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交出第三季度 " 成績單 "。
根據財報,第三季度單季營業收入為 1041.86 億元,同比增長 12.9%;歸母凈利潤 185.49 億元,同比增長 41.21%。前三季度,寧德時代實現營業收入 2830.72 億元,同比增長 9.28%;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達 490.34 億元,同比增長 36.2%,這也意味著,寧德時代每日凈賺約 1.8 億元。
業績飆升的同時,其市占率的 " 王者地位 " 似乎開始動搖。根據乘聯分會日前公布的數據,動力電池方面,寧德時代市場份額降至 41.7%,創下近 6 年來的最低紀錄,而行業第二梯隊企業的份額在逐步上升。
關于寧德時代為何動力電池份額下降較快,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能見派》表示,電池產業發展較快,尤其磷酸鐵鋰產業發展特別快,寧德時代在磷酸鐵鋰的份額出現下降,處于一種被稀釋的狀態,而在三元電池方面,由于比亞迪全面轉型磷酸鐵鋰電池,因此寧德時代、LG、蜂巢等企業的優勢更加明顯。
被蠶食的王者
乘聯會的數據顯示,從 2020 年到 2025 年,寧德時代的市場份額分別為 50.0%、51.9%、47.2%、43.5%、45.3% 以及 43.3%。與之相對的,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維權)等電池廠商的份額在穩步提升。
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 寧德時代市場總體來看處于一個萎縮或者慢增長的市場,這主要是行業發展速度不同帶來的影響。"
另有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第二梯隊企業在細分領域有突破是市場份額提升的原因之一。
" 那些二線廠商真的在技術上憋出了大招," 上述人士表示,那些曾經被寧德時代壓得喘不過氣的廠商,現在終于等到了翻身的機會。他們不再盲目追求全面超越頭部企業,而是找準自己的定位,在某個細分領域做到極致。有的專注磷酸鐵鋰技術,有的深耕圓柱電池,還有的專門為商用車開發專用電池。這種差異化競爭策略,讓整個市場的生態變得更加健康。
該人士認為,整個動力電池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從 " 一超多強 " 到 " 群雄逐鹿 " 的轉變:" 這些二線廠家就像班級里那些單科特別強的學生,雖然總分不一定最高,但在自己擅長的科目上絕對能打。"
想要話語權的車企
動力電池市場份額進一步分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車企為降低供應鏈風險,選擇與多家電池企業合作,不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某頭部車企內部人士表示,現在電池行業確實存在上述情況。從短期競爭來看,電池行業目前并沒有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淘汰賽,一、二線電池企業競爭格局相對穩定,主機廠更多從供應鏈保障、成本競爭力等方面考慮,普遍選擇兩家甚至更多電池供應商,通過調整內部份額來抑制價格。
" 綜合來看,電池行業頭部企業很難再繼續擴大份額,能夠維持現狀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上述人士認為,從中長期來看,各主機廠都把電池作為自己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比如都在自研固態電池,力求自己研發的電池比市面上能買到的電池更有競爭力,所以也會進行一部分電池的自研自產。
對于二線廠商的生存發展策略,某上榜電池企業內部人士表示,一般來說,主機廠為了保險,都會選擇兩三家供應商供貨,而且相較于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和二線企業合作,主機廠在議價、研發、產線等方面有更高的話語權。
該內部人士透露,主機廠想了解更多電池知識,方便自己進行產品升級迭代。以前都是自研,成本太高,所以希望與電池廠合作研發。而寧德時代不愿接受這種模式,只希望主機廠購買其產品,但是二線電池企業則可以開放合作,就像欣旺達和理想的合作。
近日,有消息稱,理想汽車與電池廠商欣旺達將以 50:50 的出資比例,成立合資公司。該合營企業主要從事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的生產、制造、銷售等業務,用于生產理想汽車自研的動力電池產品," 明年理想汽車自研的動力產品就將上車 "。
知情人士透露,理想與寧德時代共創的電池項目,理想內部稱其為聯合開發;而在與欣旺達的合作中,理想對電池產品、工藝和材料等方面都進行了主導設計,在理想內部被稱為自研電池。
業內人士表示,成立合資公司對雙方都有利,理想能夠獲得定制化、供應穩定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也能降低投資風險。但寧德時代這樣的巨頭企業,很難被理想的定制開發費打動,他們更希望將技術應用在更多客戶的車型上,攤薄研發成本,保證投入產出比最大化。
事實上,車企也在營銷中有意無意弱化電池品牌。近期,理想 i8 的電池品牌問題引發討論。從網友曝光的配置頁面截圖與購車咨詢記錄來看,理想 i8 最初明確標注 " 動力電池類型為理想 - 寧德時代麒麟 5C 電池 ",但后續部分渠道的配置詳情中 " 寧德時代 " 字樣消失,僅保留 " 三元鋰 5C 超充電池 "。
分析人士認為,二線企業的市場份額雖不是暴漲,但確實是一步一個腳印往上爬。對于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來說,多元化競爭其實是好事,消費者能買到更多樣化的產品,車企在選擇電池供應商時有了更多議價空間,就連電池回收利用這些后端環節也開始受到重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們發現光賣電池還不夠,得把整個生命周期都考慮進去才能保持競爭力。這種全鏈條的競爭思維,正在重塑整個行業的商業邏輯。
" 這場全球電池格局的變化,其實反映的是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成熟。" 上述人士認為,當市場從野蠻生長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必然會出現更加多元化的競爭態勢。頭部企業不再能躺著賺錢,二線廠商有了逆襲的機會,整個產業鏈的效率也在競爭中不斷提升。
關于動力電池企業市場份額的變化是否會持續擴大,崔東樹認為,未來競爭激烈,二線企業也會有掉隊的,寧德的組合優勢還是很明顯。(劉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