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路雨晴
編輯|翟文婷
發酵將近一年的星巴克中國出售事件,終于迎來大結局。
就在今天,星巴克宣布與博裕投資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運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
根據協議,博裕將持有合資企業至多 60% 股權,星巴克保留 40% 股權,并將繼續作為星巴克品牌與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向新成立的合資企業進行授權。
而今天的焦點,博裕資本來頭不小。
這家另類資產管理公司近年在中國新經濟和消費市場已有深度布局。它是蜜雪冰城、海天味業、華潤飲料和極兔速遞等公司的投資人。最新戰績是,今年上半年通過旗下基金收購了北京 SKP 約 42%-45% 的股權,成為這一全球頂級奢侈品百貨的重要股東。

中國市場對咖啡消費演變出異于全球的一種風味,奶咖。敏銳捕捉到這個趨勢的本土咖啡品牌,四面開花,且通過價格戰,在廣袤的下沉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瑞幸和庫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這樣一種環境下,星巴克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
在星巴克與博裕合作的官宣里,明確提出,未來雙方將把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規模逐步拓展至 2 萬家。現在星巴克中國門店的數量為近 8000 家。
成為中國的星巴克是一代零售人共同的夢想,如今樣本自己走樣了,開始掉頭向追隨者看齊。
真是一個時代的落幕。

2024 年下半年,關于星巴克出售中國區業務股權的消息,便已初露端倪。
星巴克在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提到,「我們正在努力尋找最佳的增長途徑,其中包括探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外界很敏銳地從中解讀出「賣身」信號,海內外多家媒體開始跟蹤報道,并很快在星巴克全球發言人處得到證實。

6 月,星巴克中國舉辦「反向管理層路演」,由高盛擔任獨家財務顧問,吸引高瓴資本、凱雷投資、信宸資本等多家投資機構參與。其中,高瓴資本表現出明顯的收購興趣,估值范圍在 50 至 60 億美元(約 350-430 億元人民幣)區間。
在 2025 年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星巴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倪睿安次公開談論中國業務股權出售進展,提到「我們正在對超過 20 個有強烈意愿的機構進行評估。我們對中國市場的信心與承諾不變,并希望保留中國業務相當比例的股權。」
同時,他也提到選擇合作伙伴時的考量因素,首要是「對方能否認同使命與價值觀并踐行」,其次需要「能與星巴克一同探索在本地市場更高效的運營模式。這絕非單純的資金問題,核心在于如何確保星巴克品牌在未來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9 月份,這個備受矚目的出售案有了新的眉目。有媒體報道,博裕資本、凱雷集團、紅杉中國以及春華資本和殷拓集團(EQT)組成的財團,已圍星巴克中國的最終輪競購,星巴克要求它們在 10 月初之前提交具有約束力的投標。
之后的一個月里,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的名單在不斷縮短。
10 月中旬,外媒報道,私募股權集團凱雷與博裕資本成為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多數股權的主要競購方,被視為星巴克的首選合作伙伴。
10 月 30 日,星巴克在公布 2025 財年第四季度及全財年業績報告時,倪睿安還就星巴克出售中國業務股權進展再次作出回應,「我們預計將保留星巴克中國的重要股權,并對該地區的長期增長潛力保持信心。」
直到今天,「二選一」結果出爐,博裕投資拿下星巴克中國 60% 股權。
星巴克預計其中國零售業務的總價值將超過 130 億美元,這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向博裕出讓合資企業控股權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資企業中保留的權益價值,以及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內持續支付給星巴克的授權經營收益。
按照這個數字,星巴克中國的體量稍高于瑞幸 112 億美元的市值,不足蜜雪冰城 192 億美元。
在星巴克中國資訊中心官宣的文章中,倪睿安這樣說:「博裕在本地市場的經驗與專長,將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及新興區域的拓展。」
從輝煌到黯淡
過去,星巴克曾是中國咖啡界的龍頭。
憑借「精品咖啡 + 第三空間」定位,自 1999 年進入中國起,星巴克就著重培育以高端人群為主的核心用戶。2009 年及之后的十年間,星巴克中國走向盈利和大規模擴張時期。
新莓 daybreak 通過梳理歷年財報發現,2010 至 2017 年間,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從 400 多家增長到超過 3000 家,經營利潤率也始終保持雙位數增長。
2017 年 12 月,星巴克在中國大陸共開設 3124 家門店,以 51% 的占比,拿下中國連鎖咖啡市場的半壁江山。
并且,在當時星巴克全球業績整體下滑,同店銷售額增速降至 3% 的情況下,中國市場的同店銷售額增速達到 8%。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上海星巴克的門店數量,超越了紐約。
據多家第三方機構測算,2018 年星巴克中國營收突破 200 億元人民幣,占全球營收比重首次超過 5%;門店數量突破 4000 家,占全球門店總數約 12%。
星巴克在中國首次召開的全球投資者交流會上明確表示,中國已成為其「北美以外最大市場」。
中國咖啡市場當之無愧的老大哥地位,激發了所有新茶飲品牌想要成為中國「星巴克」的想象。
而其獨特的「第三空間」文化,以咖啡為媒介構建起生活與工作之外的休閑空間,成為中國一二線城市白領及中產階層生活方式的重要象征。
不過,輝煌沒有永遠持續。
2018 年之后,隨著瑞幸、庫迪等一眾本土咖啡品牌的崛起,和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古茗等茶飲品牌的跨界入局,傳統意義上的咖啡和茶飲市場,朝著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
也就是說,現制飲品市場不斷壯大,逐漸打破星巴克中國一家獨大的局面。
2023 年市場迎來轉折點。2023 年 2 月,庫迪發起的 9 塊 9 一杯咖啡促銷,席卷整個咖啡市場,之后瑞幸咖啡跟進,將 9.9 元優惠券常態化。Tims、挪瓦咖啡等品牌也加入戰局。
也就是在這年的 6 月 5 日,瑞幸門店數量突破 1 萬家,成為中國首家突破萬店的連鎖咖啡品牌,當時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數量是 7000 多。
持續一年多的激烈價格戰,嚴重地挫傷了星巴克中國。
2024 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星巴克中國門店銷售額下降 14%,其中平均票價和同店交易量均下降 7%。
星巴克全球首席執行官納思瀚在當期財報電話會上表示,「在過去年,業發了史前例的店擴張和規模的價格戰,甚不惜以犧牲同店銷售和盈利能為代價,這對市場環境造成了顯著且永久的改變。」
中國咖啡市場的發展格局被重塑。
直接體現在,星巴克中國的門店規模已從行業第一下降到第三,前兩名是瑞幸和庫迪;市場份額從超過 50% 下滑到約 14%,瑞幸達到 35%,一躍成為榜首。
星巴克中國「第三空間」的定位,也在遭遇史無前例的困境。

