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王晨婷
財政部機構上新了。11 月 3 日,財政部官網 " 機構設置 " 欄目更新信息顯示,財政部債務管理司已列入 " 部機關 " 列表。
根據官網介紹,債務管理司主要職責包括:擬訂并執行政府國內債務管理制度和政策。擬訂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和辦法。編制國債和地方政府債余額限額計劃。承擔政府內債發行、兌付等有關管理工作。承擔政府外債管理工作,擬訂基本管理制度。加強政府債務監測監管,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
此前,財政部政府債務管理職能較為分散,主要由預算司的政府債務管理處和其他部門共同承擔。在多名專家看來,此次 " 由處升司 ",不僅解決了多頭管理的問題,也對提升債務管理效能、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具有深遠意義。

整合過于分散的職能
根據財政部官網,債務管理司設六個處:綜合處、中央債務處、地方債務一處、地方債務二處、發行兌付處、監測管理處。債務管理司司長為李大偉,副司長為曲富國、趙則永。
李大偉原任財政部預算司一級巡視員、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這也體現了職能整合。
此前,財政部預算司的政府債務管理處主要負責政府債務管理,而國庫司下設國債管理處和國債發行兌付管理處,承擔政府內債發行、兌付等有關管理工作。
作為部屬事業單位的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則配合預算司開展政府債務統計分析、政府債券發行使用合規性監控、政府債務信息相關政策研究和系統建設等工作。
此次新設立債務管理司,匯聚了國債和地方債相關管理職能,解決了此前相關職能過于分散的問題,也使制定全國統一的政府債務政策及相應的制度更加順暢。

" 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建立長效機制,激發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和提供公共服務的積極性,既需要短期的流動性風險緩釋措施,也需要財稅體制改革,當然也需要從機構管理上完善債務管理。"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羅志恒認為,將過去分散在各部門的債務管理職能統籌起來,有利于實現債務的全過程監管,更加精細化監測防范債務風險,優化債務結構,更快建立長效機制。
新增 5000 億元限額下達地方
債務管理司的設立,也延續了近期以來加強債務管理,建立更長效機制的思路。
財政部長藍佛安在 9 月份的講話中明確:后續將在存量上做減法,繼續落實好一攬子化債舉措,提前下達部分 2026 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靠前使用化債額度。在管理上做加法,嚴格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強化專項債 " 借用管還 " 全生命周期管理,推進隱性債、法定債 " 雙軌 " 合并管理。

存量的減法,主要從化債層面來理解。
2025 年,我國新增地方債券共計 5.2 萬億元,包括新增地方一般債券 8000 億元,新增地方專項債券 4.4 萬億元。從實際發行來看,根據財政部及公開發債數據,今年前 10 個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合計約 91062 億元,同比增長約 23%。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約 4.7 萬億元,同比增長約 2%;再融資債券發行 4.4 萬億元,同比增長約 58%。
再融資債券發行在前 10 個月快速增長,主要目的在于償還地方政府到期的政府債券本金,以及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化債仍是當前許多地方政府迫切的需求,按照中央一攬子化債政策安排,從 2024 年開始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專項債中安排 8000 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于化債。

近期的增量政策又明確,中央財政從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中安排 5000 億元下達地方。
10 月 17 日,在財政部舉行的 2025 年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李大偉介紹,今年的 5000 億元除用于補充地方政府綜合財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消化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外,還安排額度用于經濟大省符合條件的項目建設,精準支持擴大有效投資,更好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
此后,國家發改委明確了 5000 億元的具體用途,其中 2000 億元專門用于支持部分省份投資建設,3000 億元用于化債等。
在靠前謀劃方面,李大偉在 17 日的發布會上也表示,今年,為進一步發揮積極財政政策效能,保障重點領域重大項目資金需求,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財政部將繼續提前下達 2026 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
使用方向上,提前下達的限額除用于符合條件的項目建設外,還繼續支持各地按規定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和解決政府拖欠企業賬款,推動地方財政平穩運行。
除了化解已有的地方政府債務,建立行之有效的長遠機制同樣關鍵。在債務管理司的主要職責中,也包括擬訂并執行政府國內債務管理制度和政策,擬訂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和辦法等。
藍佛安在他近期發布的文章中提到,推動建立統一的地方政府債務長效監管制度,對違規舉債、虛假化債等行為嚴肅追責問責,防止前清后欠。加快推進地方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嚴禁新設或異化產生各類融資平臺。優化債務結構,加快構建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