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徐小怪
編輯 | 羊羊、小小樹
如果愛人、朋友和師長接連因自己而死,你還會一直逃避責任嗎?
這一尖銳的提問,正是電影《偷天盜日》試圖解答的核心命題。

影片改編自查理 · 休斯頓的同名小說,由達倫 · 阿倫諾夫斯基(以下簡稱 " 達倫 ")執導,奧斯汀 · 巴特勒主演,全國影院熱映中。
故事的核心圍繞曾經的棒球運動員漢克展開:陷入人生困境的他,因一次意外被卷入一起黑幫四百萬美元失竊案。在命懸一線的危急時刻,這個原本總愛逃避責任、性格懦弱的 " 生活逃兵 ",開始被迫直面恐懼,最終一步步成長為成熟且有擔當的男人。
日前,極客電影(ID:Geekimovie)特別連線達倫,邀請他分享了影片臺前幕后的故事,以及對電影創作的深層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偷天盜日》是達倫首部在國內公映的作品。在此之前,他已憑借《摔角王》《夢之安魂曲》《黑天鵝》《鯨》等佳作被全球影迷熟知,且多次獲得奧斯卡及國際頂級電影盛會的認可:
《摔角王》一舉斬獲第 65 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黑天鵝》不僅拿下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五項奧斯卡提名,更助力女主角娜塔莉 · 波特曼摘得影后桂冠;2022 年的《鯨》,則讓沉寂多年的布蘭登 · 費舍成功收獲第 95 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杯。

這些亮眼的過往,也讓觀眾對《偷天盜日》的品質充滿期待。
01 從逃兵長成硬漢的男人成長史
主角漢克無疑是《偷天盜日》的核心敘事錨點,所有情節推進與主題表達,都圍繞他的成長與轉變展開。
聊及這一角色的象征意義,達倫直言:
這就是個從逃兵長成硬漢的男人成長史。
在他看來,漢克的人生轉折早有伏筆:曾經的棒球運動員身份,本應讓他擁有堅定的意志,卻因一場車禍徹底改寫軌跡。

那場意外不僅導致朋友死亡,也讓他自己身受重傷,更從此陷入落魄與怯懦的泥沼。
此后,每當需要承擔責任時,漢克的第一反應永遠是逃避,直到身邊的愛人、朋友、雇主接連離世,殘酷的現實才讓他徹底警醒,真正讀懂" 責任 "二字的重量。
達倫明確表示:
人沒法一直逃避過去,要是總想著把麻煩推給別人,最后只會傷害到自己在乎的人。
希望通過這種極具沖擊力的敘事,讓觀眾既能跟隨漢克的經歷感受緊張的劇情節奏,也能沉下心思考 " 成長的本質 " 與 " 承擔責任的方式 "。
為了讓漢克的形象落地,達倫在演員選擇上頗具巧思。
他沒有傾向那些已大紅大紫、演技獲業界公認的資深演員,反而將目光投向了新生代演員奧斯汀 · 巴特勒。

在達倫眼中,這位從《沙丘》系列中走紅的演員,有能力進一步證明自己,將漢克" 既怯懦又渴望變好 "的復雜狀態演繹出獨特質感。
而奧斯汀也未負期待,用表現讓達倫確信 " 選對了人 "。
奧斯汀極具敬業精神,不僅能精準把握臺詞與角色情緒,還會主動與我溝通劇本、探討細節邏輯,反復琢磨每一句臺詞。

除了主角的塑造,影片中的貓咪 " 托尼 " 也是呈現漢克成長弧光的重要角色,它與漢克形成了一組巧妙的鏡像對照。

達倫解釋,托尼并非改編時憑空添加的元素,在原作小說中便有明確設定,其與漢克的互動能從側面襯托主角性格,因此影視化時被特意保留。
不過,動物拍攝天然存在難度,達倫坦言這一環節挑戰不?。?/p>
貓跟狗不一樣,沒那么好訓,想讓它配合鏡頭得花不少心思。好在最終選定的 " 托尼 " 表現穩定可靠,在鏡頭前能精準呈現出我們需要的狀態。
更值得一提的是托尼的形象設計,貓咪的頸部佩戴著一個極具 " 朋克 " 風格的尖釘項圈,傳遞出" 與世界對峙 "的倔強感。
這種偏強硬的特質,恰好與漢克初期 " 逃避責任 " 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既讓漢克后續的轉變更具沖擊力與顯著性,也為這一核心角色的成長弧光增添了深層韻味,留下更多回味空間。
02 以 90 年代紐約群像展示復雜人性
《偷天盜日》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的紐約,為了精準還原這份獨特的時代氛圍,主創團隊花費了大量心思。
達倫回憶:
我們反復回想那個時代的街道、商店,還有當時的科技水平,就是想把那種質感真實地呈現出來。
過程中我們發現,雖然 90 年代不算遙遠,卻已經能讓人生出濃濃的懷舊感——這份對過去的念想,讓電影制作既充滿挑戰,又滿是樂趣。

