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而出。
文 / 梁樂天
最近刷抖音的時候,葡萄君注意到一個現象:越來越多中小游戲制作人,正帶著他們尚未成熟的作品,從幕后走到臺前。
抖音話題 當前已有千萬播放,話題底下有不少游戲制作團隊自發分享自己的游戲內容、創作故事,甚至親自下場吐槽自己在開發過程中的 bug 合集,這在以前并不多見。過去的制作人們,尤其是中小團隊的制作人,大多更習慣待在幕后打磨產品,待產品成熟度較高時才會投向市場。

幾乎在同一時間,抖音游戲官方也找到了他,邀請他加入一個名為 " 青芽計劃 " 的扶持項目。
按官方的說法,這個計劃是要去發現并孵化 " 富有內容創造力和文化內涵 " 的游戲作品,以及背后的 " 新生代制作人 ",幫助他們創造更多與市場、玩家的溝通機會。
為了給新生代制作人提供更大的舞臺,在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的指導下,抖音游戲聯合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共同舉辦了青芽游戲創作大賽,為獲獎作品和制作人們提供獎金和孵化資源。


這一連串動作,自然讓人有些好奇:抖音游戲為何在此時加碼扶持新生代制作人?它與行業內過往的各類扶持計劃,究竟有何不同?
01
既發掘游戲,也發掘人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或許需要先理解抖音獨特的內容生態,它目前是如何發掘中小游戲和制作人的。
如果你是個中小游戲開發者,或許會懂這種痛:游戲好不容易做出來個 Demo,想發出去測試玩家反饋。但你缺錢宣發,發出去的東西,大概率石沉大海。至于那些傳統的推薦位、編輯精選?想都別想,人家憑什么看你一個不知名小團隊做的 " 半成品 "。
而抖音的內容生態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這套邏輯。在這里,決定一款游戲能否 " 火 " 的,并非完全在于投放預算的多少,還在于其內容本身是否有趣——它有沒有被二次創作、直播整活的潛力。
葡萄君了解到,去年《幻獸帕魯》剛上 EA 版時,抖音游戲就通過作者的評測視頻,關注到了這款游戲。作者們發酵出 " 究極縫合怪 " 熱梗,游戲上線后," 究極縫合怪幻獸帕魯上線 " 這個話題當天就登上了抖音熱榜 Top 1。
這種邏輯的真正厲害之處在于,它甚至不需要一個完整的游戲。能發現一個推出后已經小火的游戲,那頂多算跟風;能從零到一,把八字還沒一撇的 Demo 發掘出來并帶火,這才是抖音孵化能力的體現。
說個更近的例子,《一步一腳印》。這是一款模擬雙腳物理運動的步行模擬游戲。在游戲中,你將扮演主角奈特,通過鼠標控制他左右腳的抬腿、角度,同時還得利用 WASD 方向鍵來平衡身體重心。走路,是這款游戲的核心玩法,看似簡單但偏偏卻是最困難的事。
目前,游戲已經更新了正式版,但它在抖音上真正火起來的時間,卻能追溯到更早。

轉折點發生在抖音。一位名叫 " 文化人趙老八 " 的創作者,將他 " 受苦 " 般的試玩過程剪輯成了幾條視頻。
視頻里,他標志性的北方口音,配上游戲 " 看似簡單、實則抓狂 " 的笨拙操作,將個人的挫敗感轉化為了大眾的觀看樂趣。結果是,視頻全都爆了,點贊量也突破了百萬。
有玩家吐槽:" 這簡直是早期人類試圖馴服雙腿的珍貴影像 ";也有人說:" 這兩步道走的,給我眼淚都笑出來了。"

一時之間,短視頻、直播、圖文……抖音各種內容形態都加入了進來:有人開直播,表演了一晚上的寸步難行;還有人把各種花式摔倒的畫面,剪成了短視頻集錦。最終的結果是,僅僅一個星期,Demo 相關內容的觀看總量便從幾萬上漲到數億。


而當一款游戲通過內容創作火了之后,玩家的好奇心自然會延伸到游戲背后的人。他們想了解開發故事,想與制作人直接對話。
但傳統的宣發渠道,往往是官方對玩家的單向喊話,缺乏有效的溝通方式。
這時候,抖音內容生態的另一個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它能讓制作人也走到臺前,跟玩家直接互動。這種互動,又可以進一步反哺游戲本身。
《舒舒服服小島時光》的制作人 " 小澤三木 " 便是個例子。

但從結果來看,玩家對他的游戲很買賬。這份認可直接體現在了數據上:一條定檔視頻,就拿了 20 萬贊。

而抖音給玩家和制作人提供了一個對話通道。制作人發了視頻,玩家可以在評論區提問、吐槽、給建議;制作人看到了,甚至可以再專門發一個視頻來回應。一來二去," 開發 - 反饋 - 迭代 " 的良性循環便形成了。

比如《謝謝你玩我的游戲》欄目,專注于發掘制作人自己的想法和開發幕后的故事。此前,該欄目中一期對談《賽博朋克 2077》開發團隊 CDPR 的視頻,獲得了 18 萬點贊。評論區里,不少玩家都在分享自己游玩《賽博朋克 2077》和《巫師》系列的經歷。

