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 AI 硬件賽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火焰,是資本和創業者對「下一個 iPhone 時刻」的狂熱;海水,則是首批用戶收到產品后潑來的冷水。
前段時間,備受期待的 AI 吊墜 Friend 遭遇了大規模「翻車」。在等待了近一年后,滿懷期待的首批用戶發現,當初渲染圖里的精致質感,在現實中變成了「塑料感十足」的玩具。更糟糕的是,AI 體驗糟糕、續航縮水、且存在嚴重的隱私風險。
Friend 的「翻車」戳破了當前許多 AI 硬件的「濾鏡」:當產品理念飛在天上時,用戶體驗卻摔在了地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我們看到另一款同樣來自中國香港團隊、同樣定價 299 美元、同樣主打情緒健康的 AI 智能吊墜 Nuna 時,第一個問題便是:你們如何確保用戶拿到的產品,能撐得起這個價格,避免「圖片僅供參考」的尷尬?
AI 硬件「翻車」啟示錄:在智能之前,先做好一個「物件」
我試用了 Nuna 團隊寄來體驗的產品。
它的存在感確實不強烈。只需要像戴項鏈一樣戴著就行。如果不特意說明,不會有人注意到它是一個有功能的 AI 硬件。朋友見到我的時候只以為我換了項鏈風格,從珍珠換成了偏硬風格的「銀色石頭」。

在交互上,Nuna 的交互也主要靠 app。如圖所示,它會記錄我的情緒狀態,下午五點是一個比較平靜的時候,它是紫色。
一天結束,打開第二頁,會看到頁面上掉落下來的顏色、形態不一的「水滴」。紫色是平靜,藍色是低落,看起來那天我沒有碰到什么讓情緒大起大落的事情。


周末我又戴上了 Nuna,周末的情緒小罐罐跟周一明顯不一樣,色彩是明亮的橙色和粉色,小罐罐里記錄了一些周末的快樂碎片。
視頻來源:極客公園
再往后翻,是 Nuna 的冥想頁面。按下播放鍵,一邊是森林系療愈輕音樂,一邊是 Nuna 的震動,自然地帶我進入冥想狀態。
這幾天的體驗,也印證了 Nuna 團隊在采訪中傳遞的產品哲學。
首先,這是一種「安靜」的體驗。Nuna 的存在感很低,融入了我的日常穿搭的;也沒有揚聲器,從不主動「說話」,踐行了「最高級的關懷,是不打擾」的理念。
其次,它是一個「向內看」的工具。無論是平靜的紫色「水滴」,還是愉悅的橙色「碎片」,Nuna 扮演的都是一個「情緒記錄者」和「戰略分析師」的角色。它在 App 這個「戰略后臺」,通過「自動日記」邀請用戶進行「事后回溯」,而不是像 Friend 那樣,試圖在前臺用 AI 對話來「扮演朋友」。
最后,它的交互是「無感」且「觸達身心」的。冥想功能中,核心引導不是靠屏幕或語音,而是靠吊墜本身的「震動」。這種「觸覺版的引導式呼吸」,實現了「實體身心的安撫」。
根據 Nuna 團隊的介紹,Nuna 是一款定位為「情緒追蹤智能首飾」的 AI 配件。它的核心功能是「實時情緒監測」與「個性化指導」,邏輯并不復雜:通過內置的「毫米波雷達」和 AI 多模態傳感器,實時捕捉佩戴者的情緒變化與生理狀態——比如壓力、焦慮或平靜。
它的關鍵區別在于交互方式。當 Nuna 檢測到顯著情緒波動時,它不會用屏幕打擾用戶,而是通過「輕柔的振動」發出私密提醒。配套的 App 則負責更深入的分析和指導,比如提供呼吸練習或正念活動。
在使用上,Nuna 強調「無感」與「自動化」。用戶只需像佩戴普通吊墜一樣佩戴它,無需復雜設置或手動記錄。
它有一個類似「自動日記」(Auto-Journal)的功能,能自動標記一天中情緒波動最顯著的時刻,用戶無需手動記錄,只需在一天結束后打開 App 回顧這些被高亮標記的「情緒節點」,并通過反思(例如「下午 2:15 情緒下降,原來是在處理一點棘手的工作」)來發現自己獨特的情緒模式和壓力觸發點。
Nuna 不像其他設備那樣依賴屏幕顯示信息,而是通過私密的觸覺反饋(振動)進行「溫柔提醒」,旨在成為「隱形」的壓力調節器,而不是增加用戶的「待辦事項」。
