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翔
編輯┃伊風
近日,無極資本 InfiniCapital 以 15.5 億港元認購微盟集團增發股份,至此這家扎根阿布扎比與香港的雙總部機構,自 2024 年 10 月首投中手游以來,累計向中國科技企業注入超過 150 億港元。從 AI 龍頭商湯科技的大模型到光伏龍頭協鑫科技的鈣鈦礦技術,從優必選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到順豐的國際物流網絡,這一筆筆跨越 AI、新能源、高端制造的投資組合,正勾勒出全球資本對中國科技資產的估值新框架——中國硬科技正從 " 可選配置 " 變為 " 必選項 "。
從香港到中東:InfiniCapital 無極資本何方神圣?
一年不到投資中國科技公司 150 億港元,無極資本到底何方神圣?
故事始于 2015 年香港中環的一間辦公室。創始人錢濤(TonyChin)帶著摩根士丹利、匯豐銀行的跨境并購經驗,以及在香港私募股權公司 GCSCapital 主導亞洲金融并購的經歷,創立了這家最初以自營交易為主的機構。從公開資料開看,其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學術背景,疊加多年國際投行歷練,為其埋下了 " 跨市場、跨產業 " 的投資基因——這也成為日后其投資多家中國 AI 產業公司的重要鋪墊。
無極資本的發展路徑呈現清晰的 " 三級跳 " 特征:2019 年是關鍵轉折點,其獲得香港證監會(SFC)牌照,從自營交易機構轉型為正規資產管理公司,可面向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2023 年 11 月,無極資本進一步開放外部資本募集,完成從封閉型基金到開放型資管平臺的跨越,管理規模隨之突破百億美元;2024 年在阿布扎比設立辦公室并拿下當地金融特區(ADGM)牌照,成為全亞洲首個在阿布扎比獲牌的同類機構,至此 " 香港 + 阿布扎比 " 雙總部格局正式成型,東京辦公室則同步承擔起東亞市場拓展職能。
這種地理布局絕非偶然。香港總部使其能近距離捕捉中國科技企業的成長機會,阿布扎比總部則直接對接中東主權財富基金的資金池,這些管理規模超 3 萬億美元的資本,正迫切尋求亞洲科技賽道的長期配置機會。
拆解無極資本 150 億投資邏輯:中國 " 硬核技術 " 價值躍遷
我們可以回顧無極資本的投資脈絡。2024 年,可以說是試水階段,無極資本參與了順豐 IPO 基石投資認購,以及中手游的定增,但總體金額不大。
而 2025 年,無極資本開始發力。6 月至 8 月期間,無極資本以基石投資者身份參與了曹操出行、藍思科技等港股 IPO 項目。隨后的 7 月至 9 月,先后以獨家認購的方式參與了第四范式、商湯集團和中國儒意、協鑫科技等公司的 H 股配售,總金額超過 100 億港元。
9 月 18 日,無極資本再度出手,以 2.26 港元 / 股的價格認購微盟集團 6.88 億股股份,總投資額約 15.56 億港元。配售完成后,無極資本將持有微盟集團 16% 的股份,成為其最大單一股東。
可以發現,無極資本對中國科技產業理解深刻。從商湯科技、第四范式等 AI 領軍企業,到藍思科技等高端制造代表,再到曹操出行等智慧交通平臺,無極資本的投資組合幾乎覆蓋了中國新經濟的核心賽道,體現了其對中國產業升級趨勢的長期看好。
同時,無極資本以港股為主戰場,通過參與定向增發快速獲取股權,單筆投資規模從十幾億港幣到數十億港幣不等。這種方式既能為企業提供急需資金,又能避免公開市場波動對股價的沖擊。
此外,投資階段覆蓋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是其另一鮮明特點。通過私募股權、上市基石投資、戰略配售等多元化工具,無極資本實現了對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覆蓋。2025 年 6 月,其同時出現在曹操出行和藍思科技香港 IPO 的基石投資者名單中,而對優必選的投資則創新性地采用了 "10 億美元戰略融資授信額度 " 模式,包含股票配售、可轉債認購和現金提款權等多種工具,體現了其靈活的交易結構設計能力。這種全周期布局不僅提高了資本使用效率,更使機構能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獲取相應收益。
從 " 可選 " 到 " 必選 " 的邏輯轉變,中國科技資產價值重估
可以說,無極資本的投資行為是國際長線資本加速配置中國資產的一個縮影。2025 年上半年,港股 IPO 與二次融資合計金額突破 1800 億港元,同比增長 62%,創三年來新高。
這也直觀體現出全球資本對中國資產的態度,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好萊塢電影《大空頭》原型人物邁克爾 · 巴里的投資策略轉變更具象征意義。2025 年第二季度,巴里清空了此前持有的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百度和攜程等中概股的看跌期權,轉而買入阿里巴巴和京東的看漲期權,涉及金額分別達 2800 萬美元和 3260 萬美元。
摩根士丹利表示,截至 8 月底,外國多頭基金的資金流入規模已達 10 億美元,去年則流出 170 億美元。策略師 Laura Wang 表示,她最近赴美路演期間,超過 90% 的客戶明確表示愿意增加對中國的敞口,是自 2021 年初市場觸及高點以來興趣最高的一次。
這與一季度其幾乎清空所有中概股持倉形成鮮明對比。
高盛在最新研報中指出,中國正重新吸引全球投資者的目光,6 月和 7 月的市場調研顯示,國際資本對中國股票的興趣已升至近年高點。同時,景順發布的 2025 年全球主權機構報告顯示,59% 的主權基金表示未來五年將增加對中國資產的配置。
惠理集團投資組合總監盛今分析認為,中國資產具備三大核心競爭優勢: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 工程師紅利 " 顯現以及在 AI、半導體、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科技領域的突破。
長城證券 2025 年 2 月發布的研報指出,DeepSeek 在訓練環節的創新優化符合 AI 產業發展方向,中國 AI 產業的投資機會正獲得全球關注。這可能是短期 A/H 股相對全球股市重要的 Alpha 線索。
資金面上,美國降息周期開啟,海外資金增配中國資產的趨勢更加明顯。同時,國內資金也在尋找出路,南下資金加速買入港股。而全球基金目前仍處于低配狀態,這意味著仍有大量空間可以加倉中國資產。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市場正在好轉,中國科技公司已展現出全球競爭力,基本面與資金面的共振,正推動中國科技資產價值重估,吸引全球資本的持續流入。國際資本對中國資產的態度轉變,背后是深刻的投資邏輯變化。長期來看,中國科技企業不再僅僅是全球資本配置中的 " 可選項 ",而是逐漸轉變為 " 必選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