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q8v8"><td id="cq8v8"></td></pre>

  • <cite id="cq8v8"><track id="cq8v8"></track></cite>
    <s id="cq8v8"></s>
    
    

        <style id="cq8v8"></style>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36,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国产精品av中文字幕,亚洲天堂精品一区二区,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蜜臀av久久国产午夜,成人午夜大片免费看爽爽爽,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色
        關于ZAKER 合作

        中央民族大學白照杰:唐玄宗器重的峨眉道士王仙卿,串聯的一段道教散史

        歷史記載是不均衡且不平等的,有的人沒有獲得銘記,但卻可以化作絲縷,串聯起時代的足跡,獲得后世的回響。

        故事之外的故事

        在邂逅本文的線索式人物前,請容筆者先做一段稍顯曲折的鋪墊。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穩坐皇位半甲子的玄宗皇帝,在夢中邂逅了自家圣祖——太上老君。銘記這一事件的《夢真容敕碑》記載道,玄宗自稱在一日朝禮之后、天色蒙昧之時," 端坐靜慮,有若假寐 "。恍惚間,夢遇老君。老君自稱為李氏遠祖,有造像 " 可三尺余 ",藏于京城西南一百余里處,令玄宗尋訪。夢境之中,老君親口保證佑護大唐," 享祚無窮 ",宣稱將與玄宗 " 于興慶中相見 "。玄宗于是命使者及道士尋訪造像,最終在終南山樓觀東南的山間尋獲真容,并將之迎入玄宗身為藩王時的宅邸興慶宮。

        時任中書門下兵部尚書的牛仙客盛贊老君靈應," 鎮我皇家,啟無疆之休,論大慶之應 ",故當 " 宣示中外,編諸簡冊 "。玄宗聞此頗感欣慰,于開元二十九年閏四月廿一日下敕,應允牛仙客所請。接著,博州刺史李成裕上奏,認為雖然史籍已記載此事,但碑石仍未刊刻(" 雖縑緗已載,而琬琰未書 "),尚不足以廣宣玄元神異," 伏請于開元觀具寫綸言,勒于貞石,入仙宮而物睹,知圣祚之天長 "。對于李成裕的懇請,玄宗自然深表欣慰,予以贊許。由此,一場轟轟烈烈、沸沸揚揚的 " 夢真容 " 運動在大唐宇內展開。

        這場運動標志著天寶時期李唐國家形象和意識形態整體道教化趨勢正式展開。一年多后,也就是天寶二載(743)春,玄宗的妹妹、已經入道三十多年的玉真公主作為朝廷使者,帶領團隊從長安出發,去往傳說中的老子故里譙郡紫極宮(即老君廟)建齋設醮,向老君及老君的母親先天太后表達敬意,希求獲得祖先神的庇佑。這場帶有國家信仰和意識形態宣傳目的的朝圣之旅,是玄宗 " 夢真容 " 運動的組成部分。

        玉真在紫極宮的祭祀活動,留下一方《玉真公主朝謁真源紫極宮頌碑》,這方碑刻在宋代金石著作中曾獲著錄(但內容不詳),此后便不知所終,直到 2006 年太清宮進行考古挖掘時才重見天日。

        從譙郡回程途中,玉真公主的使團先后造訪了嵩山和王屋山等道教圣地。路經嵩山時,玉真公主跟從善于煉丹的女道士焦靜真修行存思之法,而焦靜真則是盛唐高道司馬承禎的杰出弟子。在王屋山上,玉真公主獲得人生最后一次受法機會,經由恒代地區而來的某位胡尊師開度,獲得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師這一最高法位。玉真公主這趟出行中截至此次受法前的活動,被洛陽大弘道觀道士蔡瑋記錄在一方碑銘里。這方碑石保存至今,即《玉真公主受道靈壇祥應記》。

        令玉真公主心心念念的王屋山是一座極為重要的道教圣地,擁有天下第一洞天、王褒和魏華存的傳說與圣跡、司馬承禎的陽臺宮,以及天壇和仙人臺等道家勝境。而就在仙人臺下,玉真公主建造了自己的靈都觀,獲得玄宗親筆書額的優待。