此外,它采用「設備端處理」和專有 AI 算法,確保情緒數據「僅供用戶本人查看」,讓用戶可以更安心地專注于情緒健康。
簡而言之,Nuna 試圖用「無屏交互」和「設備端處理」帶來的隱私安全感,來解決 Friend 留下的體驗「大坑」。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它必須首先是一個「好物件」。
「我們理解用戶的擔憂,」Nuna 創始人兼 CEO 謝志淵說道。謝志淵本人是港中文的博士,主攻嵌入式 AI 和物聯網(AIoT)。他和團隊從一開始就意識到,Nuna 作為一款旨在「長期佩戴」的可穿戴設備,質感是「首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Nuna 團隊在「營造質感」上投入了很大精力,他們試圖從視覺、觸覺、甚至聽覺上全方位地定義產品的「高級感」。
在視覺上,Nuna 的設計靈感源于「自然的鵝卵石」,追求溫潤與平靜的視覺語言。為了實現一種「石頭斑點」的 CMF(色彩、材料與工藝),團隊在工廠的調色間和老師傅們一起調了至少上百次。為了讓設備上下兩塊外殼的「接縫」達到連續一致的細膩效果,他們經歷了幾十次打樣和修模。
在觸覺上,團隊放棄了行業里一種取巧的「作弊」辦法——「把它做重」。謝志淵解釋,做重很容易營造出「質感」,但卻犧牲了佩戴的舒適度。
Nuna 反其道而行之,將設備做到了僅有 17 克重,追求「長時間佩戴完全無感」。這份「輕」所失去的「分量感」,則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面處理來補足:一種是金屬鍍層,結合了磨砂與鏡面;另一種則是偏自然風格的「石頭風格」。
在聽覺上,團隊也做了精細的調校。Nuna 的充電器采用磁吸掛鉤,包括設備內部的震動馬達,也經過反復調整,確保沒有那種多余的雜音,沒有多余的共振。
最后,在耐用性上,Nuna 經歷了一套「超過一般可穿戴設備」的嚴苛測試,包括防水防塵、人工汗液、鹽霧、酒精乃至化妝品的耐受測試。每一件出廠的產品,除了常規的功能檢測,還必須經過一道「人工手感檢查」,確保沒有瑕疵。
「我們追求的是,用戶拿到的實物,在自然光下的質感要比我們在精心布光的宣傳圖中更令人驚喜,」謝志淵在采訪中直言,「目前來講我們釋放出來的這種宣傳材料 …… 其實大部分都是實拍圖。所以我想在這個質感這塊,用戶其實是不需要過多的擔心的」。
Nuna 試圖用工藝投入,來回答 AI 硬件的第一個問題:在談論智能之前,它首先得是一個「好物件」。
AI 硬件的「靈魂」:算法、隱私與價值觀
當然,如果說 Nuna 在硬件工藝和交互哲學上,都試圖繞開 Friend 的「大坑」,它還必須回答 AI 硬件的其他關鍵問題:AI 的可靠性、隱私的安全性,以及產品的價值觀。
Nuna 的核心,是它宣稱能「翻譯」情緒的多模態算法,即「毫米波雷達」和「聲紋生物標記」的融合。
謝志淵對極客公園展示了一個生動的場景:
「比方說你工作了一天之后會比較疲憊,然后這時候你接到家里的電話,你可能用比較平靜的語氣就說,『嗯,今天挺好的,沒什么事。』但事實上你這會其實壓力比較大,或者比較委屈。」
這個時候,Nuna 的兩個「翻譯官」就會開始協同工作:
1. 毫米波雷達:「翻譯」你的「身體語言」。它能捕捉到你胸腔起伏的「細微變化」,感知到你的呼吸頻率和心率變異性(HRV)正處于一個比較「down」的狀態。
2. 聲紋生物標記:「翻譯」你的「語氣」。它不關心你說的「內容」(「我沒事」),而是分析你聲音的語調、能量和節奏,感知到「背后的這種情緒」。
兩個翻譯結果匯合,Nuna 就能得出一個更接近真實的判斷:你的身體在說真話,而語言在安慰自己。
Nuna 團隊認為,這套「多模態融合算法」和基于此積累的「數據閉環」(用戶在 App 中標注真實情緒,反向訓練算法),才是他們真正的「護城河」。
但這套「始終在線」的感知系統,也會讓人聯想到 Friend 的第三個「翻車」點:隱私。一個永遠在聆聽的設備,會不會成為一個「竊聽器」?
