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盟碳關稅(CBAM)2026 年落地倒計時、美國 IRA 補貼清單越縮越緊,中國鋰電產業卻在國內被 " 稅務風暴 " 二次出清。
2025 年 8 月,國家稅務總局首次曝光 " 新三樣 " 領域(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兩起偷騙稅案件。這兩起案件揭示了鋰電池行業在快速發展中出現的稅收違法問題。
圖源:谷歌
江西南氏鋰電新材料有限公司通過擴大研發人員范圍,將非直接從事研發工作的人員工資費用 668.22 萬元納入研發支出申報,違規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費優惠,且還存在其他少繳稅款的違法行為。最終,其需追繳稅費、罰款總計 571.9 萬元,并加收滯納金。
此外深圳市稅務局調查發現 2019 年至 2022 年間," 新三樣 " 領域犯罪團伙虛開發票騙取出口退稅,林嘉陽等人通過操控深圳市道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 11 家企業,從上游虛開團伙控制的新能源公司取得品名為" 鉛酸蓄電池 " 的虛開發票。
隨后虛構生產加工假象,將不能退稅的 " 鉛酸蓄電池 ",以可退稅的 " 鋰電池 " 名義出口,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 1.49 億元。
隨后,針對該犯罪行為,主犯林嘉陽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六個月,并處罰金 7000 萬元。其他 18 名涉案人員因犯出口騙稅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法經營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至十一年六個月不等。這一判決彰顯了司法部門對稅收違法犯罪行為的零容忍態度。
" 新三樣 " 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新興產業,更應守住法律邊界,將精力放在技術創新與市場開拓上,而非在稅收合規上‘打歪主意’ ",企業則要增強法治意識,建立健全內部風控機制,確保經營活動合法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