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數智經濟

" 辛辛苦苦剪了兩個小時視頻,結果導出 4K 高清畫質時還要解鎖 SVIP 會員,離大譜了!"
近期,各個社交平臺上都充斥著,用戶對軟件付費以及會員漲價的吐槽。
自 2024 年至今,從辦公軟件到視頻工具,從個人會員到企業服務,一場席卷全行業的軟件漲價潮悄然蔓延。
據光錐智能不完全統計,國內軟件會員費用價格平均漲幅達 20-30%。企業漲價的動力,來自 AI 帶來的價值和成本的雙重提升。
跟互聯網時代相比,AI 正在改變人們對 " 軟件付費 " 的消費觀。
以往,中國用戶對軟件付費的態度是 " 能蹭就蹭 ",白嫖黨占據絕大多數。如 2015 年,某辦公軟件推出 10 元 / 月會員時,論壇滿是卸載預警;2018 年視頻平臺首次漲價,微博相關話題下充斥著割韭菜的罵聲。
現在,盡管社交平臺上依然罵聲一片,但卻與十年前 " 付費即卸載 " 的抵制潮不同,更多的用戶選擇了愿意為其 AI 功能買單。
據智聯招聘 2025 年調研顯示,56.1% 的職場人愿意為 AI 服務付費,其中 23.4% 的職場人已完成 AI 工具付費行為,16.5% 曾為單個 AI 工具 / 服務付費,如購買單月會員,6.9% 職場人曾為多個 AI 工具 / 服務付費,而 24.1% 高管愿意為單個 AI 工具支付 200 元以上的單月費用。

更讓她無奈的是,即便吐槽 " 太貴 ",最終還是咬牙續費,畢竟 "AI 數字人一天能拍 10 條口播,比雇真人演員省太多,這點會員費算零頭。"
可以看到,這場漲價潮的背后,是中國軟件市場三十年來未有的深刻變革,AI 技術不僅重構了產品價值,更徹底扭轉了用戶的付費認知。
這背后根源就在于,中國用戶愿意為能夠真正提升效率的、好用的 AI 工具和產品買單。
而當免費模式不再是唯一通行證,產品能力成為用戶衡量是否值得付費標準時,有 AI 加持的軟件訂閱模式,或許在中國市場,終于能成為一門賺錢的生意。
漲價潮里的眾生相
AI 成繞不開的加價項
越來越多的 APP,開始在產品內集成 AI 功能。從基礎的 AI 助手,到知識問答,再到 AI 搜索等,而這也成為這些 APP 會員費用漲價的核心籌碼。

2024 年 6 月前,剪映僅設 25 元 / 月的 VIP 會員,涵蓋基礎特效與水印去除功能;6 月推出 SVIP 后,形成 "VIP 限移動端、SVIP 全平臺通用 " 的分級體系,SVIP 月費 59 元、年費 499 元,較原 VIP 年卡漲幅達 93%。
更讓老用戶不滿的是功能 " 遷移 ",原本免費的 " 智能劃重點 "" 自動字幕翻譯 ",以及常用的 "4K 導出 " 功能被歸入 SVIP 權益池。
從社交媒體上用戶的反饋來看,雖然吐槽很多,但更多用戶還是為其買單。
剪映漲價之后,同類工具類產品也紛紛跟進,如 Movavi Video Editor 就針對國內用戶推出促銷價格 69 元 / 月的訂閱制,其核心賣點正是一鍵式 AI 工具,包括 AI 自動字幕生成等功能。

