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數智經濟
9 月底的杭州,淅淅瀝瀝的秋雨下熱氣依然翻涌。2025 年的云棲大會,熱度比往年還要高。
熱鬧的展館中,來來往往的人群都在討論著大模型要怎么落地,甚至有些人直接現場談起了生意,想要在自家的產品上定制具體的大模型,甚至一周之內就要交付落地。
值得玩味的是,過去兩年活躍在云棲大會的大模型明星創業公司們,今年卻罕見的集體缺席。不管是主論壇的演講,還是展館的展位展示,都沒有他們的身影。
反觀很多依托 AI 大模型落地的企業,無論是 AI 應用的創業公司,還是汽車、金融等產業側公司,今年卻成了云棲大會的主角。
從2023年 AI 技術占主導,到今年 AI 應用的全面開花,云棲大會的轉變,也恰恰印證了 AI 大模型正處于從 " 模型競賽 " 邁向 " 產業價值 "的轉折點。
當然,大模型技術的發展遠未到終點,AI 產品的最終形態也同樣如此。
2025 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 CEO、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 CEO 吳泳銘給行業,也給阿里云自己,提出了一個更激進的遠景目標:
實現通用人工智能 AGI 已是確定性事件,但這只是起點,終極目標是發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類的超級人工智能 ASI,并首次系統性闡述了實現 ASI 的路徑。
阿里巴巴集團 CEO、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 CEO 吳泳銘
為支撐這一宏大愿景,吳泳銘表示,阿里巴巴正在積極推進三年 3800 億的 AI 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并將會持續追加更大的投入。
根據遠期規劃,為了迎接 ASI 時代的到來,對比 2022 年這個 GenAI 的元年,2032 年阿里云全球數據中心的能耗規模將提升 10 倍。
吳泳銘判斷,未來全世界可能只會有 5-6 個超級云計算平臺。顯然,阿里云想成為其中之一。
AI,讓吳泳銘重拾阿里的野心
今年,是云棲大會舉辦的第十年,也是吳泳銘執掌阿里集團和阿里云滿兩年的時間。
兩年前,阿里云面臨著增速持續下滑、分拆上市未能達市場預期,股價波動加劇等挑戰,吳泳銘的上任,自然承載著眾望。上任后,吳泳銘就確立 AI 驅動、公有云優先戰略,持續加碼 AI 賽道。
兩年后的云棲大會上,吳泳銘的 AI 戰略也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在云基礎設施層面,過去一年,阿里云 AI 算力增長超 5 倍,AI 存力增長 4 倍多。
據三方機構 Omdia2025 年上半年數據顯示,中國 AI 云市場阿里云占比 35.8%,超過 2 到 4 名總和,在已采用生成式 AI 的財富中國 500 強中,超 53% 企業選擇阿里云,滲透率位列第一。
更為重要的一點,借助 AI,阿里云重回新增長。據財報數據顯示,阿里云 2025 年第二季度營收為 333.98 億元,同比增長 26%,創下近三年最高增速。
但這顯然只是起點。
借 AI 大模型發展浪潮,吳泳銘也重拾了阿里云的野心。阿里云已經不滿足只做一家傳統的云服務商,而是要成為" 全棧人工智能服務商 "。
確立此目標的背后,是吳泳銘堅信:"AGI 只是起點,終極目標應是 ASI(超級人工智能)"。
吳泳銘認為,AGI 的目標是將人類從 80% 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人類專注于創造與探索。而 ASI 作為全面超越人類智能的系統,將可能創造出一批 " 超級科學家 " 和 " 全棧超級工程師 "。
