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希望與大城市同步享受的訴求,帶動了小城生活升級的熱潮。于是,許多連鎖品牌進駐小城,于是," 主理人面包 " 也來了。
作者 | 十寒音
編輯 | 蘇煒
題圖 | 影片《幸福的面包》
進入 11 月后,住在三四線城市的許多年輕人未必喝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未必吃了冬天的第一根糖葫蘆,卻啃上了秋冬的第一口面包。
原因無他,網紅面包節開到家門口了。
11 月 2 日,連云港宣布舉辦首屆城市面包節,而在近半個月內,還有鹽城、淮安、樂清等多個城市舉辦,面包節儼然成為了秋冬活動新寵。

作為去年曾在北京上海爆火的美食集市活動,面包節一度被視為大都市獨有的消費泡沫奇觀,烘焙主理人匯聚一堂擺攤賣面包,你分享對黑麥酸面包的靈感,我品鑒木姜子恰巴塔的風味。
它開在上海時被調侃 " 不愧是滬幣 ",排隊一小時只為獲取 30 元買一個巴掌大面包的資格;開在北京則會被編排 " 這破面包節有什么好看的 ",但現場依舊人頭濟濟,網紅面包店的攤位開攤兩小時就完全售罄。

不少人認為,被貼上洋氣、高檔標簽的面包節,以及活動上那些小眾網紅面包店只適合大城市的消費觀。
可現實是,當它們走出三里屯與靜安里,保持一線城市的價格開到全國各地的建設路與新華街后,網紅面包仍舊受著追捧與青睞。
大小城市的年輕人,在 " 面包升級 " 的需求上達成微妙共識。

" 名字都讀不順 " 的網紅面包店
下沉到三四線
如果把北京上海的面包節商家名單、熱門面包名單,與三四線城市的名單擺在一塊對比,一名普通的消費者可能根本無法看出它們的差別,只能看出商家數量多少的不同。
因為一眼望去,這些名單共享著極為相似的店名、面包名。
十家小眾高端面包店里,得有四家叫 XX 山丘、X 野面包,三家叫 XX Bakery,還有三家是英文疊詞名類似 mumu、fufu。
賣得火爆的面包產品名字一個賽一個長,栗子可可蒙布朗、杏仁朗姆橙皮可頌、摩洛哥酸椒牛肉恰巴塔,中國人念不順,外國人看了更是一暈,高呼 " 這是中文嗎 "。但你別說,堆積的食物名詞似乎能讓食欲先于讀寫能力被調動。
" 新中式 " 品類是各地面包節上噱頭十足的常客,缽缽雞、豬肉酸菜、折耳根、木姜子牛肉等中餐里的搭配,被包進了堿水包里、抹在了酸面包上。
同樣共享的還有價格,三四線城市面包節的價格與北上廣相似,單品集中在 10 元 -40 元的區間,20 元左右居多。

在不少城市,面包節的號召力高于預期,它對年輕人而言就像是另類趕大集。
據新會發布報道,今年 5 月,廣東省江門市舉辦的首屆 Chill Power 面包節在 5 天內吸引客流近 10 萬人次,消費總額近 500 萬元。
而在二線城市沈陽,據沈陽文旅發布的數據,今年 6 月舉辦的首屆面包嘉年華 3 天時間內共吸引了 51.4 萬人次參與,銷售額創 308 萬元,75% 的參展品牌刷新了銷售紀錄。

面包節曾被認為是大都市專屬,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精致網紅面包店只開在北上廣深杭,然而隨著這類店鋪的擴張與下沉,城市之間的差距逐漸縮短。
以網紅中高端面包品牌 HOT CRUSH 趁熱集合為例,該品牌于 2022 年在上海起家,主打當代復古風格,走紅后曾創下開業活動期間排隊五小時的記錄。
在北上廣開出多家門店后,HOT CRUSH 開始橫向擴張,開往滄州、菏澤等三四線城市。同時縱向走出鬧市、進駐人流量相對少的郊區商圈,譬如 HOT CRUSH 在上海的第五家門店,選擇了嘉定區南翔印象城。

面包節上的商家通常以本地品牌為主,但也會吸納大批來自外地的烘焙品牌,這是面包節的賣點之一,消費者能嘗到外市、外省的甜點面包。
與此同時,它也讓面包節成為了不少新興網紅品牌嘗試擴張、試探市場的陣地,因此,許多城市面包節的外地商家名單高度相似。
這些原本藏在北上廣潮人街區、文藝社區的小眾精致烘焙品牌,現在猶如過江之鯽,嘗試在更廣的地域范圍刷存在感,尋求走紅、冒尖的可能性,把大城市的消費場景帶向小城市。