相比于視頻剪輯工具,協同辦公軟件的漲價邏輯更清晰,即綁定 AI 功能實現價值重構。
在這其中,WPS 的操作更具代表性。2025 年 8 月,WPS 重組了會員體系,其超級會員從 198 元 / 年降至 148 元 / 年,但卻單獨推出了 AI 會員,國際版定價 129.99 美元 / 年(約 930 元),國內版雖未公開高價,但通過功能拆分實現精準變現。
而騰訊會議的會員費則實現了一年翻三倍的增幅,同時完成從個人 - 企業的付費梯隊建設。
2024 年 10 月,個人專業版從 25 元 / 月漲至 49 元 / 月,漲幅 96%,對應的權益升級包括 100 人參會、不限時會議、100GB 云錄制及 AI 小助手 Pro,可自動生成結構化會議紀要。
2025 年 1 月,騰訊會議再推商業版,139 元 / 月 / 賬號的定價瞄準中小企業,新增 300 人會議、企業 SSO 等功能,形成 " 個人 - 企業 " 的付費梯度。
飛書也完成付費體系搭建,標準版 50 元 / 月可以提供 AI 字幕、多語言實時翻譯,專業版 80 元 / 月解鎖專業數據報告功能,而旗艦版則高達 120 元 / 月,提供包含多維表格、高級存儲及 AI 功能等。
值得一提的是,飛書還將部分產品進行獨立收費,比如多維表格,其提供免費版和付費版,其中付費版包括高級版(2499 元 / 年,20000 行)和企業版(5499 元 / 年,50000 行)。
另外,阿里巴巴旗下 1688 的誠信通,每年的會員費由 6688 元漲價至 9988 元,漲價的原因是其推出了誠信通 AI 版,集成 AI 智能經營系統 ( AI4.0 ) ,提供全鏈路 AI 服務 ( 開店、選品、營銷、分析等 ) ,據平臺估算,新增權益市場價值超 6688 元。
可以看到,AI 已經成為這些軟件漲價的核心籌碼,甚至很多軟件還在醞釀 AI 功能獨立付費。
有消息顯示,騰訊會議的 AI 功能月活躍用戶已達 1500 萬,同比增長一倍,其 AI 會議紀要、實時翻譯等功能也正醞釀收費升級。有企業 IT 負責人透露,多家廠商上門推銷時明確表示:"AI 功能單獨定價,是行業新規則。"
相比較來說,視頻平臺 APP 漲價卻遇阻,AI 救場乏力。如騰訊視頻在 2025 年 Q1 長視頻訂閱用戶 1.17 億,同比增長 1%,但收入持平。其試圖通過 AI 功能破局,在會員體系中加入 "AI 劇情解說 "" 個性化推薦 " 等權益,但用戶感知度較低,尚未形成像辦公軟件那樣的付費驅動力。
綜上來看,在光錐智能的統計中也發現,相比較來說,工具類的 APP 集成 AI 功能后漲價會更容易被用戶所接受,比如協同辦公軟件、視頻剪輯軟件等。而對于視頻平臺類 APP,用戶會更注重所提供內容質量,AI 反倒并沒有給漲價提供更多的價值。
軟件漲價根源
AI 背后的 " 燒錢黑洞 "
" 以前做軟件是寫代碼,現在做軟件是買算力。" 一位 AI 軟件產品經理的話道出漲價本質。
當前,生成式 AI 普及,讓軟件企業陷入算力燒錢大戰,而這筆成本最終勢必要轉嫁到用戶身上。
如剪映的 " 數字人合成 " 功能,每生成 1 分鐘視頻需調用服務器約 3 分鐘,按 2025 年 CoreWeave 的租賃價格 49 美元 / 小時計算,單條視頻的算力成本就達 2.45 美元,若按日活用戶生成 100 萬條視頻估算,單日算力成本超 240 萬美元。為覆蓋成本,剪映不得不將此類功能歸入高價 SVIP。
另外,服務器和帶寬成本同樣居高不下。其中,DeepSeek 的漲價最能說明問題。
2025 年 2 月,這款爆火的國產 AI 大模型結束優惠期,輸出 tokens 價格從每百萬 2 元飆升至 8 元,漲幅高達 300%,輸入 tokens 費用也翻了 2~5 倍。對此,DeepSeek 給出的理由很直白:優惠期用戶暴增導致服務器負載激增,運營成本大幅上升。