而在這樣細膩的時代底色之上,影片的角色塑造更打破了 " 非黑即白 " 的臉譜化桎梏——每個角色都帶著鮮明的性格棱角,讓故事層次愈發豐富。

比如漢克的女友伊馮,既有在愛人陷入黑幫追殺時堅定守護的溫柔,也會在面對贓款誘惑時流露出轉瞬即逝的猶豫;朋克鄰居拉斯看似是玩世不恭的搖滾青年,關鍵時刻卻能靠街頭智慧幫漢克躲開危機;就連黑幫頭目利帕,也并非全然的冷血惡魔,偶爾會對舊識流露出復雜的情誼。

在這些角色中,女性黑警的塑造尤為關鍵。她不僅在劇情上制造了震撼的反轉,更從根源上深化了" 責任與選擇 "的核心主題。
達倫對這一角色的刻畫,從 " 偽裝 " 到 " 打破假象 " 步步深入,盡顯巧思。
一開始,他用一連串細節為這個角色套上 " 好人 " 的外殼。
審訊室里,面對漢克時她語調溫和,還會對小人物卷入黑幫風波流露出共情;當漢克慌忙辯解自己無辜時,她沒有立刻施壓,反而遞去一杯水——這個充滿人情味的舉動,讓觀眾和主角一同暫時卸下了防備。

但隨著劇情推進,達倫通過幾個關鍵鏡頭完成了角色形象的顛覆:私下與黑幫碰面時,鏡頭從之前的平視轉為略帶仰角的俯拍,光線也突然變得陰冷,瞬間褪去了她的親和感;而當她為了獨吞贓款毫不猶豫除掉同伴時,特寫鏡頭精準捕捉到她臉上一閃而過的兇狠神情,與之前的溫和模樣判若兩人。

這個反轉的意義遠不止讓劇情更曲折,更成為漢克實現轉變的重要推力。
最開始,漢克總指望警方為自己做主,習慣把責任推給外界;可黑警的背叛讓他徹底認清,在這混亂的世界里,沒人能替你扛起責任,真正的擔當從不是依賴所謂 " 正義 ",而是要靠自己的判斷和行動去守護在乎的事物。
正是這樣復雜的角色設定,讓《偷天盜日》在強情節的框架下,實現了達倫對人性與社會更深入的探討。
03 鏡頭內外," 鬼才 " 導演的 " 變與不變 "
所有的主角都需要經歷一番掙扎,才能成就一個好故事。盡管我自己的生活并沒有經歷過太多艱難掙扎,但我總是用想象力去塑造角色,希望觀眾能與人物產生共鳴。
回顧過往的創作,達倫坦言 "聚焦人物內在情感與成長弧光" 是他一以貫之的核心。
他總能用極具沖擊力的影像,直抵觀眾內心最柔軟也最隱秘的角落,將人性的復雜與多面層層剖開,尤其擅長刻畫個體在極端情境下的掙扎與選擇。
比如《黑天鵝》中,扭曲的鏡面映出主角分裂的自我,細膩的舞蹈特寫放大著她的精神拉扯,滿是心理暗示的鏡頭讓觀眾仿佛能透過屏幕,觸摸到她內心的撕裂與痛苦。

又比如《鯨》里,逼仄空間中的長鏡頭將壓抑感拉滿,主角在困境中的無奈、掙扎與自我救贖,無需過多臺詞便直抵人心。

這些作品就像一場場安靜卻有力的 " 心靈剖析 ",讓觀眾在震撼之余,不得不直面人性的本質與真諦。
達倫對人性的精準洞察并非無源之水,這些靈感都藏在他的個人生活與經歷里:
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段困境,都讓我對人性有了更透徹的理解,而這些從現實中汲取的感悟,最終都化作創作的養分,融入了每一部作品的肌理之中。
這次的《偷天盜日》也不例外,達倫依然將目光聚焦于個體成長;但與過往作品不同的是,他褪去了偏愛的 " 細膩心理刻畫 " 外衣,換上了快節奏、強視效的類型片表達。

就連主角漢克的成長軌跡,也徹底跳出了 " 緩慢心理發酵 " 的框架,轉而呈現為被絕境 " 倒逼 " 的爆發。
這種激烈的轉變,恰好展現了達倫的 " 變與不變 ":變的是敘事風格與影像表達,不變的是對 " 人 " 的聚焦與對人性的探索。
從這個角度看,《偷天盜日》更像是達倫 " 自我突破的注腳 "。
就像他作品里的主人公一樣,他始終在成長與蛻變,卻從未偏離 " 人性 " 這一核心。
而這份 " 變與不變 " 的平衡,正是他作為導演最珍貴的創作底色,也讓觀眾始終期待著他下一次的鏡頭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