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與中國「雙碳」目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傳媒行業正迎來一場以價值重構為核心的轉型。然而,如何將宏大的 ESG 理念(環境、社會責任、治理)轉化為具體的創作實踐,如何衡量一部作品的可持續價值,成為行業亟待探索的課題。「第一屆傳媒可持續發展 · ESG 作品榜」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以「傳媒作品可持續發展 · ESG 評級模型」(已通過版權審核登記)()為依托,首次對中國內地傳媒作品的可持續發展 · ESG 表現進行跨學科系統評估。在此次評選中,電影作為一門集視覺、聽覺、敘事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展現出在可持續發展 · ESG 理念實踐中的獨特價值。
而在電影領域,過去幾年間,災難影像、女性題材、殘障敘事、鄉村故事、非遺文化、行業紀實等多元類型作品,不斷在商業與藝術、娛樂與思想之間尋求平衡,彰顯出中國電影將可持續發展 · ESG 理念從理論框架轉化為具象實踐的探索智慧。
本文以「第一屆傳媒可持續發展 · ESG 作品榜」為參照,系統分析電影行業在踐行可持續發展 · ESG 理念方面的現狀、突破與局限,并進一步探討何為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 ESG 型電影」,如何讓電影既是大眾文化消費的重要選擇,更是推動社會觀念革新、反映時代議題的關鍵媒介。

電影作品在可持續發展 · ESG 理念的實踐中,呈現出從單一社會議題向多維度交叉發展的趨勢。
在環境(E)維度,國產電影并非創作單一的環保題材影片,而是將生態保護的倡導理念融入多樣化的主題敘事中。例如,參與第一屆傳媒可持續發展 · ESG 作品評選的電影《749 局》以 749 局這一神秘機構為背景,打造融科幻與冒險主題的故事去展現跨越國界的全球性生態保護問題。雖然電影的主旨是為了使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能夠超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但同時電影也達到了傳遞環保意識的社會功能。

在社會責任(S)維度,電影最大程度地發揮著塑造社會觀念、反映現實問題的媒介功能。在可持續發展 · ESG 理念的思潮推動下,今年來的國產電影更是大舉發力,探索能打動特定觀眾的視聽語言藝術,讓影片從「單向說教」轉向引導「受眾批判反思」,以成為推動社會公平、宣導公益與非遺傳承的重要載體。
作為可持續發展 · ESG 高階探索者,《好東西》淡化了傳統那種依靠矛盾沖突來推進的敘事模式,而是側重于通過富有內涵的文本對話方式,通過刻畫女性處境、代際關系、兩性關系等諸多方面來探討有關社會公平的議題,以「金句」來詮釋既定現實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勾勒出一幅兩性平等對話、代際相互理解的美好愿景。

同樣是可持續發展 · ESG 高階探索者,電影《不說話的愛》則切入聾人群體和聽人群體之間的互動關系,揭示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結構性歧視及對弱勢群體的忽視。主角代表的聾人群體面臨來自家庭、社會或文化背景的多重壓力。電影讓觀眾在被故事打動的同時,去內化一個共識:每個人都應有發聲的權利,這不僅是個體自由的體現,也是社會正義的基礎。
參評電影《只此青綠》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為藍本,通過舞蹈詩劇的形式,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以及對其傳承與創新的鼓勵。
在治理(G)維度,國產電影的內容開始關注社會治理和行業治理,推動法制和科學管理的規范化。作為可持續發展 · ESG 成功者,影片《第二十條》圍繞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制度展開,通過「公交司機見義勇為被定性為防衛過當判刑」、「高中生制止校園霸凌被冤毆打同學」和「村霸凌辱弱勢村民、奸人妻子被反殺」三個案件,深入探討了正當防衛的認定難題,展現了公平正義在司法實踐中的重要性以及實現過程的艱難。