Nuna 的答案是:本地化計算。
謝志淵強調,Nuna 的核心運算的邏輯是放在手機上的。這意味著,它在架構上規避了網絡和隱私兩大風險。
首先,關于可靠性,由于核心功能(情緒識別、記錄)都在手機端側完成,Nuna 不會受到網絡連接的影響。甚至當用戶去到一些郊外,或者乘坐飛機沒有網絡接入的情況下,設備仍能夠保持基本的功能。同時,針對嘈雜環境,團隊也做了定向麥克風、算法降噪和聲紋識別技術,以確保只識別佩戴用戶的情緒。
其次,關于隱私,這是 Nuna 團隊最引以為傲的部分。團隊采用了「閱后即焚」機制。原始的、最敏感的傳感數據(如音頻),「在手機這端側就做完(處理),做完之后我們就直接丟掉了」。
那么,云端用來做什么?Nuna 只會上傳那些「更高階的這種抽象化的數據」,并且會「做一些隱私數據模糊化處理」。Nuna 給到極客公園一個上傳數據包的樣例:
{ "user_id": "a3x8b9c1", // 一個隨機生成的、無法反推真實身份的假名 ID "timestamp": "2023-10-27T10:30:00Z", "metric_type": "stress_event", "metric_value": 0.85, // 一個 0-1 之間的壓力概率值 "context_tags": [ "high_env_noise", "voice_present" ] // 上下文標簽,而非具體內容 }
這是一個脫敏的、匿名的、無法反推真實身份的數據包。正如 Nuna 所承諾的:「它在努力懂你,但是不監聽你。」
最后,關于 AI 硬件的價值觀。
當 Friend 的廣告因涉嫌「利用孤獨賺錢」而被路人涂鴉抗議時,它其實也體現了公眾對 AI 陪伴倫理的一種焦慮。
Nuna 的團隊對此的想法是,「我們目前的產品和品牌一直打的是希望通過 AI 能讓人本身更了解自己的同時,又能更好地跟其他人、身邊的人和世界的相處。」CMO 麻靜雅說。她強調,Nuna 的品牌狀態是「比較偏人文的」,希望人與人之間「更有溫度,更有情感」。
謝志淵則將 Nuna 比作一個「助聽器」,或者一面「鏡子」。它最大的價值在于說能夠讓用戶更好地去聽見內在的聲音,然后看清自己的狀態,從而讓你更完整、更平靜地去面對自我,或者是外部世界的各種紛紛擾擾。
為了踐行這一「工具論」,Nuna 設立了三條基本原則:
1. 不制造「擬人化」依賴。Nuna 的 AI 沒有名字、沒有性格、不與用戶聊天。團隊刻意避免創造「虛擬朋友」的錯覺,因為那會「導向一些比較危險的替代關系」。
2. AI 不做「價值判斷」。Nuna 的提醒是中性的,它會陳述事實(「檢測到壓力升高」),而不是評判(「你太焦慮了,這樣不好」)。
3. 鼓勵用戶「向外看」。團隊不希望用戶「困在 APP 里邊去找一些所謂的情感寄托」。未來的功能甚至會主動建議用戶去做「對外的交流」,比如「跟朋友去聊一聊」,或者「去散步」,將用戶重新引向真實的世界。
Nuna 選擇了一個更克制的路徑。它不是想成為用戶的「朋友」,而是想讓用戶有能力去交「真正的朋友」。
它想幫助我們聽清自己內在的聲音,看清自己的狀態,讓我們能以一個「更完整、更平靜」的自我,去面對那個紛擾、真實、值得用全部情感去連接的外部世界。
最高級的關懷,是「不打擾」
如果說 Friend 的第一個「坑」是硬件工藝,那第二個「坑」就是它的核心交互。Friend 沒有揚聲器,所有 AI 的回應都必須掏出手機在 App 里看,這被一些用戶諷刺為「脫褲子放屁」。
Nuna 同樣沒有揚聲器。但這不是因為成本才妥協,而是一個刻意的選擇。
「我們 Nuna 產品在最初定義的時候,理念就是:最高級的關懷,其實不應該去打擾用戶。」謝志淵對極客公園強調。他認為,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或有壓力時,「他最需要的不是一個屏幕 …… 而是一種能夠直接觸達他本身這種情緒的、實體身心的這種安撫」。
這一定義,決定了 Nuna 與市面上所有「AI Companion」(AI 伙伴)有所不同的產品路徑。Nuna 不想做那個「對你說話的 AI」,而是想成為「一個讓你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渠道」。
這個理念也解釋了「為什么是吊墜?」這一形態選擇。