有生活在四線城市的網友調侃,自己的烘焙認知有限,所有甜品在自己眼里只分為三個品類:面包、蛋糕、蛋撻。
走進新開的網紅面包店,就像是從烘焙的農耕時代直接跨越到了信息時代,身邊全是布里歐斯、卡仕達等新鮮詞匯。
當面包成為 " 特產 "
顯然,市面上不少網紅面包產品已經脫離了面包最基礎的果腹屬性,更接近于季度性的潮流商品,甚至是城市特產。
社交平臺上,許多帖子將這類新興網紅品牌形容為 " 值得坐高鐵去吃 ",或是 " 從北京 / 上海 / 武漢最值得打包帶走的 "。

網紅烘焙品牌 B&C 黃油與面包開出上海之前,不少游客會特意前往上海門店排隊打卡購買,與搶購和平飯店蝴蝶酥時的勁頭如出一轍。
也類似于數年前,未開出湖南的茶顏悅色奶茶一度成為長沙市的旅游新特產。
B&C 黃油與面包曾催生出烘焙界的黃牛產業鏈,2022 年初,該品牌在三里屯開設北京首店引發大排隊,有黃牛將一袋原價 150 元左右的經典產品,以 400 元的價格對外兜售。
門店周邊曾出現每隔幾米就放置著一個 B&C 標志性綠包裝袋的場景,包裝袋旁站著等待交易的黃牛,B&C 不得不打出海報呼吁抵制。

與當下小眾網紅面包潮流形成反差的是,近年來不少老牌連鎖烘焙店的表現其實并不火熱。
半個月前,多家媒體陸續報道了連鎖咖啡烘焙品牌 85 度 C 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多地宣布閉店等新聞。北京僅剩的最后一家門店白廣店也已張貼通知,于 10 月 31 日正式停止營業。
而其近五年最大規模的運營調整背后,是 85 度 C 公司在大陸市場銷售額超 20% 的銳減與持續虧損。
85 度 C 相關負責人對此向媒體回應:" 近期 85 度 C 集團因應展店策略調整,汰換擇優。"
作為初代網紅面包品牌之一,85 度 C 也曾擁有過明星產品 " 凱撒大帝 " 法棍面包,掀起過排隊熱潮,其 " 咖啡 + 烘焙 " 的模式曾經相當前沿,如今卻面臨著被瑞幸喜茶們、網紅面包品牌們雙面夾擊的局面。

和會售賣小餐包、吐司等多種基礎款產品的連鎖烘焙品牌相比較,當下這批 " 新貴 " 面包店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全店網紅款。
新貴網紅拋棄掉傳統烘焙 " 大而全 " 的產品目錄,力求所有款式都有噱頭可言,并通過季度性的上新,緊跟每一次社交平臺上的烘焙潮流。
一些面包店嘗試以全店僅售賣一種品類為賣點,如只售賣貝果、只售賣歐包。
還有許多面包店則通過定位高端選用進口材料,但對常見的面包品類進行升級,達到令人新奇的效果。如此前曾在互聯網上走紅的夢力 B 牛奶吐司,長得就像普通吐司,口感柔韌,號稱 90% 含水,使用價格高昂的夢力 B 面粉制作,許多品牌都進行了跟風售賣,部分門店能售出 68 元一條的高價。
這絕對是必須且緊迫的行為,烘焙市場從來不是無人的藍海,品牌需要緊密地為消費者提供一次又一次走進門店的理由,否則太容易被后起之秀掩蓋。

