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故可能是萬分之一,但生命只有一次。"
當理想官方針對 MEGA 起火發布深情公告后,輿論場上出現了罕見的糾結。
創始人直接溝通和主動召回引發了普遍的好感,也有媒體和網友針對尚不清晰的關鍵問題進行了連續的追問。

事發后,理想汽車發布公告主動召回 "2024 款理想 MEGA 共 11,411 輛 ",表示將免費更換冷卻液、動力電池和前電機控制器,同時通過云端預警、400 客服與車機 Ecall 落實應急救援。創始人李想也通過微博發聲稱將全面配合調查,開展專項排查與 OTA 策略優化,并強調 " 事故可能是萬分之一,但生命只有一次 "。

第一財經評論指出,按照行業慣例,冷卻液由整車企業統一灌注,且電池、電機等多部件通常共用同一款冷卻液,供應商多為第三方。近五年電池起火事件多與碰撞或工藝因素相關,因冷卻液腐蝕滲透導致短路進而起火的情況較為少見。文章追問:為何新車在短期內會出現冷卻鋁板腐蝕?國標試驗是否充分、執行是否到位?新車測試周期是否因市場競爭而被壓縮從而驗證不足?并指出,理想在產品節奏上的 " 快 " 是行業縮影,車企應在 " 上市時機 " 與 " 驗證周期 " 之間做更穩健的取舍。
太平洋汽車則從行業媒體視角對理想官方解釋提出審視:冷卻液究竟是真相還是 " 背鍋俠 "?問題是冷卻液本體,還是系統工程層面的設計、公差、密封與材料耐蝕性的綜合因素?在嚴苛的防腐測試前提下,為何未能提前 " 攔截 " 問題?召回策略是否足夠、后續風險如何隔離?文章強調信息透明與技術細節披露的必要性。
而網友觀點呈兩極分化。一部分認為理想響應迅速、主動召回、硬件直換,態度與節奏到位;另一部分則質疑將問題單點歸因于冷卻液的解釋不夠充分,期望企業 " 把問題說透、打消顧慮,后續才敢放心用車 "。
有網友追問:"2025 年款更換了冷卻液,是否意味著更早就發現了問題?對內部質量管理體系感到擔憂。"
同時,網絡上的諸多疑問仍待進一步說明,包括從腐蝕到滲漏再到熱失控的全鏈路機理與驗證數據、預警到停車與救援的執行閉環與強制策略、在用車主 " 可否繼續使用 " 的場景化指南與產能保障計劃。
來源:星河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