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 15 日,廣州遇見小面餐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遇見小面)遞表港交所,保薦機構為招銀機構,這是公司今年 4 月遞表失效后再度沖刺。
這家起源于廣州體育東橫街的中式面館品牌,由宋奇、蘇旭翔、羅燕靈三位華南理工大學校友共同創立,歷經十余年發展已成長為中國川渝風味面館的代表性企業。不過,在業績增長與門店擴張的亮眼表現下,其招股書也暴露了客單價連續下滑、同店增長乏力、區域布局集中等多重經營隱憂,為其資本化之路增添了不確定性。
1
" 以價換量 " 客單價下滑,翻臺率也下降
據天眼查顯示,遇見小面成立于 2014 年。公司是一家以重慶小面為主打的中式餐飲連鎖品牌,其特色招牌產品包括紅碗豌雜面、金碗酸辣粉、老麻抄手、小鍋冒菜系列等。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以 2024 年總商品交易額 13.48 億元計算,遇見小面位列中國中式面館市場第四位,占市場份額 0.5%。
遇見小面采用 " 直營 + 特許經營 " 雙模式運營。2022 年至 2024 年及 2025 年 1 — 6 月(報告期內),遇見小面營業收入分別 4.18 億元、8 億元、11.54 億元和 7.03 億元,2022 — 2024 年復合增長率達 76%;凈利潤則從 2022 年的 -3597 萬元扭虧為盈,2023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分別實現 4591.4 萬元、6070 萬元和 4183.4 萬元,盈利能力逐步恢復,但利潤率依舊維持在 5% 左右。
從業務結構看,直營餐廳是營收主力,其經營收入分別為 3.37 億元、6.72 億元、10.01 億元、6.26 億元,占總營業收入比重均超 80%;特許經營管理收入分別為 8051.1 萬元、1.28 億元、1.53 億元、7666.2 億元,占總營業收入比重從 2022 年的 19.3% 降至 2024 年的 13.2%。


遇見小面于招股書中坦言,為刺激訂單量增長,公司主動降低菜品價格,主食單價范圍介乎約 12 元至 34 元之間。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止六個月,公司在中國內地的主食平均價格為約 21 元,中國內地顧客的人均消費約為 27 元。
盡管單價下調,客流量卻未如預期般增長。報告期內,公司翻座率分別為 3.1 次 / 天、3.8 次 / 天、3.7 次 / 天、3.3 次 / 天,直營餐廳的翻座率分別為 3.1 次 / 天、3.9 次 / 天、3.8 次 / 天、3.4 次 / 天,特許經營餐廳的翻座率分別為 3 次 / 天、3.6 次 / 天、3.6 次 / 天、3.1 次 / 天。


在店面擴張進程中,遇見小面似難以突破其 " 舒適區 "。遇見小面于招股書中明確表示,公司餐廳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及南部地區,其中逾半數餐廳位于廣東省。截至 2025 年上半年,遇見小面在廣東省內的門店數量達 298 家,占門店總數的 67.73%。其中,廣州有 141 家門店,深圳有 95 家門店,佛山有 37 家門店。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分析指出,遇見小面自品牌創立并進入市場以來,憑借其在性價比與質價比方面的突出表現,曾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然而,從當前發展階段來看,該品牌正面臨顯著的 " 單一化 " 困境。
他表示:" 首先是區域布局單一,門店高度集中于廣東省,省外市場拓展不足,尚未形成全國性的區域布局網絡;其次是品類結構單一,以重慶小面為核心品類,品類邊界較窄,缺乏多品類協同支撐,抗風險能力較弱;再加上運營模式單一,未形成多元化的運營模式體系,在模式復制與市場適配性上存在局限,制約了跨區域擴張的效率。‘單一化’困境已使遇見小面面臨較大的市場挑戰與經營風險。未來若計劃推進 IPO,如何突破上述瓶頸,實現區域、品類、模式的多維升級,將成為其需要優先解決的核心課題與關鍵難題。"
2
核心成本占比近九成,負債高企疊加流動性壓力
遇見小面在增加門店數量、實現規模化效益的同時,成本結構也亟待優化。
報告期內,遇見小面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分別為 1.6 億元、2.9 億元、3.96 億元、2.21 億元,占收入比例分別約 38.3%、36.3%、34.3%、31.4%;員工成本分別為 1.09 億元、1.75 億元、2.65 億元、1.59 億元,占收入比例分別為 26.1%、21.9%、23.0%、22.6%;使用權資產折舊分別為 9462 萬元、1.25 億元、1.89 億元、1.1 億元,占收入比例分別為 22.6%、15.7%、16.4%、15.6%。
食材、人工、房租三項加起來幾乎占了近九成的收入。招股書表示,遇見小面正在通過標準化管理,以減少對門店管理經驗人員的依賴。同時,將門店從城市中心向周邊區域拓展,租金成本下降。但從數據而言,固定成本高企使得盈利對規模擴張存在強依賴。
遇見小面業績快速增長的同時,財務風險如影隨形。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遇見小面的貿易及其他應收款項分別為 3013.7 萬元、5487.9 萬元、8046.8 萬元和 1.14 億元,呈逐年增長趨勢。
