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放大男女群體差異已成流量密碼的當下,《嗨放派 · 生存對戰季》卻反其道而行之,讓自己成為了一個真正呈現男女群體的積極底色,并提供多元平等對話的平臺。
在 1 號看來,這是一個真正致力于推動行業乃至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孤勇者」。

將 10 位嘉賓劃分為男女兩大陣營,乍一看,許多觀眾會想當然地給《嗨放派 · 生存對戰季》貼上一個「搞男女對立」的刻板標簽。但在 1 號看來,《嗨放派 · 生存對戰季》之所以依循性別視角重構生存實驗,并不是刻意制造對立 or 對抗,而毋寧說這是節目組采取了一種經典的社會學方法:構建「理想類型」。
一方「全男」,一方「全女」,由此雙方互為參照組,為觀眾開啟了一項獨特的社會觀察:當放置于同樣的競爭條件之中,男性與女性分別會迸發出怎樣的生存智慧,我們又能從各自的智慧中收獲哪些啟發性的思考。
一言以蔽之:在對抗中對話。


在男生陣營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基于環境認知和自我認知之下的精準適應性改造。男生在意的點非常日常化、生活化:如何規避隊友打呼帶來的睡眠影響,如何防止自己被臭襪子熏死……這些看似搞笑對話的背后,呈現的是男性思維的有趣之處。
而在女生陣營,我們看到了一種不論身處怎樣的極端環境都擁有向往詩與遠方的積極樂觀的心態,而這股力量又轉化為了改變現實的強大能量。不論是全員打造天幕還是自制「野外版懶人沙發」,融合了堅韌與松弛的女性智慧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一個處于上升期的綜 N 代 IP 選擇大刀闊斧的自我革命,之后依然能夠收獲極好的口碑,這在內娛綜藝市場中是極為罕見的現象。要知道,前兩季《嗨放派》以「趣味科普」走出了一條差異化路徑。但從第三季開始,《嗨放派》開始以「生存實驗」作為模式核心。盡管兩者之間大相徑庭,「嗨放派」IP 卻一直是許多觀眾心目中的寶藏綜藝。
之所以能夠達成這項成就,在于節目組自始至終緊緊圍繞「實驗」二字做文章。在 1 號看來,從第三季到第四季,《嗨放派》的實驗對象變成了「人的可能性」。
一方面,是從體力與智力的維度,挖掘人在極端條件之下生存的可能性。
這一直是生存類綜藝經久不衰的看點。但《嗨放派》不走尋常路:它沒有選擇用更有流量的打法去「虐」明星,讓觀眾獲得廉價的快樂,而是在制造困境與解決困境之間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平衡點。《實驗手冊》會詳細地告訴早已高度社會化的嘉賓,他們在荒蕪的環境下該如何搭建居所、如何獲取食物;同時,節目組還設置了包括自貿點、轉一轉、東陽光藥健康守護站等新穎的機制和玩法,供參與的嘉賓們后續解鎖。其實,從第三季開始,在溫暖與治愈基調下呈現美好,而非搏出位式的「虐」,便一直是《嗨放派》一以貫之的表達風格。

在現場近兩百個機位的無干擾記錄下,每位嘉賓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展現了他們不同于以往熒幕和公眾形象的魅力。胡連馨身上有一種可以不顧一切的求勝欲;苗苗一如既往地十分細心,展現出強大的動手能力,讓隊友感受到的是她肯于付出背后的溫柔底色;丁真會根據自己的牧區經驗,去打造自己的床位……


相信很多人第一眼看到生存挑戰、全男 VS 全女等信息后的第一反應,要么認為節目在價值導向上會提供提前預制的「兄弟情」,要么是早已快餐化的「Girls help girls」。
然而,《嗨放派 · 生存對戰季》對以上廉價的價值通通 Say No。
《嗨放派 · 生存對戰季》究竟試圖傳遞出怎樣的價值?在 1 號看來,它的核心母題是「人對自我的探索與延展」。而這,又被分為兩個向度:從「我」到「我們」,以及從「自我」到「自然」。
從「我」到「我們」,是以群像敘事的視角去觸及個體可能性的思考邊界。「我們」既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群體認同。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當他們融入集體,彼此之間的信任與支持都構筑了強大的精神紐帶,這種歸屬感與凝聚力,讓每個人在集體中找到了自我價值的另一種實現方式;「我們」也是一股向上的能量,當「我」融入了「我們」,每個人都在為了群體的更好生存而突破自我能力的閾值。這也不禁引發了 1 號的期待,在后續的節目里,《嗨放派 · 生存對戰季》的每一位嘉賓在群體氛圍的感染下會實現怎樣的自我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