在推動社會公平正義議題的同時,影片同時也引發公眾對法制治理議題這一公共事務的關注與思考,鼓勵公眾參與到依法治國理念的維護。
總體來看,國產電影在可持續發展 · ESG 理念的三個維度方面均展開實踐。并且,一個作品的 ESG 并未局限在某一單一維度,已經嘗試在多維度的交叉呈現。但電影的可持續發展 · ESG 實踐仍存在涉及維度不均衡的問題,目前多集中在社會責任(S)維度,核心關注環境(E)和治理(G)維度的作品數量仍然不多。這就是建立「傳媒作品可持續發展 · ESG 評級模型」的重要意義。在該模型的引領下,「第一屆傳媒可持續發展 · ESG 作品榜」角逐出來自電影行業的六個代表性作品,為行業啟發新的主題傾斜和交叉融合的路徑。


在可持續發展 · ESG 理念和「傳媒作品可持續發展 · ESG 評級模型」框架下,我們認為優秀的可持續發展 · ESG 型電影普遍踐行在了三個環節:創作過程融入理念、國內外推廣概念、商業帶動公眾參與。
優秀的可持續發展 · ESG 型電影,首先要在內容層面將價值觀鋪墊于主題和角色,用鮮明化的形象去表達 ESG 主題,通過多元化的角色刻畫為觀眾提供了更多樣的情感共鳴,以及多視角的自我反思空間。可持續發展 · ESG 高階探索者作品《好東西》中,女性角色展現了鮮明且多樣的形象。小葉表面灑脫不羈,實則因童年缺愛而自卑;茉莉雖年幼,卻表現出超越年齡的自信和清醒。這種跨代際的女性刻畫避免了單一化的標簽,而是通過她們不同的人格和經歷,傳遞出不同女性面臨的不同困境和人生追求。
優秀的可持續發展 · ESG 型電影,敘事視角也應該更豐富更批判。可持續發展 · ESG 成功者《里斯本丸沉沒》采集了與事件有直接關系的當事人的口述歷史,涉及 1816 個戰俘家庭、255 個漁民家庭,龐大的相關涉事人連同主創團隊共同完成了對這段歷史的「搶救」,以更全面的視野展現了戰爭的創傷,能更有力地倡導世界和平和國際人道主義精神。

除了價值觀的引領和批判視角的啟發,可持續發展 · ESG 型電影還需要在銀幕后臺的生產機制上實踐 ESG 理念,達成電影工業的新生態構建。可持續發展 · ESG 成功者《永不消逝的電波》利用高效虛擬拍攝技術、減少觀演碳足跡。同時,電影通過數字手段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存,保障文化資源再生,真正做到了數字化傳承創作主旨。
可持續發展 · ESG 高階探索者《不說話的愛》在制作環節盡顯社會責任。制作方為工作人員提供公平待遇和保險;合理安排拍攝計劃與休息期;不定期在休息期組織籃球賽等體育活動。主創團隊包含聾人演員,為各類社會群體創造工作機會。在籌備期,制作團隊還專門學習了手語,制片手冊中也強調了與聾人溝通相處的細則以及「反性騷擾」的條目,盡量杜絕任何形式的歧視。
真正具有可持續發展意義的電影作品,還需要能在國內外推廣知名度,擴大社會議題的探討范圍和深度影響力。可持續發展 · ESG 高階探索者《出走的決心》上映后,山西省的地方性婦聯、山西省社會福利精神康寧醫院、山西農業大學心理健康教研室共同開展了觀影沙龍活動,推動電影理念在女性群體中的深度傳播與社會對話。

可持續發展 · ESG 成功者《里斯本丸沉沒》不僅在國內市場取得高票房和好口碑,也在英國、愛爾蘭等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獎項角逐。《Deadline Hollywood》《好萊塢報道者》《泰晤士報》等世界各大新聞媒體及通訊社紛紛進行報道,目前已經在國際社會和外交領域產生巨大反響,成為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友誼橋梁。
要保障電影在可持續發展 · ESG 方面的長尾效用,影片的商業化能起到關鍵作用,尤其是帶動長線的公眾參與和商業價值。《好東西》上映后,上海市電影局、市文旅局共同指導的「好愛上海——跟著電影去旅游」系列活動,發起電影票根聯動打卡地圖上的商戶,延伸「電影 +」消費鏈條,讓公眾在日常消費實踐中,多次加深對電影理念的印象。《出走的決心》則聯合出品方之一的同程旅行,探索「旅行 + 文娛」的產業融合,將電影消費者轉化為旅行消費者。

