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財報顯示,這家全球眼鏡巨頭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收 68.67 億歐元,同比增長 11.7%,創下了公司自 2018 年合并以來的最佳季度表現,也遠遠超出了市場預期。而背后那個低調發力的 " 增長引擎 ",正是包括 Meta 產品在內的可穿戴設備。
這家看似 " 傳統 " 的眼鏡巨頭,正悄悄借著智能眼鏡的東風,在 AI 和可穿戴設備的賽道上搶先卡位。

10 月 20 日,依視路陸遜梯卡發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財報,可以說是 " 炸場 " 了。數據顯示,第三季度總收入高達 68.67 億歐元,按固定匯率計算,同比猛增 11.7%。這不僅遠超市場預期,更創下了集團自 2018 年成立以來的最佳單季表現。而前九個月的總收入也穩步攀升至 208.91 億歐元,同比增長 8.8%。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一出,市場應聲而動——公司股價單日暴漲 12.98%,沖上 312.50 歐元的歷史新高,創下自 2008 年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市值一夜之間激增 200 億歐元。
更關鍵的信號藏在細節里。公司首席財務官 Stefano Grassi 在電話會議中透露:超過 4 個百分點的收入增幅,直接來自于包括 Meta 智能眼鏡在內的可穿戴設備。這標志著,智能眼鏡已徹底從昔日的 " 試水產品 ",躍升為驅動業績增長的核心支柱。
回顧合作歷程,2019 年,當時還名為 Facebook 的 Meta 就與依視路陸遜梯卡攜手,共同推出" 雷朋 Meta"(Ray-Ban Meta)智能眼鏡。今年,合作進一步深化:6 月,旗下品牌歐克利推出了"Oakley Meta HSTN" 系列;9 月的 Meta Connect 大會上,雙方又官宣了新一代產品,其中甚至包括帶屏幕的智能眼鏡,顯示出在可穿戴創新上的持續加碼。

對于接下來的表現,Grassi 對第四季度" 持高度樂觀態度 "。他特別提到,Meta 在 Connect 大會上發布的新產品將繼續推動增長,這些新品" 都會對第四季度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他還透露,公司預計將提前實現原定于 2026 年底達成的 1000 萬副年產能目標,并強調 " 整個可穿戴生態系統不僅會帶來鏡片等硬件收入,未來還將開啟 AI 服務相關的長期營收空間 "。
有意思的是,早在 10 月 14 日,依視路陸遜梯卡就已啟用位于東莞華宏的全新可穿戴設備生產廠房,建筑面積約 1.5 萬平方米,專門用于支持智能眼鏡制造的關鍵環節。這一落子,無疑是為應對全球智能眼鏡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提前布下的一枚重棋。

表面上看,似乎是傳統眼鏡制造商依視路陸遜梯卡抱上了科技巨頭 Meta 的大腿。但仔細一琢磨,劇情可能完全相反——更像是 Meta 在緊緊抱住依視路陸遜梯卡這條更粗的 " 腿 "。
為什么這么說?看看雙方帶來的籌碼就明白了。
依視路陸遜梯卡給 Meta 的,全是 Meta 自己難以復制的硬實力:
手握全球 30% 的眼鏡市場份額,坐擁 Ray-Ban、Oakley 等一眾經典品牌
具備為香奈兒、普拉達等奢侈品牌代工的頂尖工藝與設計能力
擁有全球 18,000 家門店 +650 個生產基地構成的強大渠道網絡
積累了深厚的制造經驗與成熟的供應鏈整合能力