那么,當一個平臺意識到這種可能性之后,它會做什么?
答案呼之欲出:把這種扶持,做得更大力,也更成體系。
02
一個計劃、一場比賽
這便是我們現在看到的 " 青芽計劃 "。

這讓人感覺,青芽計劃似乎不是單純地給錢給流量,而是在回應我們上面提到的,開發者會遇到的痛點。
一方面,它愿意給創意被驗證的機會。
畢竟,當大部分人都涌入主流賽道時,一個關于新敘事、新風格的創意,很容易讓開發者陷入自我懷疑:這個創意是不是太怪了?玩家會喜歡嗎?是不是根本沒人玩?這種焦慮,在漫長的開發周期里簡直是家常便飯。
而青芽計劃,為這種自我懷疑提供了出口。它在主動歡迎那些小眾的、不太主流的嘗試。它想讓連開發者自己都拿不準的創意,能有一個被玩家檢驗的機會。而檢驗的結果,能幫開發者及時止損,或者提供繼續走下去的堅定信心。

這對很多開發者來說,可能再實際不過了。團隊要吃飯,房租要交,賬上的錢每天都在燒。這種生存的壓力,很多時候會導致一個還不錯的想法,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打磨,只能被迫改得面目全非,或者草草上線。
而青芽計劃,提供了一段寶貴的緩沖期,讓那些微小但堅定的想法,能多一點喘息的空間。這樣,當團隊面臨生存還是堅持創意的抉擇時,這個計劃或許能給他們多一些再堅持下去的信心。

所以,青芽計劃落地的第一個行動,便是 " 青芽游戲創作大賽 "。
游戲創作大賽并不少見,屏幕前的各位可能也參加過不少。問題是,很多比賽,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行業內部的評獎,或者是一個展示技術力的平臺。大家交個作品,評委們關起門來自己評一評,最后發獎杯和獎金就完事了。
這當然是有價值的,但它并未解決中小開發者最愁的問題——產品怎么跟市場見面?
首先,它沒有把所有人都放在同一個賽道里,而是區分了行業賽區和高校賽區。這是一種定位。畢竟,你不可能用評判成熟行業團隊的標準,去要求學生團隊的創意原型。

至于高校賽區,則更像是在押注未來。現在高校里想做游戲的同學熱情有多高、腦洞有多大,應該不必多說了。但以前做游戲的老路子,實在太長了:在某家公司干個好幾年,學經驗、攢資源、熬資歷,有機會了再出來單干。這場大賽,本質上開辟了一條近路:如果你有好創意,或許不必等那么久,可以直接拿出來手底下見真章。
此外,大賽也分為兩個賽區,分別準備了總計 313 萬和 183 萬的獎金 + 孵化資源。這筆錢對于學生團隊,或者剛起步的開發者來說,應該算得上一筆能讓他們活下去、試一試的啟動資金。

這不只是簡單的命題作文,更像是一種引導,同時也是在幫開發者篩選玩家。它釋放了一個信號:在當下這個拼玩法、拼美術的激烈競爭中,你不見得非要在主流賽道上卷贏所有人。那些有文化思考和人文關懷的作品,在這里同樣受到歡迎。

為此,大賽設置了 " 優秀開發日志獎 " 這一特殊獎項,除了獎給游戲作品外,還會獎給 " 開發過程 "。同時,決賽階段還明確要求 " 必須開通抖音賬號發內容 ",并且引入了 " 大眾評審 " 環節。

這既是在踐行 " 開發 - 反饋 - 迭代 " 的良性循環,也是在促使開發者轉換身份——你不能只悶頭開發,還得學會作為一個內容創作者,在抖音這個內容生態里生存。而這種被市場提前驗證的機會,以及由此鍛煉出的與玩家溝通的能力,或許比最終能否獲獎、獎金多少,來得更重要。
03
結語
現在,我們或許可以回答開頭那幾個問題了。
青芽計劃并不是一時興起。它是抖音在中小游戲的內容發掘生態形成后,一次合乎邏輯的嘗試。
這個計劃和賽事的啟動,都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內容形態空前繁榮、用戶參與感空前高漲的時間點。玩家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他們渴望參與,渴望二創,渴望與制作人真誠地對話。
對中小制作人來說,這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他們最缺的,或許不是創意本身,而是能讓創意活下來、被市場驗證的環境;是不必為了下個月的房租而妥協的耐心和緩沖期;是一個在游戲正式上線前,就能提前知道玩家到底喜不喜歡、避免閉門造車的機會。
青芽計劃,連同青芽游戲創作大賽,似乎就是在試圖提供這樣一個環境:你的作品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有閃光點;相比于你最后的結果,它更看重你愿不愿意站出來、和玩家溝通的那個過程。
而這,或許正是 " 青芽 " 這個名字的題中之義:它代表了新生、稚嫩,但也蘊含著無限可能。
(目前,青芽游戲創作大賽已開啟報名,感興趣的朋友可點擊閱讀原文跳轉至報名頁)


游戲行業書籍推薦: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公眾號
(星標可第一時間收到推送和完整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