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針撥回 2021 年的科技圈,四足機器狗曾是舞臺上的焦點常客——牛年春晚上,宇樹科技基于 Unitree A1 機型改裝的 " 牛犇犇 ",以集群舞蹈的形式將機器狗這一形態推向大眾視野;同年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的年度演講,名為 " 鐵蛋 " 的四足仿生機器人出現在主講人腿邊,價格下探至不到五位數(9999 元)后一度被稱為 " 年輕人的第一只機器狗 "。
四年時間過去,隨著具身智能風口持續升溫,機器狗們量產并落地應用的節奏也比預期中快一些。11 月 3 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機器人企業越疆正式發布全球首款家庭智能體機器人 Rover X1,以 7499 元的售價切入以家庭場景為重點的消費級市場,價格段和一部旗艦手機已然相當接近,但目前僅作預售——越疆團隊向記者表示,交付時間有待后續確認。
從寵物狗到打工狗
越疆方面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選擇機器狗形態切入消費級市場,其邏輯基于公司十年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積累——機器狗形態能夠實現成熟技術的創新性轉化:一方面,工業場景驗證過的運動控制、結構設計等技術可復用,保障產品在性能與可靠性上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技術復用大幅降低了研發與生產成本,讓高性能機器人得以突破價格門檻,避免陷入此前行業高技術—高定價的商業化困境,從而加速落地進程。
這一選擇并非孤例,中商產業研究院研報數據顯示,該賽道已進入規模化增長階段:2023 年中國四足機器人市場規模達 4.7 億元,同比增長 42.68%;2024 年規模進一步擴大至約 6.6 億元,分析師預測 2025 年將突破 8.5 億元。從增速趨勢看,四足機器人已初步完成了早期技術探索期,市場需求從概念嘗鮮逐步向實用落地轉舵,也為企業選擇機器狗的形態提供了土壤。
競爭格局方面,宇樹科技憑借消費級產品的高性價比占據頭部,2024 年市場份額達 32.4%,其產品在全球消費級市場具備較強滲透力;云深處則聚焦電力巡檢、公共安全等行業場景,通過規模化部署推動技術商業化,以 18.9% 的份額位列第二。國際廠商如波士頓動力等亦在關鍵技術上保持優勢,并深耕特定行業應用。
以 2024 年市場份額為參考,包括波士頓動力在內的三家海外公司份額分別為 12.2%、6.6%、5.5%,行業頭部尚未形成絕對壟斷。
進家了,做什么
越疆方面向北京商報記者分享了機器狗在家庭場景中幾類典型應用的具體場景。
在戶外探險場景中,該產品可托舉相機或云臺實現精準智能跟隨與自主避障,同時具備負重能力,能在家庭徒步、露營時攜帶水、食物等裝備;家庭安防層面,依托全景感知與自主移動能力,可執行夜間巡邏、陌生區域偵測任務,并實時將畫面回傳至用戶終端;編程教育場景下,其搭載的自研開放系統,支持圖形化與代碼兩種編程模式,用戶可通過設計機器人動作、完成場景任務的方式開展學習;日常互動中,除了完成書包護送、衣物遞送等基礎家庭任務,還能通過語音交互、自主跟隨及燈光表情響應增強與家庭成員的聯結,以此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與此同時,海外企業近期也在嘗試切入家庭智能體賽道,雖產品形態與落地進度各有差異,但均處于早期探索階段:挪威 1X 公司于 10 月 29 日發布家用人形機器人 NEO,定位家庭日常瑣事處理,售價約 14.2 萬元(或每月 3542 元訂閱),已開放預訂并計劃 2026 年交付,可完成疊衣服、整理物品等任務,但部分功能需遠程人工輔助;美國 Figure AI 在更早前的 10 月 9 日發布第三代人形機器人 Figure 03,通過視頻展示了端茶送水、洗碗、整理房間等家庭任務能力,宣稱適配家庭場景,但尚未公布定價與交付時間。
該公司創始人曾坦言 " 行業目前尚無(人形機器人)產品能實現真正自主工作 "。
樂觀的一面是,包括機器狗和人形機器人在內,多種形態的具身智能 " 進家 " 流程均在推進且初有成效。但必須承認的是,現有產品盡管已極力聚焦實用需求、避開復雜泛化場景——無論是越疆從四足形態切入覆蓋多類輕量化家庭需求,還是海外以人形形態攻堅基礎家務——但價格與技術成熟度仍是關鍵變量,場景試錯和數據積累的優先級依然高于實用。
0 到 1 之后,到 10 再到 100 的節點仍未可知。
短期靠情緒,長期看垂類
近期參加一場具身智能領域公司發布會時,有從業者向北京商報記者提及,當前家庭場景的機器人 " 視頻里呈現的對話較多,完成任務的熟練度還不夠,短期內很難真正幫人類解決復雜需求 "。該人士認為,未來 1 到 2 年家庭機器人的核心價值會集中在陪伴與情緒價值上," 就像有人愿意花幾千塊買功能有限的智能音箱,或者今年大火的 LABUBU(泡泡瑪特旗下潮玩 IP),未來一兩年的家庭機器人,可能更多是社交名片與認同感的載體,而非強功能性工具 "。
但他同時也強調,從價格趨勢看,隨著技術迭代,未來兩三年產品價格可能進一步下探,普通家庭的接受門檻會持續降低。
從消費級市場本身來看,當前仍存在明顯的供需匹配空白,這也是各類形態機器人難以快速滲透的核心制約之一。需求端,家庭對機器人的期待是物美價廉,既希望價格落在可輕松決策的區間,又需要功能真正貼合做飯、打掃、護理等高頻場景。但供給端長期處于兩極分化狀態,要么是波士頓動力定價數十萬美元的工業級產品,功能強大卻遠超家庭消費能力,要么是千元內的 " 電子寵物 ",僅能實現簡單互動,無法滿足實用需求,自然難以形成普適性的購買理由。
技術落地層面,當前家庭機器人已經能夠實現部分垂直場景的自主操作,像識別水壺、拿起澆水,或是找鑰匙、取膠水這類動作,只要提前定義好 " 識別—動作—完成 " 的工作流,依托成熟的運動控制系統,機器人就能實現全自主執行。
但難點在于泛化能力——如果要讓機器人疊被子、收拾雜亂玩具,就需要重新定義一套全新的工作流。該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技術層面還做不到一句話指令完成某個復合場景下的任意任務。
短期內靠情緒價值打開家庭、社交或商演等市場,長期需靠垂直場景的技術和功能突破實現規模化,才是機器人或能從嘗鮮品逐步走向日常工具的可行路徑,工作流定義細化和價格進一步下探,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待到應用起量,關于 To C 和 To B 的探討,才會更具體,也更務實。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