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與成熟的軟件生態
龐大的全球用戶基礎與豐富的社交數據

依視路陸遜梯卡執行長 Francesco Milleri 說得很直白:與 Meta 合作能讓公司借助更深入的制造知識和全球分銷網絡,把智能眼鏡推向大眾市場。這句話的潛臺詞很清楚:在制造和渠道上,依視路陸遜梯卡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
所以,這場看似 " 軟硬結合 " 的聯盟,本質上是一場精準的價值互換:Meta 借助依視路陸遜梯卡的制造與渠道,為自己 " 元宇宙 +AI" 的宏大構想找到了硬件入口;依視路陸遜梯卡則借助 Meta 的技術與生態,實現從 " 賣鏡片的 " 到 " 眼健康 + 智能穿戴 " 平臺型公司的華麗轉身。
這不是誰依附誰的故事,而是一場各取所需的頂級合謀。
為何是智能眼鏡?
一副看似普通的眼鏡,憑什么能吸引 Meta、蘋果、谷歌這些科技巨頭紛紛入局?答案或許比我們想象的更深遠:它可能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后,下一個真正走進我們日常生活的 " 下一代計算平臺 "。
那么,智能眼鏡到底憑什么讓人如此看好?
Meta 首席執行官馬克 · 扎克伯格就曾直言不諱:" 像眼鏡這樣的個人設備能夠通過看到我們所見、聽到我們所聽,并全天與我們互動,理解我們的環境,將成為我們的主要計算設備。"
依視路陸遜梯卡的高層也抱有同樣信念。首席財務官 Grassi 在最近的財報會議上明確表示:" 我們相信眼鏡將是未來,可穿戴設備業務是有利可圖的。眼鏡實質上將取代我們今天嵌入手機的大部分功能。"
以 Ray-Ban Meta 智能眼鏡為例,它的成功離不開三大突破:設計破局,完美延續雷朋經典造型,兼顧時尚與功能,徹底擺脫了早期智能眼鏡(比如 Google Glass)那種 " 技術宅 " 的突兀感;體驗升級,從 " 戴著像機器人 " 變成 " 戴著像潮人 ",讓科技產品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全天候伴隨:不同于總要掏出口袋的手機,眼鏡可以一直戴著,實現真正的無縫交互
第一視角感知:通過攝像頭和傳感器,設備能更自然地理解你所處的環境和真實意圖
徹底解放雙手:不用再時刻握著手機,看信息、回消息、聽音樂,抬眼就能完成
市場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據 IDC 報告,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同比激增 82.3%,中國市場更是猛增 116.1%。小米 AI 眼鏡首銷 3 天銷量或已接近 5 萬副,創下了中國 AI 眼鏡最快銷售紀錄,充分說明消費者對這類產品抱有極高期待。

智能眼鏡這場仗,打得越來越有意思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科技巨頭們紛紛放低姿態,主動找傳統眼鏡制造商聯手。原因不難理解——眼鏡這東西是要天天戴在臉上的,舒不舒服、好不好看、戴著輕不輕便,跟它有多智能同樣重要。而這些 " 感覺 " 層面的東西,恰恰是依視路陸遜梯卡這類公司幾十年沉淀下來的硬功夫。
Meta 之所以愿意入股依視路陸遜梯卡,本質上是一次對硬件能力的" 戰略性認輸 "?;乜粗悄苁謾C時代,蘋果靠軟硬件一手抓的封閉生態稱王;但到了智能眼鏡這兒,恐怕沒有哪家科技公司敢說,自己能單獨把這條路再走一遍。
依視路陸遜梯卡看似傳統,手里攥的卻全是王牌:它不光是制造商,還是時尚風向的定義者、人體工學的鉆研者、全球渠道的布道者。當科技公司拼命想把產品 " 貼 " 近用戶的臉時,依視路陸遜梯卡的這些本事,就成了無法繞開的關鍵籌碼。
智能眼鏡的戰火才剛點燃,但競爭維度已經徹底打開:這不再是純技術的比拼,而是硬件、設計、渠道與 AI 能力的全方位整合賽。依視路陸遜梯卡與 Meta 的這場結盟,或許正在重新定義智能穿戴世界的游戲規則——在這里,沒有單方面的依賴,只有雙向的賦能;沒有誰抱誰的大腿,只有合伙打天下的盟友。
文 / Vivi
文中未標注的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掃碼加客服微信

爆料投稿|
媒體合作|
往期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