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昨晚睡得怎么樣?
以往,我們只能給出「睡得還行」「睡得不好」這樣模糊的印象,或者曬出一張智能手表的睡眠結構截圖。
而現在,Apple Watch 用戶可以給出一個相當明確的回答:
我今天睡眠質量 100 分!
比起乏善可陳的 Apple Watch S11,watchOS 26 全新的睡眠評分功能則是一個大家更喜聞樂見的更新——一下子,讓「睡覺」這件事有趣了起來。
睡眠評分是什么?
人一生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用來睡眠,睡得好不好短期內影響精神狀態,長期更會對身體健康造成非常深層的影響。
因此,小到小到幾百元的手環,大到幾千元的智能戒指,睡眠監測功能幾乎都是標配,每個晚上都將你的睡眠質量,繪制成一個看起來相當科學的圖表,反映你每個晚上的睡眠質量。
但和心電圖、血氧濃度等等身體指標一樣,睡眠結構只是「原始數據」,大部分普通用戶只能從中對自己的睡眠質量有一個粗淺的預估,也不太好掌握睡眠質量的長期變化。
「睡眠評分」應運而生,每天早上 Apple Watch 都會用一個數字,直接告訴你昨晚睡得香不香,身體有沒有得到充足的休息和恢復。
除了評價和分數,蘋果還會針對性地對前一天晚上的睡眠狀況生成一小段評價,闡述打分的理由。
根據評分的高低,蘋果還劃分為了五種等級:極好、高、一般、低、非常低,讓用戶能更清晰直觀了解睡眠質量的總體情況。
所以蘋果是根據什么樣的標準為用戶的睡眠質量打分?評分系統有三個指標,能看出蘋果側重哪些方面:
持續時間,占 50 分
就寢時間,占 30 分
中斷情況,占 20 分
由于作息時間、睡眠習慣因人而異,蘋果的賦分依據不是一個普適的標準,而是非常個性化地將每晚的睡眠數據與之前歷史數據進行比較進行打分。
有些夜貓子網友每天凌晨 2 點才睡,被認定「按時睡覺」而獲得高分。
蘋果表示,他們與美國睡眠醫學學會、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和世界睡眠協會合作開發了這項功能,還運用了蘋果心臟與運動研究項目收集到的 500 萬個夜晚睡眠數據。
但這個功能更值得討論的地方,還是在于它天生帶有的分享、競爭——「游戲化」的屬性。
睡眠如何成為「游戲」?
睡眠評分并不是全新的概念,許多其他智能品牌也早已提供,Apple Watch 上也不乏第三方應用能實現打分。
但從今年 9 月起,蘋果將這一功能推送給了 Apple Watch S6、SE 2 及之后的所有 Ultra 機型,讓龐大的現有用戶群體都能直接在手表上獲得第一方的睡眠評分體驗,并且還有了同一個可以比較的標準。
于是在小紅書上,我們能看到不少非常類似的帖子:首圖是一張睡眠評分的 iPhone 截圖,點進去發現評論區也全被大家曬的睡眠評分截圖淹沒:
有的人只是單純分享自己的睡眠狀況,有的人炫耀自己的「滿分睡眠」,還有一些二三十分的截圖,能收獲不少網友的震驚。
其實不止小紅書,我和朋友也經常互相發睡眠評分的截圖,除了生活日常分享,其實主要是出于較勁和炫耀的心態,想證明自己「很能睡」——對焦慮滿滿的現代人而言,睡得香通常意味著良好的生活面貌,煩惱很少,還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通過一個評分系統,蘋果將睡覺這個人人都離不開的事情,變成了一個「游戲」,鼓勵你去盡可能獲得高分。
這可以是一個「單機游戲」:持續收獲低分之后,調整好作息和睡眠習慣,提升睡眠質量和評分;也可以是一場「聯機游戲」:拿到高分,也好在朋友面前或者社媒上曬一曬。
人人都知道良好作息和堅持鍛煉的重要性,但自律起來卻總是沒那么容易。蘋果的做法,就是將其「游戲化」。