此外,對于視頻剪輯類軟件來說,版權的成本也在增加。比如剪映素材庫中的每首 BGM、每個特效模板都需支付版權費,有業內人士透露,一首熱門短視頻 BGM 的年度版權費可達數十萬元。隨著內容監管趨嚴,軟件企業不得不加大版權投入,這部分成本最終轉嫁到會員費中。
事實上,用戶在社交平臺上吐槽歸吐槽,但真正續費的人并不少。" 漲價能被接受,本質是 AI 創造了新價值。" 一位用戶說道。
騰訊會議的 AI 功能就是典型例子,其 AI 助手能實時生成結構化紀要、自動分配待辦事項,某互聯網公司測試發現,這一功能讓會議效率提升 40%,即便未來漲價,他們也計劃全員續費。WPS AI 的 " 表格智能分析 " 功能則更受財務人員青睞,其能將 3 小時的數據分析工作壓縮至 20 分鐘。
這種價值升級在創作領域更明顯。剪映的 "AI 字幕翻譯 " 支持 20 種語言," 無限運鏡 " 能自動擴展視頻畫面,讓普通用戶也能做出專業級作品。
據 a16z 報告指出,AI 已把創意門檻降到零,任何崗位都能上手創作,這讓付費變得理所當然。
軟件企業的營收數據,也印證了其漲價策略的有效性。
金山辦公 2025 年 H1 營收 26.57 億元,其中 WPS 365 業務收入同比激增 62.3%,新增中國聯通、長江三峽集團等頭部客戶,AI 功能成為政企客戶付費的核心理由。
騰訊的增值服務收入更具說服力,2025 年 Q1 達 920 億元,同比增長 17%,其中音樂訂閱收入增長 17%,訂閱用戶 1.23 億,ARPU 提升明顯。雖然長視頻板塊增長乏力,但辦公協作類服務的漲價貢獻了可觀收入。
即便是爭議最大的剪映,也通過漲價實現了收入躍升。據字節跳動內部數據顯示,SVIP 推出半年后付費轉化率達 3.2%,按抖音 5 億創作者基數估算,付費用戶規模超 1600 萬,僅年卡收入就達 80 億元,遠超此前 VIP 體系的營收規模。
反觀未跟進 AI 升級的軟件,生存狀況愈發艱難。據悉,某老牌視頻剪輯工具因未接入 AI 功能,2025 年付費用戶流失 40%,被迫將年卡價格從 199 元降至 99 元,仍難挽頹勢。
究其根源,AI 能夠真正提升效率,才是中國用戶愿意為這些 APP 漲價買單的根本原因。就像某位用戶所說:"AI 生成 PPT 太省時了,以前做一天方案,現在半小時搞定,漲價也認了。"
軟件付費的
" 中國時刻 " 終于到來
二十年前,雷軍帶著金山毒霸喊出 " 免費殺毒 ",開啟了中國軟件的免費時代。二十年后,AI 技術正在終結這個時代,迎來付費的 " 中國時刻 "。
過去,軟件企業靠免費吸引流量,再通過廣告、捆綁軟件盈利,陷入 " 越免費越劣質 " 的惡性循環。而現在,AI 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僵局,軟件企業找到了更健康的商業模式,即價值收費。
頭部企業率先通過 AI 建立壁壘。字節跳動為剪映投入數十億 AI 研發費用,百度為智能云文檔接入文心一言大模型,騰訊為會議軟件配備專屬 AI 服務器。
在頭部企業都在 " 卷 "AI 的情況下,中小軟件企業要么跟進 AI 投入,要么接受市場淘汰。某二線辦公軟件企業創始人坦言:" 不做 AI 就沒人用,做 AI 每年要燒幾千萬,只能通過漲價回收成本。"
這種競爭倒逼行業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而漲價正是品質升級的必然結果。由此也不難看出,這波軟件漲價潮絕非簡單的 " 割韭菜 ",而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算力成本的飆升要求企業找到新的收入來源,AI 帶來的價值升級讓用戶愿意為好產品買單,市場競爭則倒逼企業從流量思維轉向價值思維。
對用戶而言,付費不是負擔,而是篩選優質服務的高效方式,當軟件企業能通過付費獲得合理利潤,就不必靠廣告和捆綁盈利,最終受益的還是用戶。對行業而言,付費模式的成熟,則標志著中國軟件終于擺脫了 " 免費詛咒 ",進入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正如一位行業老兵所言:" 以前我們總羨慕國外軟件能靠訂閱費賺錢,現在才明白,不是中國用戶不愿付費,而是我們沒做出值得付費的產品。AI 終于讓我們補上了這一課。"
當軟件成為一門好生意,中國科技產業的創新活力,或許才剛剛被真正激活。
光錐智能"AI 交流群 "已建立,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GZZN2019)溝通進群。
聯系我們
王一粟
創始人 / 主編
ID:cishicike000
※添加時請備注公司 + 姓名 + 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