能力是最硬核的敲門磚。
CP AXTRA 管理層在考察中發現,菜鳥的系統日常需要處理數千萬訂單,雙十一期間更要經受日均上億訂單的極限考驗。這種在全世界最復雜電商環境中淬煉出的技術體系,讓任何商業場景的壓力測試都不在話下。對正在經歷線上訂單暴漲的 CP AXTRA 而言,他們需要的正是這種經過海量用戶驗證的成熟技術,而非實驗室里的理想化方案。
其次,效果是最有力的說服工具。合作后的成效令人驚嘆:揀選包裝效率提升 140%,每日配送能力從 1.5 萬單躍升至 10 萬單。雙方還正在積極推進一項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貨架陳列方案。這些不只是冰冷的數字,更是中國技術能夠精準解決實際痛點的最好證明。
量身定制的合作模式是關鍵加分項。這并非簡單的技術采購,而是菜鳥與 CP AXTRA 的 " 聯合開發 " ——將中國的技術優勢與東南亞的零售場景深度結合。正如菜鳥副總裁所言,雙方團隊 " 并肩工作,量身設計解決方案 ",這種共創模式確保了技術移植不會水土不服。
更深層看,這亦是中國電商生態的整體勝利。雙十一不僅催生了物流技術的飛躍,更構建了完整的數字商業生態系統。當全球零售企業都在中國尋找數字化轉型的答案時,CP AXTRA 的選擇只是其中一個代表。從學習追趕到并跑領跑,中國科技正在用實力重新定義全球技術格局。
正如謝宇宸所說:" 不要管是哪里的技術,而是要找真正好用的技術。"
03
大國崛起的科技回聲
正大集團 1979 年在深圳設立正大康地,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家外資企業。那時我們仰視外來技術,如饑似渴地學習一切。
四十五年過去,當初的學生已經開始向老師輸出核心技術。這不是簡單的角色對調,而是全球科技實力格局重構的縮影。
如今,由中國的技術支撐的智能零售系統,正在東南亞 2700 家門店落地生根。從學習西方到被西方學習,這條路我們走了四十多年。
正大集團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 " 引路人 ",回頭選擇中國技術的那一刻,已經昭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啟——科技自信,才是大國崛起最硬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