        負責撰寫《玉真公主受道靈壇祥應記》的大弘道觀道士蔡瑋,在當年六月又幫玉真公主撰寫了另外一方碑銘《唐東京道門威儀使圣真玄元兩觀主清虛洞府靈都仙臺貞玄先生張尊師遺烈碑》(簡稱《張探玄碑》)。從碑題可知,張探玄既擔任道官重任,同時又身兼兩座道觀的觀主之職,是當日中州地區權力最大的道士之一。從碑文來看,張探玄據信為正一真人張道陵的后裔,玉真公主王屋山中的靈都觀,正由這位天師后人督造建設——可惜工程未克完成,張探玄便羽化辭世了。

        據《張探玄碑》記載,開元十四年(726),玄宗皇帝計劃祭祀大圣祖玄元皇帝廟(也就是老君廟),親自精選黃冠,最終決定由張探玄與 "峨眉王仙卿、青城趙仙甫、漢中梁虛舟、齊國田仙寮 " 五位高道主持祭祀。蔡瑋稱,五人一路上獲得地方官府熱情接待," 登邙山,俯河洛,飄飄明霞之外,窅窅凝玄之跡,望者以為神仙之會也 "。五人中,除張探玄有碑銘傳世外,田仙寮亦有墓志留存,藏于千唐志齋。根據《大洞法師齊國田仙寮墓志》之記載,田仙寮正是那位前后兩次為玉真公主撰寫碑銘的大弘道觀觀主蔡瑋的師父。青城趙仙甫(后文稍有討論)和漢中梁虛舟的情況目前還沒有得到清晰梳理,但峨眉王仙卿則因一個特殊事件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我們的線索式人物 " 王仙卿 " 終于登場了。

        一番曲折的鋪墊和倒敘,不是(至少不純是)為了故作高深,而是試圖借此揭開盛唐道教錯綜關系網的一角,呈現彼時道教與政治骨肉相連的歷史背景。接下來,讓我們把焦點轉向開元十二年(724)發生在蜀中青城山上的一起 " 奪觀 " 事件。

        《玉真公主受道靈壇祥應記》拓片

        青城山中的 " 奪觀 " 事件

        記載 " 奪觀 " 事件的最主要材料是一方碑刻。這方碑刻被命名為《青城山常道觀敕并表》,碑石保存至今,依舊屹立在青城山上,向后人講述著開元年間發生的那個故事。此方碑石陰、陽及兩側均有刻文。碑陽主體為玄宗手寫敕書,后接敕書下達過程;碑陰為地方官僚和教界合作解決事件后,張敬忠所上之表文;碑右系開元十八年(730)奉敕齋醮投龍活動的記述,碑左則是參與此次齋醮活動的官員和道士題名。

        《青城山常道觀敕并表》碑陽拓片

        碑陽刻寫的玄宗墨敕,系發給益州長史張敬忠的文件,原始文件于開元十二年閏十二月十一日下發。敕書中,玄宗首先表彰張敬忠治理邊疆的辛勞,給予關懷問候,賜衣一領。接著,玄宗開始進入正題。敕書稱,蜀州青城山,先有常道觀位于山中,聽聞有飛赴寺僧奪此觀為寺。鑒于蜀州歸屬劍南道節度使管轄,而張敬忠此時除擔任益州長史外,還任劍南節度使一職,故玄宗特令其過問此事。務必使僧道不再相侵," 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使佛道兩所,各有區分 "。同時派遣內品官毛懷景、道士王仙卿往蜀州公干,令二人帶去敕書。張敬忠收到玄宗手詔后,對 " 奪觀 " 一事非常重視。其在開元十三年(725)正月一日收到敕書,二日即將敕書下達蜀州,并令 " 節度使判官、彭州司倉楊璹 " 加 " 專檢校移寺官 " 之任,與蜀州刺史平嗣先、青城縣令沈從簡一同處理此案。碑陰為常道觀觀主甘遺榮所書,上半段抄寫張敬忠上呈玄宗的表奏。張敬忠的上表,首先按體例抄寫玄宗敕書所交托之事務,而后表示已差派楊璹前往青城山," 準敕處置 ";在當月九日,已將飛赴寺僧移置山外舊所," 觀還道家 ",責成僧、道 " 更無相侵 "。張敬忠接著稱,常道觀舊地歸還道士后,觀主甘遺榮繼續申訴,指出此前飛赴寺僧占領常道觀期間所種植的竹木不易移動,此時僧人既已居于山外,唯恐未來再有爭執,特請區分。張敬忠將此事委托所屬州縣(即蜀州青城縣)辦理,令常道觀道士收領竹木。至此,相關事務處置妥當,僧道各安其所,但張敬忠等當地官員似乎沒有嚴厲苛責僧人。最后,張敬忠將表奏附于采藥使內品官毛懷景奏狀上達。碑陰下段為道士題名,其中上座蔡守仙、監齋勾靈相與觀主甘遺榮共同組成常道觀的 " 三綱 "。

