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將于 11 月 9 日至 21 日
在廣東、香港、澳門三地舉行。
本屆賽會吉祥物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素有 " 海上大熊貓 " 之稱的
中華白海豚為原型設計,
自發布以來便火爆出圈,
深受公眾喜愛。
10 月 26 日晚,
全球首部以中華白海豚為主題的
紀錄電影《中華白海豚》
在第四屆華語紀錄電影大會上
進行試映,受到廣泛好評。

將在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期間
登陸全國院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廣東廣播電視臺和珠海傳媒集團聯合攝制的《中華白海豚》,將呼應 " 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 " 的主題,在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期間登陸全國院線。該片是曾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 " 五個一工程 " 獎的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的姊妹篇,再度由知名導演閆東擔任總導演。
中華白海豚是唯一以 " 中華 " 命名的海洋哺乳類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易危 " 級別。這一跨越 6000 萬年的古老物種目前全球僅存約 6000 頭,珠江口作為全球最大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地,生活著約 2000 頭白海豚。

影片上映正值十五運會這一體育賽事引發全民關注之際,不僅帶領觀眾探尋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程與生存現狀,更透過其命運變遷,傳遞十五運會所弘揚的運動激情與生命活力,展現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守護家園的精神風貌,生動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
歷時六年打磨
完成上百次海上拍攝
《中華白海豚》全片時長 82 分鐘,歷時六年精心制作。影片以 " 超級工程 " 港珠澳大橋建設和粵港澳三地合辦第十五屆全運會為時代背景,圍繞名為 " 珠珠 " 的白海豚的歸家之路展開敘述。攝制組與科研人員通過追蹤其遷徙路徑,真實呈現了這一珍稀物種因大橋建設暫別家園、又幾經周折重返故地的動人故事。

總導演閆東表示,十年前在拍攝《港珠澳大橋》時,于大雨中偶遇躍出海面的中華白海豚,那一刻便萌生了為這一物種專門創作一部影片的初心。歷時六年打磨,《中華白海豚》成了一場關于生命敬畏與生態堅守的漫長對話。
影片秉持權威性、科普性、生動性、國際性的創作原則,為真實記錄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狀況,攝制組足跡遍及我國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等地以及美國、瑞典、英國、泰國等多個國家,完成上百次的海上拍攝,累計行程超過 3600 海里,采訪了 21 位科學家與 17 位生態保護工作者,積累超千小時珍貴影像素材。

為捕捉中華白海豚如精靈般的靈動姿態,影片運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自主研發的重型陀螺穩像平臺,在海上實現 86 倍變焦、4K 每秒 400 幀的高速穩定拍攝。這項技術能定格白海豚躍出水面的精彩瞬間,精準捕捉其眼神、體態和躍姿等細節,更記錄下 " 船首乘浪 " 等難得一見的畫面。

深刻闡釋人與自然
共生共榮的哲理
在講述白海豚故事的同時,影片也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進程中如何平衡經濟與生態的關系,深刻闡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哲理。影片通過 " 珠珠 " 的故事線,串聯起中國科學家李松海、潘文石、林文治、王克雄、祝茜、吳玉萍以及蘇格蘭科學家布蓮思、美國科學家杰弗遜等中外科研工作者的保護實踐。他們是 " 人與自然共生 " 理念的踐行者,也成為影片敘事中的 " 人文脊梁 "。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學院藝術教育系電影學教授史馨在觀影后說:
" 這部影片以豐富詳實的影像資料系統性地記錄了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狀態及其與人類活動的互動關系,填補了該題材影像記錄的空白。該影片的獨特價值在于將白海豚從自然生物升華為文化符號,通過其被作為城市吉祥物、運動會吉祥物的演變過程,體現了人類對這一物種的珍視。"
觀眾賀女士說:
" 作為一名珠海人,觀看完《中華白海豚》我倍感親切與自豪。它們不僅是珠海城市吉祥物,更是這片蔚藍家園的守護者。十五運會吉祥物也以它們為原型,中華白海豚從我們熟悉的海域游向全國性盛會,將珠海這張生態名片遞到全國人民手中,讓每一位觀眾通過它看見一個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相得益彰的青春珠海。"
除了此次電影大會試映,
影片將在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期間
登陸全國院線。
中華白海豚的悠長敘事,
遠不止于銀幕——
它在珠海的碧海藍天下鋪展,
隨第十五屆全運會的激情躍動,
更在每一個珍視生命的心靈深處,
落地生根。
文:珠海傳媒集團 張映竹
圖:珠海傳媒集團 鐘凡
部分圖片來源于《中華白海豚》攝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