曾幾何時,做中國的「星巴克」,是茶飲界長期以來的目標。
然而瑞幸咖啡,早在 2023 年全年和第二季度的營收,就已超過星巴克中國。2025 年第二季度結束,不管是凈收入和凈利潤,還是 GMV 和月均交易客戶數,瑞幸咖啡基本上所有關鍵指標在同比和環比層面,均實現雙位數高增長。全球總門店數量,更是增至 26206 家。

星巴克也不是沒有努力過。
2025 年 6 月,星巴克中國宣布將發力非咖啡飲品市場,包括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三大王牌品類在內的數十款產品集體下調價格,大杯平均價格降幅達到 5 元左右。
為復興「第三空間」概念,部分門店正在探索自習室服務,如廣州、深圳等地區門店提供免費插座、溫水、桌椅等基礎設施,不限時和不需要預約,供客戶學習。
同時,也在九寨溝、張掖、敦煌等著名旅游景點開設門店,通過打造「文旅 + 咖啡體驗」,激活新場景消費。
其實,從 2025 年第二季度財報來看,星巴克中國的業績已經迎來增長轉機。
中國區營收 7.9 億美元(約合 57 億元人民幣),在全球總營收中占比約 8%,貢獻了北美市場以外國際業務近四成營收。門店總數量則達到 7758 家,相較于 2025 年第一季度,門店凈增長 73 家,貢獻了同期全球約 1/3 的新開門店量。
倪睿安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在中國市場,我們近期的調整正取得成效。截至第三財季,我們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收入增長,總同店銷售額轉為正增長。」
而根據星巴克 2025 財年第四季度及全財年業績報告,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國實現營業收入 8.316 億美元,同比增長 6%,連續四個季度保持增長;2025 財年全年營收達 31.05 億美元,同比增長 5%。
在這樣的關頭,星巴克通過向博裕出讓中國業務的控股權益,無疑能直接獲得一筆資金,緩解全球業務在短期的資金壓力。同時也能借助博裕在本地市場的豐富經驗,加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及新興區域的拓展,彌補星巴克在中國下沉市場發展不如本土品牌的短板。
在下沉市場已成為中國茶飲市場新增長引擎的當下,瑞幸、庫迪、古茗等一眾品牌在此發力。博裕的加入,無疑會推動整個茶飲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升級。

如果喜歡,歡迎轉發朋友圈或在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