同時,吳泳銘也系統性的闡述了通往 ASI 的三階段演進路線:
第一階段:" 智能涌現 ",特征是學習人,即 AI 通過學習海量人類知識具備泛化智能。
第二階段:" 自主行動 ",特征是 " 輔助人 ",即 AI 掌握工具使用和編程能力以 " 輔助人 ",如大模型 Coding 能力的提升,可以幫助人類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并將更多場景數字化。
" 發展大模型 Coding 能力,是通往 AGI 的必經之路。" 吳泳銘說道。
到第三階段,AI 則能通過連接物理世界并實現自學習,進行 " 自我迭代 ",最終實現 " 超越人 "。
這個階段有兩個關鍵因素:
一是 AI 連接了真實世界的全量原始數據,讓 AI 與真實世界持續互動,獲取更全面、更真實、更實時的數據;二是 Self-learning,即 AI 自主學習能力的迭代進化。
從學習人,到輔助人,再到超越人...... 至此,吳泳銘判斷,大模型將成為下一代操作系統,而超級 AI 云將成為下一代的計算機。
一方面,未來幾乎所有鏈接真實世界的工具接口都將與大模型進行鏈接,所有用戶需求和行業應用將會通過大模型相關工具執行任務,AI 大模型將會是承載用戶、軟件與 AI 計算資源交互調度的中間層,成為 AI 時代的 OS。
另一方面,大模型是運行于 AI 云之上新 OS,其背后需要超大規模基礎設施和全棧的技術積累,也只有超級 AI 云才能夠承載這樣的海量需求。
因此,為實現 ASI,吳泳銘明確表示,阿里云將通過兩大核心路徑實施 AI 戰略:
第一,通義千問堅定開源開放路線,致力于打造 "AI 時代的 Android 系統 ";
其二,構建作為 " 下一代計算機 " 的超級 AI 云,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網絡。
" 在這個新時代,AI 將會替代能源的地位,成為最重要商品,驅動千行百業每天的工作。絕大部分 AI 能力將以 Token 的形式在云計算網絡上產生和輸送。Token 就是未來的電。" 吳泳銘說道。
顯然,通義千問成為吳泳銘手里的 "AI 先鋒軍 ",而阿里云則是通往 ASI 路上的計算底座。但這個目標究竟能否實現?又最終何時才能夠實現?這都將取決于阿里云未來發展迭代的速度。
畢竟,現階段全球各大云廠商都在加碼 AI 賽道,亞馬遜云、谷歌云、微軟云全球三大云廠商對 AI 的未來同樣虎視眈眈。
ASI 的先鋒軍
通義落地千行百業
AI 大模型想要成為下一代 OS,就要先在千行百業中扎根。
云棲大會上,熙熙攘攘的前沿應用展館中,展商基本上都是阿里云合作廠商,覆蓋汽車、游戲互娛、效率工具、購物消費、教育、音樂創作、制造與能源、醫療、具身智能、金融等各行各業。
其中,多數企業都基于通義大模型落地了自己的 AI 產品。
比如在端側,聯想百應智能體已接入通義 Qwen3 大模型,依托 Qwen3 在混合推理模式、支持 MCP、多語言等能力上的突破,百應智能體進一步豐富了模型庫,并在語言理解、多輪推理、指令跟隨等關鍵能力上實現了顯著躍升。
另外,比亞迪、小鵬等頭部車企正在利用阿里 AI 打造智能座艙;叮咚買菜借助通義大模型做了一個 AI 飲食管家;多點 Dmall 用通義大模型組建多個智能體應用,實現門店智能化運營。中國工商銀行則基于通義千問多模態大模型推出了 " 商戶智能審核助手 ",在商戶準入審核環節,用多模態技術取代傳統 OCR 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小鵬汽車作為阿里云的老朋友,在此前共建智能駕駛數據中心的基礎上,這次又在安全算法方面再度加深了合作。根據協議,雙方宣布將基于后量子安全算法項目作為合作基礎,在汽車的安全算法領域進行聯合研發和拓展合作。
為什么這么多企業都在選擇通義千問?
