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售方角度看,演出票務市場以一級票務平臺為主,二級票務平臺為輔。在二級票務市場,有的 " 黃牛 " 將演唱會粉絲視為 " 可以收割的韭菜 ",漫天要價,導致欺詐、違約、偷逃稅款等違法違規侵權行為。甚至有的主辦方與 " 黃牛 " 勾結,將門票批量導入二級市場,轉移銷售風險,制造稀缺假象,最大限度謀利。
從買方角度看,信息不對稱、技術不對等引發 " 黃牛 " 猖獗,公眾 " 一票難求 "。2023 年 9 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發布通知,要求大型演出活動實行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制度,且公開銷售的門票數量不得低于核準觀眾數量的 85%。但在實際操作中,公開銷售的門票信息并不透明,消費者無從知曉每場演出到底有多少張票公開發售。技術上," 黃牛 " 用外掛每分鐘點擊 200 次搶票,形成完整的囤票產業鏈,再以超高溢價在二手平臺售出。
如何消解亂象?一方面,推動平臺票務信息透明化,對溢價超出合理區間的交易強制攔截。另一方面,構建異常行為識別系統,針對 " 黃牛 " 常用的 " 多賬號搶票 "" 高頻退票 " 等行為設置智能監測指標。同時,或可參考 12306、" 蘇超 " 等候補機制,將演唱會門票賣給真正想看的觀眾。當然,強化法律震懾不可少,對外掛開發者、內外勾結者追究刑責,以法治重拳整治 " 黃牛 " 亂象。
溢價的是門票,透支的是市場信任。票務不應成為竭澤而漁的灰色利益鏈。如果真情實感的文化體驗被明碼標價為高不可攀的奢侈品,演出市場的初心已然蒙塵。
曲高者,和必寡。" 把高票價打下來 " 不光是普羅大眾的共同心聲,更是演出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