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的故事聽了許多,但總覺得遙遠,那些名字往往來自好萊塢,或一些國際巨星,馬修 · 麥康納、阿米爾 · 汗……可好像跟內娛總扯不上關系。
但這幾天,我算是見到 " 國產橡皮人 " 了。
前一部電影里,他還是這樣↓


當時我就很好奇,這尊影帝獎杯,究竟是沖著曉明哥的演技,還是他為了角色自我犧牲的精神?
現(xiàn)在終于看到這部電影,來感受下影帝的表現(xiàn)如何?

黃曉明這些年來飾演的角色很有意思,一般很難認出是 " 黃曉明 "。
比如《戴假發(fā)的人》。電影 2020 年開機,他從那時就開始 " 自虐 ",每天只喝蔬菜汁,暴瘦近 30 斤,還把頭發(fā)剪了,成了 " 地中海 ",心情也一度抑郁到極點。

但眾所周知曉明哥一貫 " 陽光積極 ",如果直接這么演了,顯然沒什么說服力。于是他向導演主動請纓自毀形象,是為了貼合角色。
片中有一場戲,孟中在停車場被打得頭破血流,這場戲里他頭發(fā)不多、戴厚厚鏡片、身材單薄,一副命很苦的樣子,才使這個場景更讓人信服。

黃曉明覺得這個角色缺乏運動,喜好甜食,不會太瘦,他又主動請纓,每天吃吃吃,增重 30 斤,成了個名副其實的胖子。

老實說,最開始看到這場戲,我一度以為是化妝技術,沒想到這哥是來真的。

比如他的背部總是略微前傾。那是因為吳優(yōu)作為智商停留在兒童階段的人,對 " 儀態(tài) " 這個詞沒什么概念。
在他的認知中,覺得 " 儀態(tài) " 就是隨時隨地穿戴整齊,于是身體發(fā)胖后,失去肌肉,頭自然也耷拉了。

尤其開場歌唱時的搖頭晃腦,還有影片最后一段幾分鐘的長鏡頭,看不出一點從前 " 霸道總裁 " 的樣子。

幕后花絮里,他還和導演探討焦慮時攥手的程度。可以說,曉明哥演吳優(yōu)這個角色時是真下功夫了。
不過看到這可能有人會疑惑,演個戲而已,何必自毀形象成這樣?
但從外形上貼合角色,既是演員表演的捷徑,也是塑造人物的基礎。
而這,可能也意味著黃曉明的 " 決心 "。
最是 " 黃曉明 "
吳優(yōu)是個和黃曉明差別巨大的角色,但同時我又覺得,這大概是這些年來,與黃曉明最適配的角色。
看上去很矛盾,但結合電影分析就能明白,吳優(yōu)是個心思單純的人,他甚至能在蔡博士沒什么用處的雞湯話中找到樂觀積極的一面。

他的確有一定鈍感力,但同時又始終相信著善良與愛的人生信條。

《乘風破浪的姐姐》里,他是端水大師,可以照顧到任何一個人的情緒。
記者們的口碑里,他又是一個十足的老好人。
他對別人總是謙遜有禮,對家人總是盡力照顧,甚至于還熱衷于公益," 愛肝宣傳員 "、艾滋病規(guī)劃署親善大使等多項身份。

但這種 " 完美 " 的背后,其實是 " 認死理 ",是他和吳優(yōu)一樣,確定了正確的路,就頭也不回地走下去。
演藝之路也是一樣。這些年,他似乎一直在堅持一條自己相信的路,徹底擺脫自己,成為那個角色。

不過,他在路演中又說,因為下部戲角色需要,他又要再減重 15 斤……簡直是把自己完全交給了角色。

他在這部影片里的眼神,與自己差別巨大,但不變的是善良底色。
黃曉明是個很容易散發(fā)魅力的人,我看的那場路演里,黃曉明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笑吟吟地看著觀眾,渾身透露著自信。

而吳優(yōu)卻恰恰相反,黃曉明在這部電影里的眼神呈現(xiàn)出兩種極端的神態(tài),一種是低垂著眼睛,似乎不敢正眼看人,一種是非常用力,直勾勾地盯著別人。
這與角色性格本身分不開。吳優(yōu)已經人到中年,可他的智商又一直停留在童年。
可想而知,這幾十年生活里,當他與社會接觸,會遭到很多挫折和嘲笑,所以他會唯唯諾諾,但同時,又會期待表達時對方能給予正面反饋。
雖然在表演前,黃曉明去特殊機構體驗過生活,但我還是不相信他能對每個眼神都有設計。
但呈現(xiàn)出這樣的結果,只能說明,黃曉明早已把自己想象成吳優(yōu),甚至成為了吳優(yōu)。
這就是 " 相信 " 的力量。

