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監管調整的核心在于重塑上幣規則,要求交易所必須制定明確的上幣、下架標準及信息披露細則,新上市代幣需滿足最低流通量等硬性指標,同時限制上市初期市價委托交易,從源頭防范 " 上幣拉盤 "、僵尸幣炒作等市場亂象。這一舉措直指韓國加密市場長期存在的 " 泡菜溢價 " 問題——本地交易所的上幣效應曾成為項目方獲取資本關注的 " 黃金門票 ",也催生了散戶的 FOMO(錯失恐懼)投機情緒,而政府直接監管將大幅削弱這種非理性市場慣性。
監管升級并非孤立行動,而是韓國加密監管體系逐步完善的關鍵一步。作為擁有超 1600 萬加密交易賬戶(占全國人口近三分之一)、韓元穩居全球第二大加密交易法幣的市場,韓國此前已通過多項立法搭建基礎監管框架:2021 年實施《特定金融交易信息利用法》確立合規備案制度,2022 年成為全球首個落地 " 旅行規則 " 的國家,2024 年 7 月生效的《虛擬資產用戶保護法》進一步強化資產托管與風險監控。此次上幣權收歸政府,正是對前期監管的深化,填補了資產發行環節的監管空白。
新規還同步明確了多項配套監管措施。在法律定義上,將 " 虛擬資產 " 更名為 " 數字資產 ",正式納入分布式賬本技術特征,同時細分服務商類型并禁止混合經營,厘清各類市場主體的法律責任。穩定幣監管框架也首次被引入,要求發行人持有 100% 以上高流動性資產作為準備金,原則上禁止支付型穩定幣支付利息,且交易所不得自行發行穩定幣。針對 Upbit、Bithumb 等頭部機構占據 90% 以上市場份額的現狀,金融委員會正聯合公平交易委員會研究反壟斷方案,以維護市場活力。
從市場背景看,監管收緊與韓國散戶對高風險資產的狂熱密切相關。數據顯示,韓國散戶熱衷投機小幣種,本地交易所山寨幣交易量占比超 80%,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全民炒幣熱潮背后的洗錢風險、資金外流等問題已引發監管層持續擔憂。此前,韓國金融信息分析院(FIU)曾多次嚴打非法境外交易所,對未登記運營者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五千萬韓元以下罰款,但境外機構登記率始終偏低,此次上幣監管升級將進一步壓縮灰色操作空間。
金融委員會委員長李億遠表示,新法案需配備充分安全裝置,相關部門正進行最終協調,旨在通過明確規則強化投資者保護,同時為行業創新提供可預測的制度環境。隨著韓國與美、歐、日等經濟體同步推進加密監管制度化,這場 " 上幣權收歸 " 行動不僅將重塑本土市場生態,也為全球虛擬資產監管提供了 " 嚴監管與促創新平衡 " 的實踐樣本。
注:文中素材來源于網絡公開資料,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于網絡
編 | Black 審 | 林蛋殼
聲明: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