據北京商報報道,位于合生匯的網紅烘焙品牌 KUMO KUMO 正在進行閉店改造,圍擋上印著 "KUMO KUMO X the Roll'ING" 的字樣。
KUMO KUMO 與 the Roll'ING 都是曾引發排隊狂潮的兄弟烘焙品牌,前者以芝士蛋糕為招牌,后者以瑞士卷為招牌,去年 3 月,the Roll'ING 在朝陽大悅城開出北京首店,每條售價四五十元的手作瑞士卷,周末時黃牛價格漲到過 120 元 / 條。
但隨著時間遷移,the Roll'ING 的熱度有所下降,陸續關閉了一些門店。
網紅款不斷更新,瑞士卷、泡芙、可頌、舒芙蕾、黑麥面包……
不會有品牌能永遠獨占鰲頭,但對消費者們來說,總會有新品牌在創造、提供新興潮流的商品。
網紅面包店
做著售賣 " 幸福感碎片 " 的生意
紅餐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烘焙品類發展報告 2025》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5 月,全國烘焙門店數已達 33.8 萬家,但行業格局高度分散。
其中,門店數在 5 家以下的品牌占比 19.5%,5-30 家的品牌占比高達 49.3%。
這指向了當下網紅烘焙店的另一大特點:門店小小、規模小小,但聲量巨大。
社交效應對此的影響功不可沒,不可否認,跟風心態、圖新鮮的好奇心理推動了面包節的走紅,但其背后的原因不止于此。
相較于市面上許多只能拍照打卡的其他潮流活動,面包節及網紅面包店提供了一種具象化的美好生活樣本。

面包店的香氣、暖黃的燈光向來能帶給人溫馨富足的聯想,它本就是一個傳統典型的氛圍感消費地,該品類很容易與幸福、滿足等情緒價值掛鉤。
很多打工人熱衷于回家之前到面包店內轉悠一會,又或是僅僅從門口路過,用琳瑯滿目的視覺享受與甜點的香氣沖刷掉身上的班味。
也因此,此前甜點店員工爆料其實存在烘焙香氛、面包味精油這些工業邪修時,不少年輕人大為破防," 怎么面包香氣也能作假 ",仔細一想又恍然大悟,許多連鎖烘焙店內都沒有烤爐,產品是總部運輸來的,又怎么會有烤面包香。
如今新一批普遍以現烤現賣為特點的網紅烘焙店,相當于把傳統面包店的氛圍感再度重現,打造成了賣點之一。

哪怕其部分門店的占地面積極小,如三里屯店窄到僅能容許兩人并肩通過,顧客也只會將其視作沉浸式氛圍的一環,享受從兩側胡桃木色玻璃柜中挑選甜點的過程。
糖分、碳水、香氣,由這些元素組合出的愉悅幻夢對大腦緊繃的現代人永遠起效。
更何況相較于其他跟風,年輕人對網紅烘焙的追捧整體相對克制,畢竟人的肚子容量有限,再上頭也就是買兩三個放縱一下。
與華麗的感官沖擊相比,一些烘焙單品的價格并沒有昂貴到難以接受的程度,填滿果醬與開心果的大蛋撻 15 元左右、覆滿巧克力與可可粉的大歐包 25 左右,網紅烘焙店的擴張與競爭正在讓價格趨于合理。
相當于年輕人可以在人均 50 元內購買到拼湊 " 幸福感的碎片 ",且這 " 碎片 " 還能吃飽。以 " 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的原則來看,面包店似乎已經算是口紅經濟中較為實用的一類。

網絡上長期存在大量吐槽老家私人烘焙價格比肩上海的帖子,指出一些小店明明沒有用網紅原款同等級的原材料,卻賣著與原款相當的價格。
與之相對應的痛點是,當小城市年輕人過生日時想擁有一個獨特的生日蛋糕、想嘗一下網上爆火的現烤烘焙甜點時,他們幾乎沒有消費的渠道。
開在中小學附近的大眾連鎖烘焙店無法承接這種細分需求,年輕人只能訴諸靈活性更高的私房烘焙。

互聯網拉平了大小城市年輕人感知潮流、獲取信息的效率,當出現一個大眾爆款趨勢,算法會同時將其推送給相似人群。
對北上廣的年輕人來說,追逐潮流的成本很低,有時只要下樓即可、點外賣即可,小城市的消費者則不得不忍受一定的時間差,等待網紅門店開到自己的城市。
這種希望與大城市同步享受的訴求,帶動了小城生活升級的熱潮,喜茶們、星巴克們、連鎖烤肉店火鍋店們陸續開到小城市、開向縣城。
如今,下沉的網紅面包店開始逐漸頂替私房烘焙,填補小城生活升級賽道上烘焙的空缺。

當吐槽排隊、吐槽消費主義、吐槽漂亮飯,成為互聯網上的某種習慣時,才更要對興沖沖地嘗試網紅面包的小城消費者,多一些理解。現代人很難逃開通過消費獲取安全感的心理路徑,希望以消費證明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事物。
來自更高線城市的事物沉入小城,這不僅是一種商業現象,而更是一種生活現象:
站在購物隊伍里的小城人們,希望自己的生活不僅 " 面包會有的 ",而且是各式各樣、更多更好的面包都會有的。
排版:安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