        以上即《青城山常道觀敕并表》所呈現的 " 奪觀 " 事件始末。負責處理事件的張敬忠是盛唐時期著名官員,史料中常見關于他的記載,并有詩歌傳世。青城山是道教信仰中極負盛名的圣地之一,是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洞天系統中第五洞天青城山洞的所在," 周回二千里,名曰寶仙九室之洞天 ",青城丈人治之。亦是道教傳說中,天師張道陵與六天魔鬼戰斗并立定誓約、昌盛正一盟威之道的地方,同時也是傳說中黃帝求道寧封子的所在。而寧封子則以為黃帝受道的功勞,獲封 " 五岳丈人 "。青城山所擁有的以上勝跡,在唐玄宗統治時期及之后的年代里常常被一并提及。開元十五年(727),司馬承禎建議在五岳廟外另造 " 五岳真君祠 "," 配套 " 的青城丈人祠也在開元十八年(730)獲得敕建祠宇的待遇。祠廟建好后所立之《青城山丈人祠廟碑》,開篇便高調列述青城山的三種道教身份:

        夫丈人山者,本青城山,周回二千七百里,高五千一百丈,即道家第五寶仙九室之天矣。黃帝拜為五岳丈人,因以為稱。服朱光之袍,戴蓋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車,主五岳,上司六時降水。仙唱泠泠而霄轉,神燈爛爛而夕照。仙都眾妙之奧,福地會昌之域,張天師羽化之處焉。

        這樣的描述,在保存至今的青城碑銘和蜀地方志中都很常見,在杜光庭的《修青城山諸觀功德記》和《青城山記》等著述中獲得反復回響。" 奪觀案 " 的原告方常道觀,與青城山黃帝受道寧封子的傳說關系密切。晚年隱居青城山的杜光庭,在其《道教靈驗記 · 青城山宗玄觀驗》中稱:" 青城山宗玄觀,古常道觀也。在黃帝受箓壇前。" 明代曹學佺整理碑石文獻等材料,在《蜀中廣記》對常道觀的基本情況進行描述,稱明代的延慶宮就是古常道觀," 乃古黃帝祠址 ",據信初建于隋大業七年(611)。" 奪觀案 " 的被告方飛赴寺,也有一些記載留下。宋代祝穆《方輿勝覽》云:" 飛赴寺,在青城縣飛赴山下,名昌圣院,乃唐左軍容使嚴君美舍宅,有四望亭。" 但陳艷玲根據《續高僧傳》的記載,指出南朝蕭梁之初青城山便有飛赴寺,則飛赴寺的歷史比《方輿勝覽》記載的要早很多。在 " 奪觀案 " 發生時,常道觀與飛赴寺均為當地頗具傳統的宗教場所,考慮到常道觀與黃帝受道青城傳說的緊密聯系,且唐代青城山和蜀地的道教勢力強大,飛赴寺僧輕易侵占此觀的情況就不禁令人心生疑惑:第一,飛赴寺到底是如何侵占常道觀的?第二,此事為何能獲得玄宗皇帝親自過問?