" 我們 AI 店長產品的底層大模型用的就是通義千問,選它是因為其推理能力很強。" 絕味 AI 店長的運營負責人對光錐智能說道。
而通義大模型能夠快速落地千行百業的背后,是阿里云始終堅持的開源戰略。
從最初的幾個版本,到如今 " 開源 300 余款模型,覆蓋了全模態、全尺寸 ",通義成為全球最大的開源模型家族。同時,從 Qwen2.5 到 Qwen3,再到專用的 Coder 和 VL 模型,通義的快速迭代和全面布局,使其在技術上足以與全球頂級開源模型一較高下。
此次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智能首席技術官周靖人宣布通義大模型 7 連發,在模型智能水平、Agent 工具調用和 Coding 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態等方面實現突破。
其中,在大語言模型中,阿里通義旗艦模型 Qwen3-Max 亮相,性能超過 GPT5、Claude Opus 4 等,躋身全球前三。同時,通義千問的下一代基礎模型架構 Qwen3-Next 及系列模型也正式發布,模型總參數 80B 僅激活 3B ,性能即可媲美千問 3 旗艦版 235B 模型。
專項模型方面,千問編程模型 Qwen3-Coder 進行了升級,推理速度更快,代碼安全性也顯著提升,其該開源后調用量曾在知名 API 調用平臺 OpenRouter 上激增 1474%,位列全球第二。
多模態模型中,千問視覺理解模型 Qwen3-VL 開源,在 32 項核心能力測評中超過 Gemini-2.5-Pro 和 GPT-5。全模態模型 Qwen3-Omni 可像人類一樣聽說寫,應用場景廣泛,未來可部署于車載、智能眼鏡和手機等。
在視覺基礎模型中,通義萬相推出 Wan2.5-preview 系列模型,涵蓋文生視頻、圖生視頻、文生圖和圖像編輯四大模型。另外,通義大模型家族還迎來了全新的成員,語音大模型通義百聆,包括語音識別大模型 Fun-ASR、語音合成大模型 Fun-CosyVoice。
也正是基于如此龐大的開源模型家族,通義千問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超 100 萬家客戶接入通義大模型,權威調研機構沙利文 2025 上半年報告顯示,在中國企業級大模型調用市場中,阿里通義占比第一。
無疑,在 AI 加速落地產業應用的今天,產業不需要‘炫技式’的長視頻,而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IDC 報告也顯示,有 89% 的企業更看重 AI 的場景適配性而非參數規模。
顯然,通義千問的開源和務實,獲得了市場的認可。但于阿里云來說,AI 大模型僅僅只是先鋒軍,最終的目的還是 " 賣算力 "。
全棧 AI 基礎設施
阿里云要成為下一代計算機
吳泳銘的 AI" 愿景 " 不是畫在紙上,而是建在服務器上。
2025 年的 AI 競爭早已不是單一產品的比拼,而是生態體系的較量,而阿里云的全棧基礎設施布局,正是這張愿景圖背后的支撐力量。
在人來人往的展館中,有一塊區域幾乎時時刻刻都擠滿了圍觀了人,人們拿著手機不停地對著展品進行拍照,時不時的跟身邊人交流一下這個產品的設計。
這個產品,就是阿里云最新推出的全新一代 " 磐久 128 超節點 AI 服務器 "。
據悉,新一代磐久超節點服務器具備高密度、高性能和高可用的核心優勢,可高效支持多種 AI 芯片,單柜支持 128 個 AI 計算芯片。
另外,磐久超節點集成阿里自研 CIPU 2.0 芯片和 EIC/MOC 高性能網卡,采用開放架構,擴展能力極強,可實現高達 Pb/s 級別 Scale-Up 帶寬和百 ns 極低延遲,相對于傳統架構,同等 AI 算力下推理性能還可提升 50%。
今年,超節點已經成為當前 AI 時代最新的算力架構體系,阿里云、華為云、百度云等各大云廠商都紛紛加碼超節點的架構。
" 超節點是專為大模型推理所研發,而不是大模型訓練神器。" 阿里云加速計算產品負責人王超說道,因此,在大模型尺寸相同時,超節點并不是越大越好,"32 卡和 64 卡是最佳實踐點。"
這背后最關鍵的原因,主要在于算力使用成本和大模型性能之間的平衡。
因此,相比于華為云剛剛發布的 " 萬卡 " 超大節點服務,阿里云和百度云等云廠商,以及算力供應商目前都并未擴張超大節點服務。例如中興通訊,此次在云棲大會上重點展出了單機支持 64 張 GPU 的超節點服務器,支持 Scale-Up 與 Scale-Out 雙重擴展模式。
