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寶,一名不只懂保險的理財博主 ~
經過一個月的鏖戰,預定利率按照監管要求,在 9 月 1 號如期完成了換擋。
從原來的 2.5%,統一下調到了 2.0% …
自此,如果投保固收型的儲蓄險,到手收益的上限就卡在 2.0% 這兒了。
想要更高、更多?
可以是可以,但只能選擇帶有分紅加成的產品。
當然,收益降了,選其他投資品即可,比如 HK 的,還有產品能替代。
而讓人比較難受的是,重疾險,漲價嚴重。
成人重疾險,達爾文 11 號迭代到了達爾文 12 號。
保障方面變化不大,大框架還是[輕癥 + 中癥 + 重疾]。
但是保費,變化很大。
30 歲男性,50 萬保額,
從 5985 元 / 年,漲至 6710 元 / 年。
漲了 725 元,漲幅 12.11%
兒童重疾險,也是類似的情況,但保費的漲幅更夸張。
0 歲男寶寶,50 萬保額,
從 2425 元 / 年,漲至 3049.5 元 / 年。
漲了 624.5 元,漲幅 25.75%
這些都是按照交 30 年保障終身計算的,30 年下來,總共多交 2 萬塊左右…
算到這里,很想替各位荔枝爆句粗口,還給老百姓留活路嗎
本來醫療險就受DRG 改革的影響,實用性被大大削弱,原本指望用重疾險的保障和賠付,覆蓋覆蓋院外購藥的花費問題。
結果重疾險卻大幅漲價,導致我們需要花更多錢,才能把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有的人寬裕點,選擇咬咬牙繼續忍。
而有的人手頭緊,一看價格,我去這么貴,我應該沒這么倒霉,先不買了吧,被迫在風險面前裸奔。
預定利率是從 2019 年開始越降越低的,保費也是從那時候,越漲越高。
我們荔枝保的客戶群體,從健康險和儲蓄險各占 80% 和 20% 的比例,逐漸到現在完成了對調。
有的時候,儲蓄險的需求甚至占到了咨詢量的 90%。
說不上來到底是因為大部分都配置好了重疾險,沒需求了,
還是因為重疾險越來越貴,實在沒興趣了,只想先給自己存點錢,風險的事以后再說。
哎,后悔了,如果能穿越回到 18、19 年那會兒,
我想每周開三場直播,用最大的力度催大家趕緊上車重疾險
……
最近神獸們都開學了,新的學年,學校也開始通知大家配置學平險了。
(經典保障一覽)
很多人跑來問:小寶小寶,要買嗎?值得買嗎?有沒有更好的推薦?
哈,這算是 " 年經貼 " 文章,再統一嘮嘮 ~
首先,學平險說白了,是一個比較 " 綜合 " 的小保險。
兼具疾病和意外保障,腳崴了能用,生病住院了能用,得重疾了也能用。
但唯一的問題是,受保費限制,各項保障的保額都不高。
比如重疾的保額只有 5 萬,
意外身故的保額只有 8 萬。
所以,娃沒買過任何保險,買一個學平險沒壞處,有比沒有好。
但是,單純靠一個學平險轉嫁風險,遠遠不夠。
其次,如果買過重疾險、百萬醫療、意外險了,還需要配置學平險嗎?
講真,核心的保障都有了,學平險已經不是剛需。
比如重疾的保額,咱重疾險要是都配置了 50 萬保額了,還缺學平險的那 5 萬保額嗎?
所以,如果之前已經按照我們的推薦,配置好了全套保障,學平險買不買都無所謂。
當然,學平險也并不是一無是處,但僅僅是針對門診報銷和小額住院報銷,有一定的補充作用。
比如百萬醫療險大多有 1 萬免賠額,1 萬以內的住院花費和門診花費,一概不管。
如果有學平險,可以彌補這部分報銷問題。
屬于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最后,如果不想買學校的,想買一個交差,問我有沒有推薦,可以參考下面這個——
(點擊圖片,查看產品)
保障內容跟大多數學校提供的類似,區別只是在各項保障的額度。
有的重疾保額多點,有的意外保額多點,有的則均衡一點。
具體看個人的需求配置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意外醫療報銷的部分,不同的產品,差異很大。
有的看似稍貴,但能報銷社保外用藥,而有的看似便宜,但只能報銷社保內的。
我推薦的,如果選擇經典版或尊貴版,社保外也可報銷一定比例。
總而言之,多對比對比,學校的好就買學校的,俺們的好就買俺們的。
當然,怕跟老師掰扯麻煩,直接閉眼買學校的更省事兒