        有關第二個問題,很可能是線索人物王仙卿的功勞。正如天寶二載大弘道觀道士蔡瑋的追憶所述,深受玄宗器重的王仙卿是一位 " 峨眉 " 道士,他的圈子里還有一位 " 青城趙仙甫 "。鑒于王仙卿由玄宗派往青城檢校 " 奪觀案 ",推測常道觀觀主甘遺榮等人可能與王仙卿(以及趙仙甫)有舊誼,故借王仙卿之口向玄宗提出申訴。事實上,杜光庭《道教靈驗記 · 青城山宗玄觀驗》中便直接說:" 道士王仙卿奏請移觀還舊所,寺出山外。" 至于第一個問題,目前并無史料給出解釋,但杜光庭《青城山宗玄觀驗》中的記述或許能提供某些啟發。在這則靈驗記中,杜光庭首先給出玄宗時期 " 奪觀案 " 的記載。但與保存至今的玄宗手詔碑對比,便可發現收入《道藏》的《青城山宗玄觀驗》版本在文字上存在明顯疏漏,例如:將事件發生的時間寫為 " 開元十九年 "(其實應該是開元十二、十三年);將 " 內品官毛懷景 " 寫為 " 高品官王懷景 " 等。繼而,杜光庭記述事件結束后常道觀獲得金仙、玉真公主 " 道像石真 " 等石雕碑刻。再接著,杜光庭給出一個不見于其他著作的故事,稱:咸通末年,常道觀無道士居住,道觀荒廢,僅剩尊殿石壇,余皆成墟丘,為草木所覆蓋。有僧二人,欲復移飛赴寺于此。二僧居常道觀月余,計議已定,即將摧毀造像壇場,搶奪其地。但此時開始,二僧夜臥,便有巨蛇臥腹;晝飯,則有飛沙投食;并見巨手、毛腳等怪異。二僧驚懼,奔馳而去。乾符己亥年(879),縣令崔正規與道士張素卿重興常道觀;至僖宗幸蜀時,奏改為宗玄觀。

        杜光庭給出的這則發生在咸通末年的故事,不見于其他記載。但記述中張素卿、崔正規、僖宗幸蜀、咸通末年等人物、事件均與杜光庭同時代、同地域,周圍見證人恐多,且又能與稍后將要提到的《青城絕頂上清宮天池驗》的記述對應,純然 " 杜撰 " 的可能性不大。故事中的兩個人物,張素卿和崔正規在當時其他材料中均留下痕跡。張素卿是蜀地高道,生活于晚唐至王蜀時代,尤以繪畫著名。

        《宣和畫譜》記載宋代內府存張素卿畫作十四幅,又記載張素卿為簡州人,因少孤貧而為道士,在僖宗幸蜀時獲賜紫衣;并在僖宗欲封青城山為 " 希夷公 " 時上表,指出五岳均已封王,青城丈人山地位高出五岳,不當僅僅封公。盡管《宣和畫譜》記載僖宗應允了張素卿的上表,但這顯然不是事實——根據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的《封青城丈人山為希夷公敕》碑來看,僖宗依舊只肯給予青城山 " 希夷公 " 的爵位。崔正規也是杜光庭的同時代人,可能與杜光庭有直接往來。中和元年封青城山為希夷公時,由朝廷在青城山中施設醮禮,青城縣令崔正規便是執行人之一。杜光庭乾寧二年(895)所撰《修青城山諸觀功德記》,同時提及崔正規修繕丈人祠、常道觀以及張素卿受命為這些道觀繪制壁畫的情況。因此,杜光庭有關咸通末飛赴寺僧又欲占常道觀地的記述,應該不全是向壁虛構。《青城山宗玄觀驗》有關較晚飛赴寺僧又欲侵占常道觀的記載,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想象開元十二年 " 奪觀案 " 背景的思路。彼時常道觀是否也曾荒廢,故飛赴寺僧才有占據此觀的愿望和可能?修整常道觀故地并栽種 " 竹木 " 的飛赴寺僧是否有些冤枉,徒費修整之力到頭來都是 " 為他人作嫁衣裳 "?因知曉此中曲折,故張敬忠等地方官員才沒有明顯苛責僧人的舉措?史料之缺,使這些猜測難于定案,是非曲直暫時無法判定。但不論如何,杜光庭對飛赴寺確實毫無好感。杜光庭在自己的作品中屢次三番地記述開元 " 奪觀 " 案,并屢屢展示玄宗手詔作為譴責僧侶的權威證據。

        與此同時,如果我們選擇相信杜光庭的話,飛赴寺僧人似乎也確實非常覬覦常道觀的地產。根據收入《云笈七簽》的杜光庭《道教靈驗記 · 青城絕頂上清宮天池驗》所述,宗玄觀(常道觀)之南有玄宗御容碑:

        乾符己亥年,觀未興修,水常如舊。忽有飛赴寺僧,竊據明皇真碑舍中,擬侵占靈境,創為佛院,其水遂絕。半歲余,僧為飛石所驚,蛇虺所擾,奔出山外。縣令崔正規秋醮入山,聞鄉閭所說,芟剃其下,焚香以請,水乃復降,至今不絕。

        這段記述看似清楚,實際卻存在疑問。第一,杜光庭這則記述與其《青城山宗玄觀驗》后半段類似,除搶占常道觀地產外,《青城絕頂上清宮天池驗》所述飛赴寺僧為 " 飛石所驚,蛇虺所擾 " 與咸通末飛赴寺二僧的遭遇尤其吻合。第二,《青城山宗玄觀驗》中的崔正規正是《青城山宗玄觀驗》與張素卿一同重修常道觀的青城縣令,兩則材料所給出的重要時間點都有乾符己亥年。這些 " 巧合 " 不禁使人懷疑兩個傳說擁有共同的源頭、指向同一起事件,但卻被杜光庭在有意無意間區分為唐懿宗咸通末與唐僖宗乾符己亥年兩場鬧劇。根據《青城山宗玄觀驗》所謂 " 縣令崔正規秋醮入山,聞鄉閭所說 " 的記載,推測相關情況或許是杜光庭從崔正規口中得知,而崔的信息來源則是當地鄉民。

        綜合以上討論,可以發現杜光庭筆下共記錄了三起飛赴寺僧搶占常道觀的事件:第一起發生在開元年間,有玄宗手詔為證;第二和第三起分別發生于唐懿宗和唐僖宗時代,但其實很可能是由同一個事件演繹而成的不同靈驗故事。

        開元十八年青城山上的齋醮

        常道觀的 " 奪觀案 " 至此已講述完畢,讓我們再把視線拉回峨眉王仙卿身上。開元十三年從青城返回長安后,王仙卿依舊獲得玄宗重視,次年受玄宗之命參與玄元皇帝廟的祭祀活動。四年之后,也就是開元十八年(730),王仙卿再次來到青城山。《青城山常道觀敕表》碑的左右兩側,記錄下開元十八年青城山齋醮活動的歷史瞬間。石碑右側的刻文,記載太常少卿專知禮儀集賢院修撰韋韜,奉玄宗圣旨," 令檢校內供奉精勤道士、東明觀主王仙卿,就此青城丈人靈山修齋設醮,并奉龍璧 "。當年 " 六月七日庚申,入凈齋醮,十一日甲子,敬投龍璧 "。碑左記載下參與道教儀式的主要官員姓名,包括時任蜀州刺史的楊勵本等。

        參與此次青城山祭祀活動時,王仙卿已成為東明觀的觀主。這一身份并沒有出現在此前的玄宗手詔、張敬忠上表以及蔡瑋的《張探玄碑》中,推測王仙卿可能是在開元十三、十四年后才開始擔任東明觀主,此前是否隸屬東明觀尚不清楚。東明觀是唐代長安城中的著名道觀。此觀最初與西明寺一起,系為高宗太子李弘求福而建,擁有一定官方性質,是組織官方崇道活動及長安佛道論辯的重要場所。

        東明觀有多位頗具影響的道士,與皇室和朝廷關系密切,常奉皇命行事,開元十八年王仙卿奉命齋醮青城山亦屬此類。東明觀高道中有數位來自巴蜀,如極負盛名的重玄學家李榮是綿陽人;《大唐故東明觀孫法師墓志銘》中記載的孫思,于蜀郡青城山受三洞法等。王仙卿得以進入東明觀并擔任觀主一職,或許存在地緣人脈的關系。

