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輝煌一時,如今卻虎落平陽的英特爾(INTC.US),于今年第 3 季總算交出了一份尚算不錯的業績,也因此其股價在盤后交易時段大漲 7.7%。
2025 年第 3 季度,英特爾的季度收入同比增長 2.78%(環比增長 6.17%),至 136.53 億美元,高于市場預期的 131.4 億美元。管理層表示,受制于產能限制,尤其是 Intel 10 和 Intel 7 制程,該公司未能完全滿足數據中心和客戶端產品的第 3 季需求。
不過,第 3 季非會計準則毛利率按年提升 21.95 個百分點,按季提升 10.31 個百分點至 39.96%,主要得益于收入增長、產品組合優化及存貨減值準備減少,但部分被利潤率相對較低的 Lunar Lake 大規模出貨及 Intel 18A 早期爬坡成本所抵消。
在收入增長、利潤率改善及持續成本管控的推動下,其第 3 季每股收益為 0.23 美元,遠超該公司之前提供的盈虧平衡指引。
第 3 季,來自經營活動的凈現金流入為 25.46 億美元,按年下降 37.20%;但資本開支總額按年大幅縮減 58.94%,至 29.56 億美元,因此季內產生經調整自由凈現金流入 8.96 億美元,是自 2024 年下半年以來的首次正現金流入。
強化資產負債表
對于陷入巨額虧損危機的英特爾而言,強化資產負債表成為其 2025 年的首要任務之一。今年,該公司完成了大約 200 億美元的募資活動,包括三項重要戰略合作:
英特爾與特朗普達成協議,通過美國政府提供的 89 億美元資金,支持美國確保其技術與制造業領先地位的持續擴張,于第 3 季,英特爾已收到美國政府撥付的 57 億美元;
英特爾與英偉達(NVDA.US)宣布達成合作,共同開發面向超大規模、企業級及消費級市場的多代定制化數據中心及 PC 產品,該合作將通過英偉達的 NVLink 技術,將英特爾的 CPU 技術和 x86 生態系統與英偉達的 AI 及加速計算平臺優勢結合在一起,另外英偉達還同意向英特爾投資 50 億美元,預計在第 4 季完成。
軟銀集團將對英特爾普通股進行 20 億美元的投資。
另外,英特爾還通過完成分拆 Altera 交易回籠 43 億美元,以及出售 Mobileye 股權獲得 9 億美元。
期內,該公司償還了 43 億美元債務,于 2025 年 9 月 27 日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以及短期投資合共 309.35 億美元,而年初時為 220.62 億美元。
產品業務表現改善
英特爾的產品業務分部由客戶端計算事業部(CCG)和數據中心及 AI(DCAI)組成。
2025 年第 3 季,其客戶端計算事業部錄得季度營收 85.35 億美元,同比增長 4.58%,環比增長 8.44%,主要得益于市場需求的季節性走強,Windows 11 更新換代的推動,以及 Lunar Lake 和 Arrow Lake 產品上市帶來的更優定價組合。期內,英特爾進一步深化與微軟(MSFT.US)的合作關系,并達成了支持酷睿 Ultra 3(即 Panther Lake)發布的所有關鍵里程碑。
管理層預計 2025 年客戶端消費市場規模將接近 2.9 億臺,將實現 2021 年以來的最快市場規模增長,將推動對其酷睿 Ultra 3 的需求。
數據中心與 AI 分部的第 3 季營收按年微降 0.58%,但環比增長 4.52%,至 41.17 億美元,主要受產品組合改善及企業需求提升帶動,管理層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盡管供應限制阻礙了增量增長,但期內 AI 服務器主 CPU 和存儲計算的需求依然強勁,其最新的至強 6 處理器(即 Granite Rapids)可節省高達 68% 的總體擁有成本(TCO),并降低高達 80% 的功耗,具有較高的產品優勢,應可把握這次的需求增長趨勢。
第 3 季,英特爾整體產品分部的收入按年增長 2.85%,環比增長 7.13%,至 126.52 億美元,分部經營利潤率達到 28.91%,同比提升 1.94 個百分點,環比提升 6.17 個百分點;第 3 季的分部經營溢利按年增長 153.02%,環比增長 52.29%,至 9.64 億美元。
代工業務顯著減虧
代工業務是英特爾的痛點,其巨額虧損不僅拖累了其業績表現,也是其股價下挫的一個重要原因。