他也逐漸獲得了不少獎項和認可,《戴假發(fā)的人》讓他獲得了澳門金蓮花獎的提名,《陽光俱樂部》為黃曉明帶來了金爵獎影帝,還(第三次)入圍了金雞獎影帝。
這對于黃曉明來說,本身就已經足夠成功了。
更多的 " 吳優(yōu) "
我不是鼓勵演員都要 " 自虐 ",這種行為對演員自己其實并不健康,我還是有些擔心黃曉明的身體的。
但同時,我又真切覺得,這種 " 努力 " 與 " 投入 ",本應該是演員們的常態(tài)。
就像《戲臺》里說的," 戲比天大 ",在力所能及的范圍里,認真對待每個作品,甚至為了作品付出可接受的代價,本來就是演員職業(yè)的一部分。

很多影視劇里都有這種 " 出戲時刻 ",農村劇里演員們頂著雪白的皮膚、爭吵戲的表演沒有一點感情……演員們自己都沒有入戲,又怎么成為那個角色?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主要觀點就是,演員要先相信規(guī)定情境,才能讓觀眾信服。
就像《陽光俱樂部》里的吳優(yōu)相信 " 快樂是生活的解藥 " 而不會在意其他,作為演員的黃曉明也相信 " 努力才能成功 ",甚至給人一種 " 大智若愚 " 的感覺。

他一直被認為是個在表演方面沒有什么天賦的人。
可如今他一方面獲得了行業(yè)的認可,接連獲得了金雞、百花、上影節(jié)影帝,另一方面,肉眼可見在角色的塑造上越來越準確了,也讓觀眾漸漸接納了 " 演員黃曉明 "。

一個是不修邊幅,一個則明顯是憔悴不堪。
你既不會在這些角色身上看到那個 " 我不要你覺得 " 的 " 霸總 ",也不會將二者混為一談。

當流量明星賺快錢很容易,但如果想要演藝道路走遠,就必須將這份職業(yè)當做一件需要認真并付出所有的事情來對待,而不是等著天上掉餡餅。
這個行業(yè)缺的不是帥氣的 " 黃曉明 ",而是更多的,可以把作品當 " 真 " 的,一個個 " 吳優(yōu) "。
說到這,我想起黃曉明五年前的發(fā)言:
" 感謝曾經懦弱的我,害怕過的我,不自信的我,幼稚的我,不聰明的我,但是現(xiàn)在學會享受這一切了。導演們,請用我吧,做演員這個職業(yè),我希望我是百年老店。"

五年過去了,他接連主演了大量影視作品,《潛行者》《最后的真相》《戴假發(fā)的人》《陽光俱樂部》……這些作品本身或許質量參差不齊,但相同的是,黃曉明在這些電影的選擇以及角色塑造上,都有不同亮點。
我相信黃曉明不會止步于此。這樣的姿態(tài)走下去,總會遇到角色與作品共出彩的那天。
只有付出一定的堅持與努力,把這份職業(yè)當做一個 " 百年老店 " 經營下去,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收獲。

這些年我寫過很多次黃曉明,有時聊他的角色,有時聊他的演員之路。很多人會疑惑,為什么對曉明哥這么關心?
直到今天看到《陽光俱樂部》,看到 " 吳優(yōu) " 這個角色,我好像突然有了答案,他是個真誠到可以讓人相信的人。
很多時候我也覺得他會不知所措,找不到方向,但他自己卻非常堅定,一直打算以演員為終身職業(yè),并可以為此付出所有,這樣的態(tài)度,你很難相信他不會成功。
于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我總是很樂于見到他大放異彩,并希望他可以更進一步。
所以,還是遲來的恭喜一下黃曉明吧,不是恭喜他拿影帝的作品終于上映,而是恭喜他的演員生涯又多了一個會被記住的角色。
至于下個月的金雞獎,他能否三封影帝?
其實不管有沒有三影帝的頭銜,對于他來說,都已經做到了。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如何看待演員為了角色增 / 減重?
來評論區(qū)說說吧 ~
上一篇:

拓展閱讀:


- 今天頭條の主筆 -
你的小仙女 E 姐,愛看電影的文白,路過的本可愛
值日生:本可愛 美術: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