Apple Watch 的鍛煉圓環就是最著名的例子——將原本抽象的運動量,轉變為可視化的「圓環」,讓原本枯燥的鍛煉變成了一個合上圓環的游戲任務,讓不少 Apple Watch 用戶「動起來」。
而現在,蘋果將類似的機制做到了睡眠上,原本虛無縹緲的睡眠質量成了一個評分,鼓勵用戶去改善自己的睡眠質量,并且還能很能通過評分趨勢明顯感知到自己的進步。
這種形式其實并不少見,口碑很好的《寶可夢睡眠》本質上是睡眠評分的另一種加強版,早睡早起不止能獲得高分,還能養萌萌的寶可夢。
一些科學研究發現,自我監測是促成行為改變的關鍵技術,量化的評分則是最直觀的自我監測形式,很適合運用于移動健康領域,比如體育鍛煉和睡眠衛生,能提供很強的正反饋,還能通過社會比較與歸屬驅動力促進健康行為。
Apple Watch 每天給出一個評分一段評語,也能顯著提升用戶的參與度,鼓勵用戶每天起來查看分數,促使長期的行為改變發生。
并且,蘋果通過給睡覺增加一些玩味,也相應提高了 Apple Watch 的用戶粘性。
評分不是重點,睡得香才是
并不是所有人都對睡眠評分的到來表示歡迎,一些網友則覺得,連睡眠都要評個分,實在太讓人焦慮了。
實際上,睡眠監測通過智能手表飛入尋常百姓家后,心理學家很快發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完美主義睡眠癥(Orthosomnia)」。
睡眠質量原本只是個人感受,而現在有了非常科學的指標去界定你睡得究竟夠不夠好、身體有沒有得到恢復,人們會更愿意信賴這些看似科學的數字。
而一些用戶戴上 Apple Watch 后發現,自己的睡眠原來這么差,深度睡眠幾乎沒有,總是半夜醒來,內心難免相當焦慮,想要去改變自己睡不好的現狀。
但和失眠一樣,「想睡好」的心理負擔,容易對自己的睡眠狀況產生影響。
例如,越想睡好,睡得反而會更差;再比如,準備了褪黑素、熏香、新枕頭等等各種「硬件輔助」,最后產生依賴反應;甚至,哪天晚上碰巧沒戴 Apple Watch,沒看到數據,反而會更加焦慮……
更夸張的是,我們發現會有一些用戶,醒來發現自己昨晚的睡眠分數不太好,就會形成「我今天會沒什么精神」的假設,影響一整天的心情,而實際上自己的身體未必恢復得不好。
能更直觀看出好壞的睡眠評分,無疑會加重這些心理狀況。
這不只是睡眠評分的問題,事實上,當技術和我們的生活深度綁定,我們不可避免會遇到這些問題——出門跑步忘記帶手表記錄內心會感覺等于沒跑;一天沒打卡多鄰國就焦慮得不行……
原本這些工具的誕生,都是想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但有時卻讓我們過于在乎結果,而不是去關注和享受整個過程。
我相信蘋果在設計睡眠評分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這些因素。他們沒有將睡眠做成「鍛煉圓環」那樣更游戲化的功能,減弱了低分帶來的負反饋感。
蘋果的睡眠評分也以鼓勵性質為主,Lifehacker 對比了好幾家不同可穿戴設備的睡眠評分,發現 Apple Watch 的給分基本都是最高的。
回看蘋果給分的標準,不可控的「中斷情況」占比最少,另外兩項「持續時間」和「就寢時間」更多是用戶能靠主觀實現的。
這也傳遞出蘋果對優質睡眠的定義:規律作息,睡夠時間。
并且,不管是 Apple Watch 還是其他檢測設備,它們都不能總是精準地反映真實的睡眠狀況,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靠得住的。
歸根結底,評分只是輔助我們了解自身的工具,分數高低并不重要,真正的價值在于,它能推動我們回到最樸素的目標——睡得安心,醒來時精神滿滿。
文|蘇偉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