該科目主要包含應收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及外賣平臺款項、應收特許經營商的特許權使用費及食材銷售款項,以及可收回進項增值稅、租金按金等。應收款項的持續增長,一方面與公司業務規模擴張導致交易規模上升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出部分款項回收周期拉長,若后續出現客戶付款延遲或違約情況,或對公司現金流造成壓力。
從負債結構來看,遇見小面的負債規模隨業務擴張同步增長,且長期維持高位。報告期內,遇見小面的流動負債總額分別為 2.51 億元、3.43 億元、4.9 億元和 5.5 億元,非流動負債總額分別為 3.36 億元、4.45 億元、5.53 億元、5.62 億元。2025 年上半年,負債合計超 10 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遇見小面非流動負債中,租賃負債分別為 3301.57 萬元、4352.34 萬元、5401.96 萬元、5479.16 萬元,其利息水漲船高,分別為 1660 萬元、1907.4 萬元、2708.3 萬元、1432.9 萬元,這意味著,隨著直營餐廳網絡拓展,租賃物業的租金成本將不斷上升。
高負債直接推高資產負債率,報告期內,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 95.77%、93.62%、89.86%、87.83%。雖呈緩慢下降趨勢,但仍遠高于餐飲行業平均水平 50%-70%。同期,公司流動比率分別為 0.4、0.5、0.5、0.5。
負債擴張形成對比的是,公司流動資產增長相對緩慢。遇見小面期內流動資產總值 1.03 億元、1.57 億元、2.48 億元及 2.45 億元,主要包括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銀行存款以及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非流動資產總值分別為 5.11 億元、6.86 億元、9.13 億元、9.64 億元,主要為使用權資產及物業、廠房設備增加。
報告期內,遇見小面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 3651.9 萬元、2676.4 萬元、4219 萬元、5003.2 萬元,規模始終偏低。2023 年甚至較 2022 年下降 26.7%,難以覆蓋同期流動負債。
從現金流及現金儲備來看,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雖為正且呈增長趨勢,分別為 1.05 億元、2.45 億元、3.14 億元、2.02 億元,但投資活動現金流凈額持續為負,分別為 -3600.1 萬元、-7800.7 萬元、-1.43 億元、760.1 萬元。
早期遇見小面得以迅速擴張,離不開資本的加持。遇見小面先后獲得九毛九、弘毅投資、碧桂園創投、喜家德水餃創始人高德福等累計超 3 億元注資,經過八輪融資,目前,遇見小面的估值已達 30 億元。
從股權結構來看,淮安創韜是遇見小面的第一大股東及核心持股平臺,由遇見小面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宋奇與聯合創始人、副總裁蘇旭翔于 2016 年 4 月共同成立。其中,宋奇作為普通合伙人持有 66.67% 合伙權益,蘇旭翔作為有限合伙人持有 33.33% 合伙權益,二人通過該平臺間接控制公司股權。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淮安創韜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 49.04%。
淮安遇見好人為公司員工激勵平臺,宋奇擔任普通合伙人并有權行使該平臺所持股份的投票權。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該平臺持有公司 4.24% 股份,股份權益主要歸屬于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核心員工及前任管理團隊成員,且均為已歸屬于承授人的權益。宋奇、蘇旭翔通過二者共同構成公司的 " 一組控股股東 ",合計控制公司超 53% 的投票權。
奇昕為百福控股有限公司(01488.HK)持有公司 15.44% 股份為第二大股東;匯碧一號與匯碧二號均為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間接控制的股權投資基金,匯碧一號持有 3.97% 股份,匯碧二號持有 5.08% 股份,合計持股 9.05%,為公司第三大股東;品芯悅谷為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9922.HK)間接全資子公司,持有公司 6.50% 股份,屬于產業協同型股東;青驄資本持有公司 3.26% 股份,為早期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遇見小面在盈利后迅速向股東派發股息,2023 年派息 1950 萬元,2025 年 3 月繼續派息 1470 萬元,累計派息超 3400 萬元,相當于同期凈利潤總和的 48.6%。
2024 年 6 月,北京市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遇見小面門店存在 " 兩個責任 " 落實不到位問題,違反《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并被要求責令整改。
同年 11 月,北京市東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再次指出其東直門分公司未保持食品經營場所環境整潔,給予警告處罰。(港灣財經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