        開元十八年六月青城山齋醮投龍的核心儀式場所,應該就設在常道觀。杜光庭《青城山記》記載玄宗敕王仙卿青城設醮之所是 " 黃帝壇 ",而常道觀本為古黃帝祠,黃帝壇就在常道觀前。王仙卿、楊勵本等人選擇在舊碑兩側刻銘紀念,似乎是希望將此次儀式活動與不久前玄宗的青城護道行為聯系起來。此時,更適合作為祭山儀式場所的青城丈人祠尚未建立。根據徐太亨《青城山丈人祠廟碑》的記載,就在王仙卿、楊勵本舉辦齋醮儀式的半年后(閏六月十八日),玄宗皇帝下敕 " 于青城丈人山置祠室"。但丈人祠的建立可能要到開元二十年(732)方才真正付諸實現。《金石錄》著錄徐太亨《青城山丈人祠廟碑》,系開元二十年正月;《冊府元龜》記錄開元二十年四月己酉敕,令廬山九天使者祠及青城丈人祠準五岳真君祠之待遇,與徐太亨碑記中 " 八月二十五日敕 " 內容呼應。可推《青城山丈人祠廟碑》確實應當是在開元二十年撰寫樹立,故文中所謂 " 今年八月二十一日敕 ",指的就是開元二十年的玄宗詔令。在這則敕書中,玄宗命令下轄青城山的州縣 " 揀本山幽靜處興立祠廟。其圖分付道士,將往建立 "。蜀州刺史楊勵本 " 奉尊宸旨,恭惟靈廟。親畫規模,改興版筑 ",不多時便建成祠廟。碑文記載,同年八月二十五日,玄宗下敕:" 青城丈人廟準五岳真君廟例,抽德行道士五人焚香供奉。" 按正常情況而論,二十一日敕擇地建丈人祠,二十五日祠廟不太可能建造成功,但道士配備已提前著手準備。

        或許正是因為玄宗手詔碑的妥善保存和聲威廣被,開元十八年王仙卿的青城山祭祀,在一百六十多年后杜光庭的筆下獲得回響。據杜光庭《青城山記》所述,王仙卿受玄宗之命修醮青城黃帝壇時,出現神燈遍山的靈瑞。而僖宗幸蜀之年,在青城山中修靈寶道場羅天大醮時,這一神奇景象得到復現——此時 " 神燈千余,輝灼林表 "。玄宗手詔碑兩側的刻文中并沒有提及開元十八年出現靈燈祥瑞,杜光庭的追憶更像是在創造記憶。當這樣的記憶被創造出來后,僖宗時代青城靈燈的出現,便將正在遭受入蜀避難窘境的僖宗與擁有同樣經歷的玄宗聯系起來,兩個時代如出一轍的際遇和完全相同的靈瑞,昭示著大唐必將浴火重生的希望——當然,后來的歷史告訴我們,希望落空了……

        結語

        一個人的身上,可以寄寓一個時代的聲音;一個時代的聲音,可以在另一個時代獲得回響。王仙卿不是一個生命軌跡清晰明白的歷史人物,但他的一些經歷,以及這些經歷在不遠的后世的回響,共同構成了一幅錯綜的圖畫。

        在放任意識涌動的追憶中,我們既目睹了開元道教的盛世光鮮,也意識到晚唐朝廷避難蜀地后以神道設教提振士氣的無奈,佛道之間的矛盾為這些記憶涂抹上一層奇幻的色彩,使本已破碎的歷史景象更加曲折迷離。以王仙卿為線索,時代的聲音和后世的回響,交織成一場松散但有節律和高潮的音樂劇。這場音樂劇不免雜亂與瑣碎,但道教歷史的一段 " 印象 " 或許已在心中浮現。

        (選自白照杰《仙道尋蹤:唐道士廿八考》,原標題《峨眉王仙卿串聯的一段道教散史》,發布經作者授權)

        《仙道尋蹤:唐道士廿八考》,白照杰著

        作者簡介

        白照杰,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副教授;澳門大學史學碩士、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史學學士。主要致力于中國道教研究,兼及佛教及佛道關系探討。著有《整合及制度化:唐前期道教研究》《圣僧的多元創造:菩提達摩傳說及其他》《十字門內飄法雨:澳門當代佛教問題研究》等,譯有《中古道教文學研究》《李白與中古宗教文學研究》等,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

        圖片 | 白照杰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尹莉莎

        相關標簽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理论片| 乱60一70归性欧老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亚洲伊人五月丁香激情|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绯色蜜臀av一区二区不卡| av一本久道久久波多野结衣| 久久亚洲精品11p|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无码中出 | 亚洲男女羞羞无遮挡久久丫|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18禁 |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91|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爱情| 中文字幕无码色综合网|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九九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色|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亚洲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99网友自拍视频在线| 久久中精品中文字幕入口| 国产360激情盗摄全集| 国产偷拍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疯狂输出jk草莓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斩一区二区三区 | 女人下边被添全过视频的网址|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 亚洲最大色综合成人av|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