2025 年第 3 季,英特爾的晶圓廠業務收入按年下降 2.40%,環比下降 4.12%,至 42.35 億美元;分部虧損則較上年同期縮減 59.98%,較上季縮減 26.74%,至 23.21 億美元。
管理層在業績發布會上透露,其代工業務的 Intel 10 和 7 制程產量超預期,達成了 18A 制程的關鍵里程碑。陳立武表示,Intel 18A 良率正按預期進度提升,預計會在今年推動 Panther Lake 產品上市。專注于大規模生產的亞利桑那州 52 號晶圓廠現已全面投產。此外,該公司正在推進 Intel 18A-P 工藝研發,并持續達成工藝設計套件里程碑。
他表示,Intel 18A 系列制程將支持至少未來三代客戶端與服務器產品、與美國政府合作的安全隔離區項目及其他簽約客戶。這一關鍵節點技術將驅動晶圓產量持續增長至下個十年。
在 Intel 14A 方面,目前其技術團隊正專注于技術定義、晶體管架構、工藝流程、設計支持及基礎 IP 開發,并與潛在外部客戶保持溝通。另外,先進封裝方面也進展順利。
陳立武表示對代工業務的市場前景信心增強,認為英特爾代工業務將可把握關鍵 AI 基礎設施快速擴張所催生的對晶圓產能和先進封裝服務的空前需求。但同時對代工業務的投資保持審慎,將聚焦于能力建設與規模彈性,以確保快速擴產能力,且僅在確認外部需求后才會增加產能。
對于未來 ……
管理層預計,英特爾的 2025 年第 4 季營收區間在 128 億至 138 億美元之間,其中產品業務將小幅環比增長,但由于持續面臨供應緊張的環境,將低于客戶需求。
在產品業務分部,該公司會優先將晶圓產能用于服務器產品,而非入門級客戶端部件,因此預計客戶端計算分部營收會小幅環比下降,而數據中心及 AI 分部營收將見強勁的環比增長。而代工業務營收將因 Intel 18A 收入增長而環比上升,外部代工收入也將因 Altera 的剝離而增加。
該公司預計,其第 4 季毛利率約為 36.5%,環比下降,原因在于產品組合變化、酷睿 Ultra 3 首批出貨的影響(因新產品上市初期通常成本較高),以及 Altera 的剝離。第 4 季的每股盈利或為 0.08 美元。
對于資本開支,該公司仍然維持 2025 年總投資約 180 億美元的目標,并預計會在 2025 年投入超過 270 億美元的資本開支,較 2024 年高出 100 億美元。
結語
2025 年第 3 季的業績,無疑為深陷調整期的英特爾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營收同比回暖、毛利率顯著改善、季度盈利超預期,更實現了近一年來首次正向自由現金流。
這份成績單既印證了產品組合優化與成本管控的成效,也讓市場看到了其從虧損泥沼中突圍的希望,股價盤后大漲便是最直接的反饋。
而美國政府 57 億美元資金到賬、英偉達 50 億美元投資待落地、軟銀 20 億美元注資已完成的資金布局,以及通過資產處置回籠的 52 億美元,不僅將現金儲備推升至 309 億美元,更為其技術攻堅與產能擴張筑牢了財務根基。
另外,核心業務的復蘇態勢同樣值得關注。
客戶端業務借 PC 市場復蘇與新品周期實現穩健增長,與微軟的深度合作更鋪墊了酷睿 Ultra 3 的市場前景;數據中心業務雖同比微降,但環比回升與至強 6 處理器的產品優勢,使其有望捕捉 AI 服務器市場的強勁需求。
尤為關鍵的是,長期承壓的代工業務迎來顯著減虧,Intel 18A 制程達成關鍵里程碑并啟動量產,亞利桑那州晶圓廠投產落地,疊加 " 以客戶訂單錨定投資 " 的務實策略調整,為這一戰略板塊的長期突破埋下伏筆。
但這份業績并非轉型終章,挑戰仍在眼前。
產能限制尚未完全解除,第 4 季客戶端業務或因資源傾斜向服務器而承壓;Intel 18A 爬坡期成本與新品初期高投入將拖累毛利率,代工業務 23 億美元的虧損規模仍需持續改善。同時,先進制程研發的資金壓力與市場競爭的白熱化,意味著英特爾既要堅守技術路線,更需保持財務紀律。
總體而言,第三季度的表現標志著英特爾轉型進入 " 止血回升 " 的關鍵階段,資產負債表的強化與核心業務的回暖構建了堅實基礎。但從 " 業績企穩 " 到 " 重回增長軌道 ",仍需跨越產能釋放、技術落地、盈利改善的多重考驗。前路清晰但任重道遠,其能否將短期復蘇轉化為長期競爭力,仍需時間與市場的持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