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其在中國市場全部 8000 家門店的運營控股權,交予一家中國本土的私募股權公司——博裕投資。
根據星巴克的公告:博裕將持有合資企業至多 60% 股權,星巴克保留 40% 股權,并將繼續作為星巴克品牌與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向新成立的合資企業進行授權?;诩s 40 億美元(不計現金與債務)的企業價值,博裕將獲得其相應權益。

全球咖啡巨頭為何甘愿 " 交出方向盤 "?
博裕,這家一貫低調神秘的機構,有何等能量與底氣,敢于操盤如此龐大的消費品牌轉型?

但博裕投資卻是中國私募股權里的一個另類。
其主要聯合創始人馬雪征,曾為聯想集團首席財務官,團隊核心成員多源自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投)、中信集團等國家級投資平臺,自 2011 年成立之初,便被市場打上了 " 頂級配置、長線思維 " 的標簽。
博裕在中國投資過哪些企業呢?
比較經典的有:蒙牛乳業、阿里巴巴、菜鳥網絡、快手、網易云音樂。

快手、網易云音樂的成功投資,也意味著博裕對中國消費者在數字化生活、社交媒體生態、內容營銷和線上流量玩法上有著相當的洞察和積累。
而這,正是當前星巴克在中國與瑞幸等本土品牌競爭中最明顯的短板——數字化敏捷性與生態豐富性。
博裕的入局,很可能會影響當前星巴克的會員體系、線上訂單、配送網絡乃至營銷方式,實現一場數字化的 " 換血 "。
與傳統 PE 基金 5-7 年的退出周期不同,博裕因其資金多來源于主權財富基金、長期保險資金等,其投資周期可以拉長至 10 年甚至更久。
這種 " 長錢 " 特性,和星巴克中國萬店計劃所需的長期投入和培育期也非常契合。

博裕憑借其深厚的根基,也能有效為星巴克掃清這些 " 非市場性 " 障礙,這是星巴克作為外資企業單打獨斗難以比擬的優勢。
所以說星巴克 " 嫁給 " 博裕,也是一次深思熟慮的選擇,畢竟博裕之所長,恰恰是星巴克當前所需要的。

和肯德基、麥當勞的 " 賣身 " 不同,星巴克和博裕的合作,更像是一場婚姻。
表面上,是星巴克 " 出讓控股權 ",但交易結構的設計處處透露出雙方商業共贏,風險共擔的意識。
一方面,星巴克在此次交易中展現了極大的戰略靈活性。
其核心訴求并非牢牢抓住 100% 的控制權,而是確保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長期健康與增長。

比如沖擊 20000 家門店,在成本更高、回報周期更長的低線市場,20000 家的門店需要天文數字般的資本投入。
將這部分投入和風險轉移給博裕,星巴克得以解放大量資本,用于全球范圍內的其他戰略重點,如產品創新、供應鏈搭建等。
中國云南咖啡之所以能在國際市場打響名聲,星巴克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培育作用。

比如星巴克的 APP 與瑞幸相比,在功能豐富性、社交裂變玩法和配送整合上仍有差距。
博裕的入局,相當于為星巴克中國安裝了一個 " 本土化操作系統 ",能極大提升其應對市場競爭的敏捷性和精準度,打贏這場 " 數字化翻身仗 "。
交易公告中明確提到," 星巴克中國業務的總價值評估超過 130 億美元。這部分價值由三塊構成:出讓控股權益的現金對價、保留的 40% 股權價值、以及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的授權經營收益。"
最后一點尤為關鍵。
它意味著星巴克即使不負責具體運營,也能像 " 收租 " 一樣,持續從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增長中分一杯羹。
這種模式能將星巴克的角色從 " 辛苦的耕耘者 " 部分轉變為 " 坐享其成的平臺方 ",其收益與品牌價值深度綁定。

另一頭,博裕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博裕愿意付出真金白銀獲取控股權,其目標也不僅僅是財務收益,坐拿分紅。
控股權意味著主導權,博裕拿到主導權,則可以對星巴克進行較為激進的改革。

還可以更放手地推動此前星巴克全球總部可能較為謹慎地嘗試。例如推出更徹底的中國本土化產品線(甚至茶飲子品牌)、探索更小的店型(如純快取店、加油站店)、與本土 IP 進行跨界聯名等。
現在的一線城市咖啡戰場已是紅海,真正的增長引擎在于廣闊的三四線城市甚至縣域市場。
這里的消費者對價格更敏感,社交場景與一線城市迥異,對 " 第三空間 " 的需求也可能不同,但星巴克過去遲遲沒能在下沉市場,做出大的動作。

甚至,還可以利用其資本和生態優勢,在特定區域或特定時段,嘗試更具攻擊性的價格策略或補貼活動,以搶占市場份額。
而這,一直是星巴克中國過去不敢嘗試的。(怕影響品牌調性)
因此,這個 "60/40" 的股權結構是一個很精妙的平衡:
星巴克用控股權換來了資本解放、風險共擔和長期的品牌收益;而博裕用資本和資源換來了推動深度變革所必需的主導權。
雙方都押注于同一個目標:一個更大、更強、更本土化的星巴克。

星巴克引以為豪的是其 " 伙伴文化 " 和獨特的價值觀。
他們精心呵護并激勵一線員工的 " 伙伴精神 ",給到員工更多的工資,更多的假期,給到用戶更好的咖啡空間體驗,這正是星巴克體驗的核心。

當博裕的職業經理人帶著財務報表和 KPI 指標,進入一個充滿 " 咖啡熱情 " 和 " 人文關懷 " 的組織時,會產生矛盾嗎?
畢竟,成本優化勢必會影響到員工福利和培訓投入,從而動搖服務的根基。
所以這場合作,既是對博裕 " 中國核心資產運營商 " 能力的一次終極檢驗,也是對星巴克能否保持初心的拷問。
萬店雄心之下,雙方管理層在戰略決策上如何磨合將會成為接下來的重點,我們會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