在「第一屆傳媒可持續發展 · ESG 作品榜」的評審過程中,我們觀察到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矛盾現象:一方面,中國電影從業者對于可持續發展與 ESG 理念的認知已日趨全面,能夠在作品內容與傳播環節中自然地找到與之契合的表述;另一方面,這種實踐在本質上仍是一種「后期匹配」而非「前期設計」,ESG 在更多時候是創作完成后的「闡釋項」而非創作起步時的「規劃項」。
這種順序的倒置,導致了 ESG 實踐在電影領域呈現出碎片化與淺表化的特征。其結果是,作品難以系統性地覆蓋交叉議題,無法進行深度挖掘,更在銀幕之外的制作流程與長尾商業轉化上留下盲區。這一困境的核心,在于行業缺乏一個清晰的實踐框架、一套可供參照的典型范例以及一套從理念到行動的完整方法論。
因此,中國電影產業的 ESG 實踐,亟需一場從「價值附加」到「價值內核」的范式轉移。這不僅是技術的微調,更是理念的重塑。我們倡議,推動行業從被動地「套理念」轉向主動地「做理念」,構建一個多層次、系統化的行動體系。
首先,在戰略層面,必須完成從「宣傳標簽」到「創作基因」的理念升維。 我們應當重新定義 ESG 與電影的關系:環境(E)不僅是影片的故事題材,更是整個制片流程的倫理準則;社會(S)不僅是內容傳達的正向價值,更是貫穿于選角、用工、社區互動中的公平與包容實踐;治理(G)不僅是企業的公益行為,更是項目管理與資金運作中的透明與問責制度。

其次,在支撐層面,迫切需要構建一套兼具指導性與適配性的「標準體系與工具箱」。理想的解決方案并非一個僵化的評分表,而是一個能夠引導不同類型和體量的項目循序漸進的「行動指南」。我們建議構建一個「分級指南」,從基礎級的合規性要求,如保障劇組權益、遵守環保法規;到進階級的主動性設計,如采用可持續制片、深度融入議題敘事;再到領先級的典范性創造,如驅動行業標準革新、構建可衡量的社會影響力生態。
同時,配套開發「度量工具箱」,為碳足跡計算、多元化評估、社會影響力追蹤等提供切實可用的方法論支持,讓無形的理念轉化為可量化、可感知的成果。
最終,在執行層面,要推動 ESG 深度融入從「開發、制作、發行到長尾運營」的全生命周期。 這意味著在開發階段,便設立 ESG 目標藍圖,并引入「ESG 劇本顧問」機制,從敘事源頭規劃議題的深度與交叉性;在制作階段,全面推行綠色制片手冊與公平工作保障協議,將理念轉化為現場的管理標準;在發行與長尾階段,則將 ESG 從宣傳點延伸為公眾參與的平臺,通過策劃主題討論、社區活動、衍生公益合作,以及商業消費行為,將影片的影響力轉化為持續的社會對話與行動,從而拓展其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邊界。
通過理念的重塑、體系的構建與流程的再造,我們有能力將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轉化為電影行業轉型的新機遇。當 ESG 從幕后的考量走向前臺的指引,中國電影將不僅能講述動人的中國故事,更能以其自身的運作方式,向世界展示一個負責任、有擔當、面向未來的文化產業典范。這不僅是行業的進化,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價值和媒介功能共創。
1 號結語
中國電影正處于從規模增長邁向質量提升、從市場成功走向價值引領的關鍵階段。可持續發展 · ESG 理念不僅為電影創作提供了新的議題視角與美學可能,也為整個行業指明了更具責任感、更富包容性的發展方向。
未來,隨著評級模型的完善、行業共識的凝聚與實踐指南的落地,我們期待看到更多電影作品能以 ESG 原則為指引來布局實踐,不僅在內容上回應時代議題,也在制作、傳播、商業中體現環境友好、社會責任與治理規范。讓電影不僅是照亮現實的藝術之光,也是推動社會向善、促進文明互鑒的可持續發展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