Nuna 團隊認為,智能手表是一個「信息中心」,它的設計意圖是「效率」和「通知」。而 Nuna 的使命是「關懷」與「覺察」。吊墜佩戴在胸前,處于視野的余光之外,創造了一種「健康的心理距離」,不會像手表一樣不斷用通知打斷用戶。
更關鍵的是,吊墜「最自然地貼近心的位置」,在數據采集上擁有天然優勢:它能捕捉到更清晰、更穩定的心跳信號(用于分析 HRV,即心率變異性),以及毫米波雷達能精準捕捉到的、基于胸部起伏的「呼吸節律」——這是手腕設備難以實現的。
基于「不打擾」的哲學,Nuna 的核心交互被設計成了一個「做減法」的無聲閉環,分為三步:
第一步:深入覺察。Nuna 的核心不是 AI 對用戶「說什么」,而是「幫助用戶更好地覺察和理解自己」。市面上大多產品只能給出一個「壓力高、中、低」的模糊數值。
而 Nuna 通過自研的多模態算法,將生理信號和語音特征結合,細分出了「七種不同的核心情緒」。這些情緒狀態并不會在吊墜上閃爍,而是安靜地在 App 上以不同顏色的視覺形式呈現,讓用戶直觀地理解自己的情緒起伏。
第二步:無屏干預。當用戶主動感到需要平靜時,可以輕輕按壓 Nuna 的中心位置或者打開 app 的冥想模式,此時,吊墜會啟動一套與心理學顧問共同開發的「震動模式」——它不是手機那種粗暴的嗡嗡聲,而是一種有節奏的節律,模擬「海浪沖刷沙灘」或「風吹過森林」的低頻顫動。
這本質上是一種「觸覺版的引導式呼吸」。用戶在整個過程中,「不需要看任何屏幕」,就可以在會議中或談話時,悄無聲息的讓身心恢復平靜。
第三步:事后回溯。Nuna 的手機端 App 定位是一個「戰略后臺」,它的核心更像一個「個人健康日志」或「戰略分析師」,而不是在前臺實時響應的「大喇叭」。
在 App 中,一個名為「Moment」的頁面扮演了核心角色。它像一個「小罐罐」,每小時會自動掉落一個鵝卵石形狀的「小球」。小球的顏色代表了你這一個小時的總體情緒狀態。點開這個小球,用戶不僅能看到情緒的變化曲線,還能看到「這一個小時里面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
這些事件是「自動生成的」。Nuna 能做到情緒和事件的自動關聯。當然,用戶也可以手動去修改、補充,或者撰寫自己的日記卡片。
這種「覺察 - 干預 - 回溯」的閉環,其產品邏輯基礎來源于 CBT(認知行為療法)的結構化思維。
為了維護這種「簡約」和「不打擾」的調性,Nuna 團隊在不斷地「做減法」。相比之前,團隊在后續的版本中砍掉了原計劃中的「塔羅牌」等功能。謝志淵解釋,最初加入它是為了「增加用戶粘性」,但后來發現,這個功能本質上還是偏離他們對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品牌的調性。同時,用戶調研也顯示,這類功能的優先級沒有那么靠前。
同時,團隊也根據用戶反饋,加入了兩個用戶真正想要的量化指標:「靜默時間」和「說話次數」。這就像手環上的「步數」一樣,滿足了用戶對自我行為的量化了解需求。
當下的許多 AI 產品,似乎急于向用戶證明自己的「智能」,設計了大量「強存在感」的交互。它們需要用戶不斷地按鍵激活,需要頻繁的語音喚醒,或者不斷跳出來「刷存在感」。
事實上,類似這些設計非但沒有帶來便利,反而成為了用戶的又一層負擔,讓「陪伴」變成了一種需要時刻應付的「打擾」。
Nuna 的理念則回歸到了一個常識:真正的舒適感來源于「無感」。當一個產品定位為 24 小時佩戴時,它的最高境界就應該像一件「飾品」。用戶在佩戴時,應該幾乎意識不到它是一個科技品。
這種「不打擾」的舒適感,恰恰是實現全天候「陪伴」的核心前提。它將 AI 的智能隱藏在鵝卵石的形態之下,讓科技退后,讓生活回歸。
這背后指向的或許是一種更高級的 AI 形態。一個真正聰明的 AI,它的智能不體現在「你一叫它就到」,而體現在「你不叫它,它也在」——一種「一直存在」的背景感知能力,聰明到知道什么時候應該被激活,什么時候應該保持靜默。只有當用戶真正「需要的時候」,它才把那些有價值的信息提煉出來,推到前臺。
* 頭圖來源:Nuna 官網
本文為極客公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極客君微信 geekpark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