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全球油車仍穩守七成以上市場份額,而在國內同期,油車大賣 871.6 萬輛,穩守半壁江山,甚至到了 8 月,傳統油車仍有著 13.5% 的同比增長。
造電車貌似成了 " 政治正確 " 的選擇,但油車在可見的未來仍會是 " 基本盤 "。

隨著 " 金九銀十 " 的上半場結束,上汽大眾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9 月,上汽大眾終端銷售 9.13 萬輛,2025 年前三季度累計終端銷售 78.7 萬輛。

朗逸家族 9 月終端銷量達 2.2 萬輛,統治 A 級燃油轎車市場;
帕薩特家族 9 月終端銷量近 1.9 萬輛,穩坐 B 級燃油車舒適區;
途觀家族單月終端銷量超 1.9 萬輛,位居合資中型 SUV 前列;
上市僅一個月的全新凌渡 L,助力凌渡家族 9 月訂單量達到 8 月的近三倍,性能版本凌渡 L GTS 更是占訂單量四成;
上汽奧迪 A5 Sportback 開創性攜手華為,讓品牌終端銷量飆升至 5700 輛,同比增長 90%。


然而,上汽大眾的野心并不止步于百萬。在年初,上汽大眾已訂立 120 萬輛的年度目標,按照前三季度 78.7 萬輛的成績計算,進度條已然來到了 65.58%。
在超越合格線以后,達到 120 萬年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少?
對此,上汽大眾仍留著底牌在后頭,第一張底牌乘著旺季的東風打出。國慶中秋 " 雙節 " 期間,大眾品牌展廳客流量攀升,日均客流超過 1.2 萬批次,日均訂單量環比提升 53%;上汽奧迪收獲的線索量、潛客量均有顯著提升,訂單量環比增長 256%。

先是雙節收獲滿滿,后是 " 在路上 " 的六款新車帶來的增量,上汽大眾將底牌打出后,今年達標的可能性依然很值得期待。

行業里有一個偏見,認為燃油車做智能化幾乎不可能,甚至存在 " 先有上半場的電氣化,才有下半場的智能化 " 的論調。但上汽大眾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偏心任何一方,平等地看待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智能化發展。
上汽大眾堅信 " 油電同進,油電同智 ",才是未來的大趨勢,銷量就是最好的證明。這背后,離不開上汽大眾的三個能力。
第一個是反應力,在合資車企里,上汽大眾算是最先與中國本土智能駕駛供應商合作的一位,在其他合資仍在和海外管理內耗的時候,這個反應速度值得點贊。

第三個則是適應力,這體現在輔助駕駛的按需上車。比如帕薩特和途觀 L 都搭載了大疆車載的輔助駕駛,上汽奧迪 A5L 更是用上了華為的方案,按照不同級別多樣化匹配輔助駕駛供應商,這只有最懂中國的大眾才能做到。


油電同智的大趨勢下,大眾品牌計劃 2026 年推出 6 款全新新能源車型,包括 3 款插電混動、2 款增程、1 款純電;到 2030 年,將推出 20 余款全新車型。
而上汽奧迪方面,在燃油車領域,奧迪四環品牌將基于 PPC 平臺推出多款搭載輔助駕駛功能的新車型;在新能源領域,AUDI 品牌將持續擴充電動車型陣容,滿足用戶前瞻需求。
不同于 All in 新能源的車企,作為傳統合資大廠,上汽大眾兵強馬壯,足矣將油電兩把劍一起磨。雙劍合璧之下,上汽大眾的反攻,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