當然,超節點僅是全棧基礎設施中的算力底座,此次云棲大會上,阿里云還展示了包括底層芯片、高性能網絡、分布式存儲、智算集群到人工智能平臺、模型訓練推理服務全棧 AI 技術能力。
吳泳銘判斷:" 超級 AI 云是下一代的計算機 "。
而這個 " 下一代計算機 " 必須具備幾個特征,即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更稠密的算力、更高效的網絡、以及至關重要的 " 全棧技術積累 "。
" 阿里云正在全力打造一臺全新的 AI 超級計算機,它同時擁有最領先的 AI 基礎設施和最領先的模型,兩者可以在產品設計和運行架構上高度協同,從而確保在阿里云上調用和訓練通義千問模型時,能達到最高效率。" 吳泳銘表示。
在云基礎設施之上,想要大模型落地應用效果更好,離不開 " 手腳 ",為其調用各種工具。
阿里云一站式模型服務平臺百煉,可以支持模型定制化以及 Agent 快速開發,同時提供 AgentBay 這樣的 Agent 運行環境、靈碼 /Qoder 等一系列開發者套件,讓開發者可以方便地使用模型能力和創建使用 Agent。
截至目前,阿里云運營著中國第一、全球領先的 AI 基礎設施和云計算網絡,是全球少數能做到軟硬件垂直整合的超級 AI 云計算平臺之一。在硬件和網絡層面,阿里云自研的核心存儲系統、網絡架構、計算芯片,構成了阿里云大型計算集群最堅實的底座。
無疑,圍繞 AI,阿里云進行了軟硬全棧的協同優化和系統創新,已初步形成以通義為核心的操作系統和以 AI 云為核心的下一代計算機。
不過,"AI 行業發展速度遠超我們的預期,行業對 AI 基礎設施的需求也遠超我們的預期。" 吳泳銘說道。為此,阿里云正在進行著激進的飽和式的投入,其正在積極推進三年 3800 億的 AI 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并將會持續追加更大的投入。
AI 新時代
阿里云持續向外找增長
借 AI,阿里云迎來新增長,但在國內日益內卷的情況下,向外找增長,成為阿里云的必然之舉。
"AI 和出海,是阿里云的核心戰略。" 阿里云彈性計算產品線、存儲產品線產品負責人 Alex 說道,而阿里云的業績增長也主要來自于這兩方面。
事實上,阿里云在今年年初首次明確了全球化的戰略,并在一直加大投入。
在生物制藥領域,全球醫藥巨頭阿斯利康采用阿里云通義千問構建 " 藥物不良事件 " 報告工具,將相關流程效率提升 300%。
日本 AI 初創公司 Flux 基于通義千問開發的模型,在廣泛的日語基準測試中表現卓越。數字營銷服務商 GladCube 則將通義萬相模型集成至其視頻創作平臺,加速內容生產等。
也正因此,2025 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宣布新一輪全球基礎設施擴建計劃:將在巴西、法國和荷蘭首次設立云計算地域節點(region),并將擴建墨西哥、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迪拜的數據中心,以便更好服務全球客戶日益增長的 AI 和云計算需求。
今年以來,阿里云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以支撐 AI 需求爆發。
在此輪擴建之前,阿里云今年已經在北京、上海、杭州,及泰國、韓國、馬來西亞、迪拜和墨西哥,投入啟用 8 個新的 AI 和云數據中心及可用區。
出海已成為云廠商向外尋求增長的既定趨勢,除阿里云外,騰訊云等也在加強出海業務布局,向外尋求新的增長空間。
結語
一年一度的云棲大會即將落幕。總的來看,今年的云棲大會,沒有往年概念炒作與參數比拼,卻處處可見 AI 技術與產業融合的真實脈動。
從網易游戲的開發提效到小鵬汽車的安全防護,從金融領域的 Agent 應用到全球算力網絡的布局,阿里云用落地案例證明,AI 的價值不在于實驗室里的性能跑分,而在于產業中的效率革命。
現如今,AI 正從云端的技術概念,真正成為驅動千行百業的新質生產力。這場云棲大會的基因蛻變,或許正是中國 AI 產業走向世界領先的開始。
光錐智能"AI 交流群 "已建立,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GZZN2019)溝通進群。
聯系我們
王一粟
創始人 / 主編
ID:cishicike000
※添加時請備注公司 + 姓名 + 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