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初,如果你將目光投向 A 股市場的兩大風格賽道——一邊是被視為 " 老成持重 " 的紅利低波指數,另一邊是被譽為 " 新經濟引擎 " 的創業板指,恐怕很難想象,它們在經歷了中國經濟轉型、市場牛熊更迭、科技浪潮席卷的十三年后,會在 2025 年 9 月的某個平淡交易日,悄然交匯于同一收益水平線上。
圖:紅利低波指數與創業板指的長期累計收益比較 ( 全收益 )

這不是一句輕描淡寫的統計結果,而是一個關于投資認知的隱喻,一場真實發生在你我身邊的 " 龜兔賽跑 "。
一、被低估的 " 慢 ":紅利資產為何總被遺忘在角落?
在多數人的心智圖譜中,紅利投資總帶著幾分 " 暮氣 "。它的成分股常被冠以 " 煤電油運 " 的標簽,被認為是增速見頂、缺乏想象空間的傳統企業。它們不講述改變世界的故事,不描繪百倍增長的藍圖,只有按部就班的經營、穩定可持續的分紅,以及一眼望得到頭的業務模式。
于是,在輿論場中,紅利成了那個 " 沉默的配角 "。當市場被情緒點燃,當成長股帶著 AI、人形機器人、固態電池的敘事沖鋒陷陣,紅利總是被遺忘在角落。它的 " 慢 ",被誤讀為 " 停滯 ";它的穩定,被曲解為 " 平庸 "。
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 " 慢 ",恰恰是它在長跑中不掉隊的根基,以紅利指數的編制運作來看,根基體現在三大特征:
用紀律對抗情緒:紅利指數的編制規則,本質上是一套系統化的價值篩選機制——注重持續分紅能力 ( 要求 3 年連續現金分紅 ) 、強調估值安全邊際 ( 根據股息率排序選股 ) ,而這一點,本身在 A 股就具備稀缺性,僅用過去 3 年連續現金分紅這一條件,就可以剔除 A 股約 2/3 的公司。
分紅為錨,重塑復利邏輯:每一筆分紅,都是真金現金的回報。而當這些分紅被再次投入,就成為 " 復利 " 的新起點。時間越久,復利的雪球越大,而這一切,都會讓時間站在投資者的一邊。
無畏波動,悄然前行:受底層資產相對穩定的競爭格局、經營情況影響,紅利資產往往沒有暴漲暴跌的刺激,卻也很少經歷腰斬之痛。紅利資產的走勢,或許更類似綿長的小溪,不為短期噪音所擾,也不因風格輪動而偏離軌道。
圖:中證紅利指數 2024 年 12 月選樣時的核心步驟

二、被高估的 " 快 ":成長投資的陷阱,不在于方向,而在于人心
反觀成長投資,它從不缺少光環。從移動互聯網到新能源,從元宇宙到人工智能,每一輪技術革命都催生一批明星公司,也點燃無數人的財富夢想。成長股的投資故事永遠激動人心,它們的 " 快 ",代表著時代的前沿、資本的追捧、以及民眾的期待。
但 " 快 " 的另一面,是難以駕馭的波動,是敘事頻繁切換的焦慮,更是人性在極端行情下的放大鏡。
你追得上風口,卻未必抓得住結局:成長股的主線常常在改變,個股的競爭格局可能因一次技術路線變革而徹底顛覆。今天的領軍者,明天或許已被淘汰。高增長伴隨高風險,高預期也意味著高不確定性。
你看對趨勢,卻未必熬得過波動:即便選中了最終上漲十倍的股票,過程中也可能經歷 " 翻倍→腰斬→再翻倍 " 的劇烈震蕩。而當賬戶資產大幅回撤時,恐懼、懷疑、焦慮會不斷侵蝕你的判斷。大多數投資者,都在情緒的漩渦中提前下車。
你聽懂了故事,卻未必算得準估值:成長股的定價往往依賴遙遠的未來現金流,估值彈性極大。一旦市場情緒轉冷,或業績不及預期,股價的調整往往又快又狠。
民間那句流傳甚廣的話,點破了關鍵:
" 一年翻十倍的投資者比比皆是,三年翻一倍的投資者鳳毛麟角。"
這不是偶然,而是高波動環境下人性弱點的真實寫照。
三、紅利的本質:以 " 慢 " 為守,以 " 穩為進 "
回過頭看,為什么紅利策略能在長期跑出令人意外的成績?
答案不在于它比成長 " 更好 ",在此也并非想去判斷哪一類投資風格更好,投資工具本身都是中性的,關鍵看是否匹配投資者自身,紅利在于它提供了一種比較適合普通人的投資范式:
它不依賴巧妙的預判,而是依靠系統的紀律;
不追求一夜暴富,而是注重每一步的穩健;
不挑戰人性的弱點,而是利用時間的復利。
當市場熱衷于追逐 " 快錢 "、沉迷于 " 十倍股 " 傳說時,紅利投資始終在做一件事:在低估時買入優質現金流資產,在高估時冷靜退出,并將分紅持續再投資——周而復始,不言不語,卻步步為營。
這種 " 慢 ",不是被動等待,而是主動選擇;不是缺乏進取,而是理性堅守。
四、你愿意做流星,還是恒星?
這場持續十三年之久的 " 龜兔賽跑 ",并沒有絕對的輸贏。成長投資仍是發現時代機遇的重要方式,而紅利投資則是守護財富底層的壓艙石。
但如果你是一名追求長期穩健回報的普通投資者,不妨認真思考:你是否具備捕捉產業變遷的能力?能否承受賬戶大幅波動的壓力?能否在市場的狂熱與恐慌中保持冷靜?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紅利策略所提供的 " 慢 ",或許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種 " 快 " ——它快在復利的累積,快在風險的控制,快在心態的平和。
市場永遠不缺少流星般的財富故事,但真正能穿越牛熊、實現長期增值的,往往是恒星式的資產。
慢,不是缺陷,而是一種智慧;
快,不是目標,而是一種結果。
在這場沒有終點的投資長跑中,你選擇做流星,還是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